黑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澜澜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和农村形势正发生深刻变化,农产品价格的“天花板”、成本的“地板”、资源环境的“紧箍咒”等问题日益突出,农业稳粮增收面临新的挑战。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可以通过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种养协调发展[1],促进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协调绿色发展,既破解了国家“要粮”和农民“要钱”的矛盾,又能解决了渔业“要空间”的问题,是一种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现代绿色循环农业好模式。为充分发挥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大,特别是具有3000多万亩绿色有机水稻的优势,自2013年以来,黑龙江省积极开展稻渔综合种养工作,推广实施面积逐年扩大,质量效益逐年提高,实现了以稻促渔、以渔保稻、稻渔双收,取得了明显成效。
1 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黑龙江省总计投入2000余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各地开展稻渔综合种养,通过制定方案及标准、技术培训、试验示范和现场交流等方式深入开展指导服务,先后创建了2个国家级、22个省级示范区,推广了稻鱼、稻蟹、鱼鸭稻、蛙鱼稻、稻虾、稻鳖等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1.1 推广面积逐年扩增
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县由2013年的5个增加到2019年的30个,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由2013年的27.2万亩增长到2019年的88.8万亩[2],增加61.6万亩。北安市乌裕尔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投入180万元资金,对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面积发展到1.2万亩,其中,稻蟹1.1万亩,稻鱼0.1万亩。绥化市北林区稻米香米业有限公司开挖标准的鱼沟鱼溜,实施多模式放养,稻鱼综合种养集中连片面积近5000亩[3]。杜尔伯特县他拉哈水产养殖合作社继续扩大稻蟹、稻虾共作模式实施面积,稻蟹共作面积达到1000多亩,虾稻试验共作面积20亩。
1.2 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在水产品收益方面。综合种养模式水产品平均亩产约20kg,平均亩增效益约200元。其中:稻鱼模式鱼类平均亩产21kg,平均亩效益180元;稻蟹模式河蟹平均亩产15kg,平均亩效益500元;稻鳅模式台湾泥鳅平均亩产30kg,平均亩效益300元。桦川县稻鳅共作面积675亩,台鳅亩均纯收入1200多元。巴彦县稻鳅模式,亩产泥鳅近55kg,泥鳅收益近700元,超过水稻收益,效益实现“一亩顶两亩”。在水稻产品收益方面。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减少了农药、除草剂、化肥的使用,降低了成本,又能生产出绿色和有机水稻,稻米销售价格可提高1~3倍以上,稻农增收增效非常明显。桦川县星火乡核心示范区生产的有机大米销售价格达到56元/kg,辐射区古耕鸭稻专业合作社的750亩“鱼鸭稻共作”模式,生产的绿色大米价格卖到34元/kg,大米产品全部销售到省外。佳木斯郊区辐射区5000余亩绿色水稻销售价格每6元/kg以上,比普通水稻销售价格翻一番,农民每公顷稻田增收8000元以上[4]。
1.3 生态效果突出
根據示范区测产验收结果,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农药施用量平均减少41%,化肥使用量平均减少34%,有机稻生产做到了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研究表明稻田中鱼、虾等能大量摄食稻田中蚊子幼虫,稻田中蟹类活动和摄食可有效减少杂草的滋生,鱼、蟹等水产动物的活动和有机肥料以及微生物制剂的施用,有效防止土壤板结化,提高了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促进了稻田土壤肥力的恢复。肇源县在盐碱地开展稻渔综合种养也取得明显效果,稻田pH值下降了0.3。
1.4 社会效益逐年显现
稻渔综合种养具有稳定粮食生产的作用。根据水稻边际效应原理和测产结果分析,在沟坑占比低于10%的条件下,稻渔综合种养不仅不影响水稻生产,而且可以发挥水生动物在稻田中“中耕、除草、增氧、增温、施肥”等作用,实现农业“三减”,降本增效,大大调动了农民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积极性。稻渔综合种养是一些地区产业精准扶贫的有效手段。农业农村部在黑龙江省泰来县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扶贫工作,其他县份也相继开展产业扶贫,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1.5 稻渔产品品牌日益唱响
通过开展稻渔综合种养,一大批高端稻米品牌应运而生。佳木斯郊区黑龙江金海大地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2013年实施应用稻渔综合种养新技术,公司注册了大米品牌“金海生态”蟹田有机大米,并通过了有机食品认证,有机大米在2017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优质渔米评比推介活动中喜获银奖。企业在成长壮大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上百农民共同致富,加入有机种植合作社的农民每公顷稻田增加收入8000元以上。桦川县五良纯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与新峰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合作,互利互赢,瞄准大米中高档市场,生产有机大米,注册了“寒地明珠”、“寒地五谷”、“东北珍珠米”品牌大米,并通过互联网销售。合作社在成长壮大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几家合作社共同致富,平均每公顷稻田增加收入5000元以上[4]。
2 存在问题
2.1 对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认识不到位
对稻渔综合种养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生态环保、增产增效的认识不高。一些管理人员认为种植水稻保粮增收是根本,稻田养鱼、养蟹、养虾是副业,怕影响粮食产量,对稻农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鼓励引导不够。稻农嫌建设田间工程麻烦,费工费钱,又怕无技术,养鱼养蟹赔本,对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是增产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认识不足。
2.2 田间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稻田田间工程建设到位是传统稻田养鱼向稻渔综合种养跨越的重要条件。但由于田间工程投资大,受资金限制,开挖的鱼沟、鱼溜、蟹坑大多达不到稻渔综合种养的标准。黑龙江省建设的稻田田间工程一般仅占水田面积的 2%~5%,超过5%的不多,国家标准是不超过10%。田间工程建设不到位,限制了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的提高。
2.3 缺乏技术成熟的高效稻渔种养模式
目前,黑龙江省推广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生产的水产品能为稻田亩增加效益200~500元,单位面积效益超1000元的模式较少,缺少成熟的稻虾、稻鳖等高效模式。之所以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在湖北、安徽等南方省份得到大面积推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推广了高效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特别是稻虾模式,湖北省亩纯收入3000~4000元。 2.4 稻渔综合种养苗种供应不足
稻渔综合种养的时间与池塘放养的时间不同步,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稻渔综合种养的放养时间大多在6月中旬,而池塘苗种放养则在4月下旬就开始了。许多养殖户不愿长时间压塘,怕麻烦,效益不怎么好,划不来帐,同时生产大夏花鱼种的场户也比较少,导致了稻田放鱼时缺少苗种,出现了买苗种难问题,影响了稻田养鱼的正常发展。
2.5 技术培训指导仍需加强
虽然黑龙江省实施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但面积小、覆盖面不够大,大部分稻农对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了解不深、掌握不准,尤其对稻蟹、稻虾等名特优水产品养殖知识匮乏。技术推广部门受到人员、经费等限制,组织开展培训和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技术指导不够。
3 对策建议
目前,全省稻田面积5700余万亩,如发展到1000万亩新型稻渔综合种养,每年可新增优质水产品20万吨以上,按亩增效益200~500元计算,年新增效益20~50亿元。
3.1 提高对稻渔综合种养的认识
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稻渔综合种养在“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方面的作用,让社会各界全面了解稻渔综合种养的良好发展前景和所发挥的重要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力争上下认可、多方支持。总结宣传各地涌现出来的好模式、好典型、好经验和好做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积极宣传推介稻渔综合种养公共品牌和产品品牌,提升产业品牌价值,扩大稻渔综合种养优质稻米、水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3.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应把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一个产业,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已发布《黑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规划(2020~2022年)》,各地应制定本辖区稻渔综合种养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推进措施,将战略规划中的有关任务具体化,加快推进,将任务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加大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出台加快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的支持政策,将稻渔综合种养纳入农业综合开发和农田水利建设补贴范围,设立专项资金扶持稻渔综合种养田间基础设施建设、苗种补贴等。市县级也要出台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上下联动,形成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的良好环境。
3.3 着力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作用
注重培育水稻种植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中的典型示范作用,支持做大产业规模,完善种养殖、加工、营销等产业配套体系,着力打造绿色有机大米和稻渔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区域性优势产业,辐射带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加快发展。
3.4 加大科技培训指导力度
充分发挥水产科研院所、技术推广部门的作用,针对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开展科技攻关,加快主导模式和配套技术的集成和示范。加大《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宣贯,加快研究制定符合黑龙江省实际的稻蟹、稻鱼、稻虾等种养模式标准,为标准化生产、模式化经营提供科技支撑。加强技术培训与指导。加大稻渔综合种养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利用各类培训,积极推广适合黑龙江省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和特色品种,指导农民掌握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培育一大批既懂“渔”又懂“稻”的“土专家”。
3.5 完善产业链条
稻漁综合种养水产特色苗种供应不足是制约因素之一。按发展规模和实际需求,分区域建立稻渔综合种养特色养殖苗种繁育中心,从根本上解决河蟹、小龙虾、柳根鱼、葛氏鲈塘鳢(老头鱼)、台湾泥鳅等名特优品种苗种供应不足问题。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集中上市是阻碍稻渔综合种养规模发展的又一制约因素。在稻渔综合种养集中产区,在搞好鲜活水产品营销的同时,应大力发展水产品储存和加工,特别是河蟹需要集中存储和“育肥”,解决稻田养殖的水产品集中上市、市场压价、效益低的问题,由卖“原子号”产品向卖“精字号”产品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产业发展的完整链条。
3.6 促进农渔“三产”融合发展
以稻渔综合种养为载体,促进观光农业、餐饮美食、稻鱼品鉴、稻渔文化、产品加工、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稻渔综合种养在稳粮、促渔、提质、增效、生态等方面的作用,大力宣传稻渔综合种养好典型、好模式、好做法、好经验,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促进稻渔综合种养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孝合.稻渔综合种养引发的思考和建议[J].科学养鱼,2019(10):1-2.
[2]孔令杰.一水两用 一田双收 减药减肥稳粮增鱼[J].黑龙江水产,2019(5):48.
[3]孔令杰. 黑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调研报告[J].黑龙江水产,2019(1):9-11.
[4]孔令杰,王昕阳,杨秀,等.黑龙江省稻田综合种养现状及发展对策[J].黑龙江水产,2018,(6):5-10.
(责任编辑:孔令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156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