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分课堂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困境及解决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国传统教学的突出问题是如何在教师讲授与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之间平衡。如果教师能够将一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必将让传统课堂得到根本改变,对分课堂应运而生。对分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它的出现和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本文通过找出对分课堂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困境,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期能够实现对分课堂的最佳教学效果,达到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之间的平衡。
  关键词:对分课堂;本科教学;应用困境
  一、对分课堂简介
  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结合我国教学的特点,创立了对分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还课堂予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分课堂把教学划分为教师讲授、内化吸收和课堂讨论三个环节,三个环节相互分离又相互影响。教师讲授环节,教师直接介绍教学内容的框架、基本概念、重点和难点,本环节不会面面俱到,会给学生留一定的自主学习和思考空间;在内化吸收环节,学生拥有一周左右时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深入理解学习内容,通过查询资料和阅读文献等完成课后作业,为下一个环节的课堂讨论做好基础;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经过搜寻整理,针对上次课堂教学内容和一周以来的自主学习结果,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讨论,通过讨论实现互动交流,教师和学生可以释疑解惑、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二、对分课堂学生层面应用困境
  (一)学生对新事物缺乏适应性
  对于学习适应性主要有两种定义:一种认为学习适应性是克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倾向;一种认为是主体根据环境及学习的需要,努力调整自我以达到与学习环境相平衡的行为,本文侧重于后者。任何一种教学形式都存在学生的适应性问题,手写板书到PPT演示如此,传统教学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也如此。对分课堂在学习方法、学习环节、学习内容、投入程度、师生角色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学生就会不可避免的遇到难以适应的问题,习惯了静坐在教室接受知识,突然需要自己寻求答案,学生会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增加了自己的学习负担,因此学生需要调整自身学习行为以达成适应社会的学习目标。
  (二)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性不足
  对分课堂将一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成为了教学过程的主体,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全新的学习观念、知识接受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沟通协作能力,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对分课堂的实施效果,尤其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对分课堂的实施中,学生会面临许多在传统课堂中从未遇到过的问题和挑战,即使教师做好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准备和设计,但部分学生仍然坚持传统观念,不做主动学习者,缺乏学习热情,这样势必影响对分课堂的实施效果。对分课堂的内化吸收环节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理解并进行总结归纳,如果其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学习任务的完成度及内化吸收的效果无法保证,就会影响接下来的第三个环节即讨论环节的顺利实施。
  (三)讨论环节存在搭便车现象
  我国初等教育从小学至高中,大部分都采用传统的应试教学手段,学生经过多年的应试学习,已经对这种教学方法形成习惯。正是这种传统的教学习惯,导致他们在接触到新的对分教学理念时很容易将以往的学习习惯带入到目前学习中。这种教学方法极易助长学生的“搭便车”现象,因为学生已经习惯了接受,不愿主动思考。对分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尤其是讨论环节,若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不强,甚至有学生搭便车将直接影响小组讨论的顺畅程度,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搭便车现象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理论准备阶段与案例解析阶段不积极,在得到案例之后不进行相关理论搜集或者简单应付了事;其次,小组讨论时只是简单的观看同学讨论,不能代入自己的思考。
  (四)讨论环节缺少沟通
  在对分课堂讨论环节,学生要围绕前面所学课程内容和自主学习成果在小组内进行分享,交流学习心得,排异解惑,达成共识后在班级进行分享。小组讨论的效果和质量取决于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但实践中学生的谈论存在各执己见的现象,最后只是将众多意见进行简单加总,缺乏总结和沟通协作,因此形成的思想和意见不统一。这样,学生的陈述和发言就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不具有说服性。
  三、对分课堂学生层面应用困境解决
  (一)学习动力与就业激励结合增强学生适应性
  对学生而言,对分课堂的教学目标更侧重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社会需要有能力的人才。对分课堂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领下一方面系统地学习知识,另一方面还能获得个性化的发展机会,通过自己主动选择和积极实践,在同伴交流和各种活动的交互作用中成长为具有社会综合能力的人。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可以对学生讲述企业实践中对于个人能力的要求,将学习动力和就业激励相结合,从源动力上增强学生对新事物的适应性。
  (二)明确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习主动性
  在对分课堂上,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索、理解吸收、小组讨论,做学习的主人。但如果学生坚持传统观念,不进行主动学习,势必会影响教师原来设计的教学效果。为改善学生的自主学习状况,学生应改变传统接受的观念。一方面,学生应确立自己的“主体性”地位,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中心,将自己定位为学习的主人,真正接納并喜欢个性化、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单单是要求学习成绩高,更需要的是学习的能力,学生应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与社会接轨,为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和生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投入到对分课堂的学习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才可以得到提高。
  (三) 多管齐下激励学生参与讨论
  学生没有参与热情的原因大致分为几种情况:第一,学生没有做好课前准备,对案例涉及理论知识了解程度不足,讨论时跟不上同组成员的思维;第二,学生自身性格内向,不擅与人交流,即使对某个案例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由于性格原因,不愿主动发言,参与讨论。第三,学生对于成绩评定标准不明确,影响参与的积极性。基于以上原因,教师要综合考虑到每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相应的对策,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第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案例准备,同时采取一定的监督措施,确保每位同学都能按时按量的完成准备任务;第二,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要积极与学生沟通,班级同学也要互帮互助,让性格内向的同学勇于发言,实现团队合作;第三,对分课堂中大部分学生希望能够参与对于分数的评定。   (四)通过分享倾听增强讨论环节的沟通协作
  学生在讨论环节的沟通协作能力不足,需要从自身品性进行提升,教师可以在日常授课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和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比如分享能力和倾听能力。要想小组实现高效沟通协作,首先,要学会倾听、尊重并接纳小组成员的观点、想法,这是分享和交流的基础,因为学生存在思想排外意识,对于不同于自己观念的理念不愿接受,所以要先学会倾听和接受;其次,要学会分享和表达,要勇于在小组内或班级里分享收获、表达看法、提出疑问,这就要通过提升学生的勇气做起,让学生能够克服心里的恐惧,勇于表达;此外,学生还要学会总结提升,在共享和交换知识经验的过程中,认真听取多种观点,进行自我反思,突破自我认知的局限,在交流中激发新思维、获取新知识。
  四、对分课堂教师层面应用困境
  (一)教学观念陈旧
  首先,与学生一样,教师同样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填鸭式思想根深蒂固,已经形成固有思维,不愿改变。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教师的教学观直接影响对分课堂能否实施以及实施效果,如果教师只注重自己的主体地位、单向教授知识,把自身视为教学中心,则与对分课堂教学理念背道而驰;其次,对分课堂的实施需要教师做大量准备和改变,需要很多前期付出,如果教师不愿进行额外付出或者由于激励不够,不能进行额外付出,这直接导致教师坚持原有填鸭式教学理念,不愿尝试新理念。
  (二)大纲更新不及时
  教学大纲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对学生学习权利的基本尊重。学生可以评估自己这门课应该学多少,自己学了多少,还差多少;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进行授课,查漏补缺。 传统的教学大纲建立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主要是以老师讲述为主,所列环节基本都是教授,很少涉及讨论,不适应对分课堂的模式。实施对分课堂的老师,如果以传统大纲为依据,就难以指导对分课堂教学,甚至会受传统大纲的羁绊。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教学大纲是几年编制一次,大纲更新不及时,直接影响对分课堂的实施。
  (三)课堂设计能力不够
  传统教学课堂要求老师把知识讲得面面俱到,并且把所有可能的变形和延伸都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取得较高的成绩。对分课堂与传统课堂不同,它分为教师讲授、内化吸收和课堂讨论三个环节。教师在对分课堂的讲授环节不能直接讲授所有知识,而只能充当一个有限讲授者,把讲授时间和内容缩短为原来的一半,只精讲教学重难点,介绍基本概念、原理、结构框架,其余部分为学生提供基本思路,由学生自主学习,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果教师不能做好课堂设计,在讲授环节没有设计精讲重难点内容、学习策略与方法、布置作业等,就不能保证后面两个环节的教学。
  (四)讨论环节任务分配不合理
  在对分课堂的讨论环节,教师需要组织分组、协调讨论方向、合理分配时间、调动学生积极性、确定讨论方式和发言方式、确定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模式以达成预期效果,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教师缺乏正确指导、不能担当监督者和评价者的责任,就会制约对分课堂的实施,讨论环节就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或者学生只是机械的为了完成讨论而讨论,讨论内容简单拼凑,没有深层次的理解和归纳。
  五、对分课堂教师层面应用困境解决
  (一)思想与激励并行更新教师教学观
  教学观是教师对教学本质及其过程的基本观念和看法。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观,才能为对分课堂的合理实施奠定基础。对分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将一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只充当“引导者”和“服务者”的角色,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发展和成长。首先,在教学观上,教师要及时更新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力有了才能继续自主学习,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要求;其次,学校应给与实施对分课堂的老师适当的经济支持和政策关怀,让老师更有动力进行教学观念更新。
  (二)修订适合对分课堂的课程大纲
  学校应该积极为教师提供条件,不断更新教学大纲。对分课堂的教学大纲除了含有教材、参考书、时间、地点、教学内容外,重点要突出时间安排、授课的模式、交流讨论的内容、小组分组的方式、作业评价、期末考试、考核方式、签到请假等。 对于对分课堂课程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知识理论性强弱、实践所占比例、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等因素,选择难易适中的章节进行讨论,制定适用于对分课堂的教学大纲。 对于理论性很强的章节知识,仍然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不选为对分课堂的讨论内容。 因为对于特别抽象和理论性很强的知识,教师如果只讲授重点,由于学生自身知识和经验不足而无法深刻理解理论的内涵,会导致学生讨论环节的失败。
  (三)提高精讲留白能力完善课程设计
  为推进对分课堂的实施,一方面,教师要具备精讲的能力,充分熟悉教材内容,能够概括、提炼精要部分,给学生提供学习策略和方法,教给学生自学的本领,而不是直接填鸭知识给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提高留白能力,不能讲得面面俱到,为学生留下充足的自主思考空间,并布置与学生学习能力相匹配的学习任务,激发其自主学习。
  (四)把握学生心理做好组织协调
  在对分课堂的分组讨论环节,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协调学生围绕前两个阶段的学习进行交流和讨论,促使学生深层次理解并掌握课程内容。第一,教师需要把握学生心理,在教学环境中相互作用形成彼此的信赖,而这种信赖会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并影响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第二,教师要根据学生性别、学习成绩和性格特征,合理分配小组成员,让学生组成 六人左右的小组,小组成员尽量是双数,防止出现落单现象;第三,为避免出现无效小组讨论,教师要做好引导者,使学生围绕课程内容展开有序讨论,防止讨论偏题、流于形式;最后,教师要合理分配讨论环节学生发言和老师评价的时间,保证每个步骤科学、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1]朱品文. 对分课堂实施的五部曲[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6, 36(4):117-118.
  [2]金兰. 实践合理性观照下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No.294(04):228-232.
  [3]田娇. 对分课堂模式的教学实践与评价——以《金融市场学》为例[J]. 高教论坛, No.222(04):19-22.
  [4]邱爱梅.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及其实践[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6, 27(3):140-144.
  [5]王芳, 王瑞金, 冯莉媚, et al. 高校对分课堂(PAD)教学模式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 2017(11):148-149.
  作者简介:
  田苗,1984年出生,女,汉族,硕士研究生,武汉工商学院专职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管理会计。
  基金項目:
  武汉工商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对分易教学平台的‘对分课堂’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18Y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228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