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个体化持续健康教育对初次急性心梗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探讨运用个体化持续健康教育方案对初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5月~12月在我院住院的267例初次急性心梗患者,分为2组,实验组134例,对照组133例,实验组给个体化持续健康教育,对照组给常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心肌梗死知识知晓情况、服药依从性、住院满意度、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按时复诊率。结果 实验组心肌梗死知识知晓率、出院6个月服药依从性、住院满意度、生活质量、按时复诊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体化持续健康教育对初次急性心梗患者预后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初次;急性心肌梗死;个体化;持续;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32..02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其患病率逐年上升,并有年轻化趋势。[1]目前,我国医院现有健康教育主要针对住院患者实施,未注重个体化及患者出院后的继续教育。[2]本研究根据初次急性心梗患者的个体需求,为患者进行持续健康教育,现报告如下。
  采用目的抽样,选取2018年5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我院心内科初次急性心梗患者为研究对象。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46例,退出12人,完成研究134人。对照组146例,退出研究13人,完成研究133人。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疾病情况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实验组采用个体化持续健康教育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教育方案。
  1 个体化健康教育方案的实施
  1.1 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
  (1)患者住院当天医生向患者简要介绍病情并告知患者最佳治疗方案。责任护士评估收集患者资料,查阅患者病历了解患者病情及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病情、文化程度及需求制订患者教育方案。
  (2)责任护士在患者住院第二天起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心梗相关知识,有文化且有自主学习愿望的患者,责任护士向患者提供书面材料。文化水平低的患者护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副主任医师每周查房2次,解答患者及家属疑问。患者可离床活动后,请患者及家属到示教室观看影视资料。讲解完毕以提问方式测评患者掌握情况。
  (3)患者出院前1天,发放心梗知识问卷,测评患者掌握情况。以书面形式告知患者及家属科室联系电话,填写随访手册并发放给患者,告知患者出院后注意事项,无文化患者口头告知的,书面资料交给有文化直接照护患者的家属。患者出院当天填写满意度调查表,请患者留下有效联系电话,并告知其护士会定时电话了解患者情况,并提示患者复查。
  1.2 患者出院后健康教育
  患者出院后1、3、6个月时责任护士电话提示患者到院复查,副主任医师指导患者活动、调整用药。出院后6个月护士发放问卷,测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服药情况、生活质量。统计患者按时复诊、并发症发生情况。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1)心梗知识知晓情况:两组比较P值分别为0.0000、0.0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出院6个月时服药依从性:两组比较,P值为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住院满意度:两组比较,P值为0.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比较,P值为0.7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按时复诊: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6)出院6个月生活质量:两组比较,P值为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 论
  应用个体化持续健康教育方案,使初次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掌握了疾病相关知识,提高了患者住院满意度,增强了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并使患者在出院后按时复查,避免再次心梗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獻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6,44(5):382-400.
  [2] 何晓梅.急性心肌梗死健康教育效果分析与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2):260-261.
  本文编辑:李 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21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