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心血管内科感染因素以及临床治疗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就是探讨心血管内科的感染因素,并针对危险因素形成的原因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 對2015~2016年在本院治疗的184例患者,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充分了解了这些患者的感染因素及感染部分。结果 通过对比患者的疾病状况、住院时间、年龄等相关资料,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患者的性别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通过分析心血管内科的感染因素,制定了相对应的临床防治对策,防治了医院感染率和交叉感染率的上升,减少了患者的住院时间,非常值得进行推广。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感染因素;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7..01
有相关数据显示,在临床中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危险感染的情况,超过十分之一,如果在住院的过程中受到感染,不但会影响疗效,还会引发很多并发症,直接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基于这一情况,本文就针对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感染情况展开调差,并针对形成的原因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尽可能保障患者的健康。下面是详细的资料和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5~2016年在本院治疗的184例患者,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充分了解了这些患者的感染因素及感染部分。患者年龄在31-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26±4.36)岁。其中,男性患者是114例,女性患者70例。其中,34例急性心肌梗死、82例冠心病、68例其他疾病。通过对比分析患者的基础资料,不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本次研究通过对184例心血管疾病感染患者回顾性的分析方法,对感染因素进行分析,主要涵盖的内容有患者服用药物、心功能以及感染并发症,进一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1.3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3.0软件对数据开展统计分析,x2检验感染相关因索,计量资料为率(%),通过t检验开展,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通过分析发现酸性抑制剂、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合并疾病以及住院时间和年龄,都是心血管内科感染的重要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统计学意义的只有性别(P>0.05),详情见表1所示。
3 讨 论
通过本次的研究发现,酸性抑制剂、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合并疾病以及住院时间和年龄,都是心血管内科感染的重要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杨开品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出现感染的人群主要是老年人,营养不良的情况比较多,而且相比较年轻认,老年人住院时间更长,病情出现反复的情况也更多,使感染几率大大增加;其次,患者经过长时间治疗,体制越来越弱。而且经常与医源性接触,导致出现感染的概率不断增高。再次,当患者存在其他疾病的时候,就会大大增加疾病感染的概率,主要是不同的疾病,会对患者的抵抗力造成很大的破坏,很容易受到病毒入侵,从而出现感染现象的发生。最后,心血管内科的患者在开展临床治疗的时候,通常会选择抗菌药物防治感染情况的发生,而如果长期服用这一类药物吗,就会导致菌群失调,破坏人体的菌群动态平衡,从而受到病菌感染。
基于这一情况,在防治心血管内科感染的时候,就需要通过以下手段,尽可能避免患者出现医院感染。首先,患者满足出院要求的时候,要及时办理好出院手续,尽可能杜绝发生交叉感染的情况;其次,在开展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感染因素为入侵性感染,这就需要在开展侵入性操作的时候把握好时机,充分了解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尽可能杜绝出现其他类型的感染,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在必要的时候,要开展无菌操作;再次,要实时监控患者的合并症情况,必要的时候添加免疫药物,尽可能降低发生感染的概率。并且,还需要对患者做好血糖监测和保暖的工作;最后,如果患者发生感染现象,就要及时检测感染细菌,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治疗,尽可能保障患者的健康。
总而言之,通过研究发现心血管内科感染因素主要涵盖了年龄、住院时间、合并疾病、应用酸性抑制剂以及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经过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患者住院时间,避免出现医院感染、交叉感染的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 季广龙.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01).
[2] 孙宏伟.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现状及改进对策[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30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