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左西孟旦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所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45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分析探究左西孟旦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所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所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4例纳入研究,將其分为两组。对照组(n=20)接受常规疗法,观察组(n=25)接受左西孟旦治疗方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左西孟旦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所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突出,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左西孟旦;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3..02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类多发性疾病,同时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关键因素。因此,强化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的一种终末状态,具有显著的预后差以及死亡风险高等临床特征。从疾病临床治疗方案实际情况分析来看,常规疗法的治疗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对此,本文针对左西孟旦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所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展开以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所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选择45例作为样本,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n=20)包括10例男性和10例女性,年龄51~78岁,平均(67.52±4.00)岁。观察组(n=25)包括12例男性和13例女性,年龄50~79岁,平均(67.49±4.20)岁。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西药治疗,药物主要选择利尿剂、洋地黄以及镇静类。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额外给予左西孟旦(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3)药物干预。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左西孟旦初始剂量控制在12 μg/kg,滴注时间要求控制在10~12 min即可。观察患者情况,逐渐剂量逐渐调整到0.1 μg/kg/min,在持续滴注1 h之后,将药物滴注剂量控制在0.2 μg/kg/min,并保持该给药速度1 d。为了保证治疗效果,要求密切关注治疗期间患者的心电指标,并对给药方案作出合理的调整。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指标变化情况,同时统计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专业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P<0.05,提示组间对比差异有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指标改善情况
  由表1分析可知,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压指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0.23±2.30)d,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4.55±3.11)d。对比来看,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缺血性心肌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特殊性疾病,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处于较高的水平。在疾病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缺血性心肌病会进一步诱发终末期诱发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出现,对患者生命产生直接的危险。相关统计调查结果显示,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属于心脏病终末期的合并症,与独立疾病相比,其病理主要表现为心肌纤维化、心肌血液供应不足以及心肌组织萎缩等等。现阶段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大多以利尿剂、他汀类药物以及血管再通等基础性治疗方案为主。基础性治疗方案虽然可以对患者的神经内分泌活性产生抑制作用,但是在病情控制方面效果不明显。长此以往,容易导致患者心脏舒张功能的持续减退,影响治疗结果[1]。
  结合本次实验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两项血压指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两项血压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在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0.23±2.30)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55±3.11)d(P<0.05)。以上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左西孟旦在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所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疾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所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结合实际应用左西孟旦治疗方案,可以在保证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大大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较大的临床实践应用价值,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王 伟.左西孟旦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所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12):33-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00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