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巢湖市稻虾共作水质调节技术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通过简述稻虾共作对水质条件的要求,分析了影响虾稻田水质的因素,探讨了稻田工程建设、分阶段合理调控水位和水质调节措施创造适宜稻虾共同生长的水体环境,以促进稻虾共作模式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稻虾共作;水质调节;水稻;小龙虾
  稻虾种养结合是近几年巢湖市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高效生态种养模式,该模式实现了农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的综合效益,对于保障区域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起到重要作用,被农业农村部誉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典范,现代农业的一次革命”。巢湖市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地形平缓、土壤肥力中等,是从事稻虾综合种养的优势区域。据统计,2019年巢湖市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到0.49万hm2,占合肥市的16.1%,小龙虾月产量1.3万t,产值3亿多元,稻谷平均产量7500kg/hm2以上。因其综合效益乐观,现已成为以家庭农场为主要生产单元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增收途径。
  虾稻共作即在稻田中养殖小龙虾并种植一季中稻,在水稻种植期间小龙虾与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长。每年的8—9月中稻收割前投放亲虾,或9—10月中稻收割后投放幼虾,第2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下旬收获成虾,同时补投幼虾,5月底—6月初整田、插秧,8、9月收獲亲虾或商品虾。有研究表明,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养殖水平参差不齐,饲料投喂量严重超标,导致稻田中水体氨氮、烟硝酸盐及磷的含量显著高于单做稻田。养殖水体富营养化风险不断提升,不仅影响了小龙虾的产量提高,也增加了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农业环境压力的提升直接影响了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是国家确定的全国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减少稻虾共作水体污染对于保障巢湖流域水体环境健康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近年来对稻虾共作方面的工作经验积累,提出“稻田工程建设、分阶段合理调控水位和水质调节措施”为核心的稻虾共作水质调控技术,旨在为稻虾共作模式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 稻虾共作对水体环境的要求
  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小龙虾的生长和发育,养殖过程中,池水的pH值保持在7.5左右,透明度为30~40cm,水沟溶氧量在5mg/L以上。适宜水温为24℃~30℃,当温度低于20℃或高于32℃时,生长率下降,水温15℃以下时幼体成活率极低。
  2 稻虾共作水质影响因素
  2.1 秸秆还田对虾稻田水质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秸秆还田能够改善稻田环境,有效调节稻田水体pH值。秸秆还田在淹水环境下会发生化学反应,缓慢释放有机物到水体,微生物会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而无机物能够显著提高阳离子交换量,增强稻田水体的缓冲能力,使得稻田pH值相对稳定。秸秆还田抑制杂草和一些其他水生植物的生长,水体中的厌氧菌快速繁殖,会增加水体的耗氧量,水体DO(溶解氧)浓度降低。N是保证虾稻田水稻产量的最主要的营养元素,也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大量研究发现,秸秆还田条件下,虾稻田N素会显著增加,土壤中的其他有机成分也会显著增加。
  2.2 饲料投喂对虾稻田水质的影响 向稻田生态系统中进行投饵,会增加稻田水中氮、磷、钾的含量,随着投喂量的增加,稻田水中的营养成分也会增加。有研究表明,饲料投喂使稻虾共作模式降低了N和P输出/输入比,促进了土壤中N和P的累积,增加了系统N和P表观损失量,水体污染风险提高。
  3 稻虾共作水质调节技术
  3.1 田间工程技术措施 稻虾共作应选择进排水通畅、水质清新、无污染、管理方便的田块。开挖环形沟可以形成流动的水体,降低环形沟的水体温度,增加溶氧,减少小龙虾死亡率,提高小龙虾的产量和效益。进排水口分别位于虾稻田两端对角处,采取高灌低排的格局,确保水灌的进来、排的出去。
  3.2 虾稻田水位调控 根据稻虾共作时间安排,调节水位以确保水质优良。10月至翌年1月份,水稻收获,投放幼虾,小龙虾越冬,保持水位10~20cm;2—3月份,天气回暖,保持水位20~30cm;4月—5月份,收获成虾,投放幼虾,逐渐加深水位至30~40cm,随着温度升高,可将水位调节至50cm左右,捕获龙虾时可逐渐排水至40cm左右。5—10月份,按水稻水浆管理调节水位。第一次烤田,逐渐排水至沟水深80cm,诱导龙虾入穴交配;之后,保持稻田水位10~15cm。9月下旬至10月初,收割前7d,排水入沟,诱导龙虾排卵、受精。
  3.3 水质调节技术措施 通过合理施肥、适时消毒、合理换水达到调节水体肥度、水体解毒、培优水质的目标。可在10月至次年1月份,利用小龙虾生长缓慢期,使用腐殖酸钠+腐熟的有机肥、生物肥、菜籽饼等,保持水质肥度。进入3月份,温度逐步回升,可使用氨基酸肥水膏等低温肥水产品+培水素或藻种等肥水;若池塘滋生少量青苔,可使用腐殖酸钠+培藻素1~2次。4月份,每隔7d交替使用一次分解底改(THPS)、增氧底改、微生态制剂(EM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调水;每7~10d换水1次,每次换水20%~50%;使用微生态制剂前,进行水体解毒1次。若水体肥度低,微生态制剂可与氨基酸肥水膏配合使用。5—6月份,每隔7d交替使用一次分解底改、增氧底改、微生态制剂(EM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调水;每隔5~7d,换水1次,每次换水20%~50%。7—9月份,高温季节,虾沟中,每隔7~10d,可交替使用增氧改底剂和生物改底剂1次。10月份,进入虾苗秋繁主要月份,需要加强改底,每隔7d换水1次。
  发现水质损坏,且出现小龙虾上岸、攀爬乃至逝世等景象时,需要及时改进水环境。一般先放掉底部老水、脏水、废水,然后参加新水,此时由于水质损坏1次换水量可添加到30%左右。换水后可选用光合菌增加水体含氧量、改进水质,选用芽孢类杆菌杀死有害菌,避免虾病发生,选用乳酸菌可产生亚硝酸盐还原酶降解亚硝酸盐为NO或NH3,达到水体解毒的目标。
  4 稻虾共作水质判断标准
  生产上可采用观察水体颜色、龙虾活动,闻水体味道、查看虾池底颜色等方式判断虾稻田水质情况。一般养虾池的水色以茶褐色、黄绿色、淡绿色为好,这些水色具有“肥活嫩爽”的特色,水体富含很多对虾喜食的硅藻和绿藻,且溶氧足够,有害物成分少,十分利于对虾成长。当水体出现严重缺氧时,对虾会浮头游塘,眼和触角显露水面,受惊也不下沉逃避。虾稻田水手捻感觉发涩说明水质正常,如发滑,水质通常较差。查看虾沟底如变黑,发出臭味,表明水体变质恶化变坏。
  5 小结
  水质调节是实现稻虾共作模式提质增效的关键。通过稻田工程建设、分阶段合理调控水位和水质调节措施能够创造适宜稻虾共同生长的水体环境,促进稻虾共作模式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佀国涵,袁家富,彭成林,等.稻虾共作模式下小龙虾养殖对水体环境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23):299-303.
  [2]程建平,文玲梅,杨涛,等.增施微生物营养料对稻虾共作养殖水体水质及小龙虾产量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8,57(23):121-123.
  [3]曹凑贵,蔡明历.稻田种养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责编:王慧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17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