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模式技术简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模式是目前一种新型的农业种养模式,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与传统种养模式相比具有较多的应用优势。该种模式利用水稻下方的水田养殖小龙虾,通过相互利用的方式实现种养结合,在一水双用,一田双收,提高水田利用效率的同时,有效保护了种植地区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而达到促进我国农业向着绿色健康的方向发展。基于此,分析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模式的应用价值,介绍了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模式的技术。
  关键词 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模式;技术示范
  中图分类号:S964.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35.006
  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模式主要是通过相关稻田工程改造,在同一田地中进行水稻种植和虾养殖,将水稻中的杂草以及虫卵等作为虾的饲料,将虾的粪便作为水稻的肥料[1]。由此可见,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现象,而且还能够将种植和养殖相互结合,实现水稻与虾之间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弥补,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同时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能够提高种植的经济效益,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1 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模式的应用价值
  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应用价值。
  1.1 拓展农业的实际发展空间
  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模式属于生态农业种植中的内容,主要是将水稻种植与虾养殖相互结合,实现了水资源的双重利用,提高了粮食种植的实际经济效益,改变了传统种植与养殖之间的关系,打破了传统模式中存在的局限性,实现了一水双用和一田两收[2]。
  1.2 解决了水稻与虾之间的资源竞争矛盾
  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模式中,在水稻种植之前,事先在水稻田地中挖掘虾沟,完成挖掘之后,在种植水稻时将虾放于水稻田中,避免水稻种植对虾养殖产生不良影响。采用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模式,能够降低虾与水稻之间的资源竞争,为虾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达到了提高虾产量的目的。
  1.3 促进农业绿色健康发展
  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模式能够将水稻种植与虾养殖结合起来,水稻种植中的杂草以及害虫等能够作为小龙虾的饲料,小龙虾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排泄物能够作为肥料促进水稻良好生长。因此,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模式可以降低小龙虾与水稻种植的成本,减少化肥等化学物质的应用,实现对周围环境的保护,与我国绿色农业发展要求相吻合,具有促进我国绿色农业良好发展的目的[3]。
  2 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模式的技术要点
  2.1 增氧技术
  增氧是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模式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要想保证池塘水质,就需要在日常管理中应用增氧技术,提高整个种植田中的水质。
  在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模式中,要在保证虾具有良好生长环境的同时,为水稻提供充足的营养,在此过程中,要增加稻田内部的氧气含量,保证对虾供氧的充足性。在此过程中,可以将水车式供氧机以及微孔底栖增氧机安放在稻田相应位置,水车式增氧机主要采用搅动的方式实现稻田增氧,而微孔底栖增氧机主要针对稻田的底部位置进增氧工作[4]。根据稻田的实际情况,将两个设备相互结合,能够保证虾沟处于高溶解氧的状态。
  2.2 水稻水分管理技术
  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模式中,水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需要对水进行有效管理。在将虾投放到稻田中时,初期阶段水稻田中的水不能较多,深度在0.1 m左右即可,水稻插秧完成15 d后,需要进行晒田处理。这一过程中,由于水中养殖虾,则不能将水排干,应采用轻晒的方式进行处理,然后再将水重新注入田中。随着种植和养殖进度逐渐加快,稻田中水位也要逐渐升高,保证虾和水稻都有良好的生长环境,进而提高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模式的开展质量。在水稻分蘖阶段,需要采用浅水勤灌的灌溉方式,保证水稻能够得到充足的水分和营养,在无效分蘖阶段中,水稻中水的深度需要控制在0.15 m左右[5]。
  2.3 水稻播种收割技术
  水稻种植是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模式中的关键阶段,在选择水稻品种的过程中,要重点选择抗病虫害、抗倒伏、具有较高成活率的水稻品种。水稻种植完成后,待其生长到0.3 m左右时,需要进行水稻移栽工作。通常情况下,水稻移栽的时间为6月中旬左右,移栽过程中,每隔一段空间需要预留出相应的空白水域,以提高水体的流动性,为虾生长提供良好环境。
  收割水稻的过程中,需要预留出0.25 m左右的稻蔸,并对稻草进行返田处理,再进行浇灌工作,浇灌后水位需要控制在0.45 m左右,没过稻蔸与稻草。在此基础上进行施肥处理,促进稻草腐烂,进而生成浮游生物,以促进稻蔸返青,同时为虾的生长提供良好条件,给予其充足的饲料,促进其良好生长[6]。
  2.4 虾养殖技术
  2.4.1 挖掘虾沟
  在挖掘虾沟的过程中,需要沿着稻田周围田埂的内侧挖掘,利用挖掘出多余的泥土,加高周围的田埂。通常情况下,虾沟开挖的上口宽度为4 m,下底部的宽度为1.7 m,深度为1 m,形状为环形。如果稻田的面积较大,则为了充分利用空间,需要在稻田中间挖掘“十”字型的塘间沟,占稻田总面积的10%以下。此外,还要在稻田的两个角设置进水口以及排水口,并在进口和出口处安装不锈钢网片,放置高0.6 m的立桩塑膜作防逃裝置,避免出现虾丢失的现象。在完成以上工作后,将虾直接放在虾沟中,为虾提供自然生长的条件和空间,投放的虾的规格为每只2.5 g左右,雌雄配比为3∶1,虾苗投放不能过于集中,需要保证虾苗投放的均匀性,投放标准为667 m2投放15 kg虾苗。
  2.4.2 田间管理
  对田间进行早晚巡查,实时观察虾沟水颜色的变化情况,进而确定虾的生长和活动情况,保证虾能够正常高质量生长。为了减少堵塞情况,需要及时清理虾沟。针对稻田中的水,要定期对其进行质量检测,保证水资源质量,避免其中出现污染物或者其他物质,影响虾和水稻的生长及质量。
  2.4.3 捕捞
  在捕虾阶段,虾的起步捕捞时间为5月左右,通常使用地笼的方式捕捉。在捕虾之前,需要先排放出虾沟中的水,等到虾沟中的虾进入到深水区后,再利用地笼进行捕虾。这种方式能够降低捕虾遗漏概率,同时保证虾的质量。
  3 结语
  采用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模式,能够提高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模式的应用效果。通过探究增氧技术、水稻水分管理技术、水稻播种收割技术、虾养殖技术等,可以提高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技术的实际应用水平,促进我国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模式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伟豪,张长青,马延东.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探究[J].湖北农机化,2019(14):31.
  [2] 冯伟.豫南稻区绿色高效“稻虾共作”生态种养产业模式研究[J].河南农业,2019(11):53-54.
  [3] 毛虎根,仲嘉,欧婷.常熟市稻田综合种养现状及今后发展探讨[J].上海农业科技,2019(2):20-21.
  [4] 刘云飞,孙敬东.稻田综合种养典型模式比较分析及配套关键技术[J].北方水稻,2018,48(5):53-55,60.
  [5] 张胜金戈,刘佩,文志安,等.基于“稻虾共作”模式的SWOT分析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水产,2018(2):57-61.
  [6] 程建平,汪本福,张枝盛,等.湖北省稻田综合种养现状和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发展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22):4217-4220.
  (责任编辑:赵中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91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