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数学第一学段数学游戏的现状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数学游戏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发展。从一线教师的角度出发,本文简述现有数学游戏资源及课堂实施现状,浅谈实施过程中的几点教学思考。
  关键词 小学数学游戏 资源分析 实施现状 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3.8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强调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马丁·加德纳曾经对数学游戏的教育价值作了如下相当正确的评价:“唤醒学生的最好办法是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数学游戏、智力题、魔术、笑话、悖论、打油诗或那些呆板的教师认为无意义而避开的其它东西。”在新课改理念下,目前有较多学者、一线教师把数学游戏引入课堂,倡导数学游戏与数学学习深度融合,激发学生学数学积极性,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发展。
  1数学游戏概念
  游戏,在《辞海》中的定义是“它是文化娱乐的一种。有智力游戏(如下棋、积木、填字)、活动性游戏、竞技性游戏。”而数学游戏发展至今尚无影响力较大的明确定义,笔者参阅多种资料,比较认同盛维林、严启平的说法:
  “数学游戏不单纯只是游戏,这些游戏被赋予合理的数学意义,并且它还包含情感价值和数学价值。它寓数学问题于游戏之中,让人们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到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笔者认为数学游戏有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数学意识、传播数学文化的功能,值得教师推广并与课堂深度融合。
  2现有数学游戏资源
  目前接触到的数学游戏资源大致有以下3类。第1类看似游戏但实际上是小学奥数题目、初高中竞赛题目或某著名定理的发展历史起源演变。对小学基础奥数类题目的游戏,较适合小学生阅读,如杨红樱主编的“数学小子马小跳系列”;也有需要一定奥数知识基础才能读懂的,如叶圣陶著《怎样做数学游戏》、柯友辉著《全世界孩子都爱玩的700个数学游戏》;对初高中的竞赛题目,游戏趣味性不强,也不适合大部分中学生阅读,晦涩难懂,比较适合教师先阅读再选择性拓展、改编,如劳斯·鲍尔,H.S.M.考克斯特著《数学游戏与欣赏》。第2类比较常见的是电子产品游戏。实际上还是课本题目以电子产品的形式呈现,融入动画和音乐,答题比较轻松愉悦,同时有在线PK或者同伴竞赛等环节,胜利者能获得一定激励,激励机制直接迅速。其优势是可以统计做题时间、正确率、得分率等,劣势是学生可能长时间对着电子产品,损耗视力或者借着玩数学游戏的名义玩其他游戏。第3类是课外数学游戏。比如魔方、数独、24点、火柴棒游戏、百变魔尺、三国华容道、数字华容道、1A2B、九连环等等、迷宫、脑筋急转弯等。这些游戏对数学能力的要求比较高,从一定程度上锻炼到学生的高阶思维,如计算能力、空间能力、推理能力、丰富广阔的数学知识面等,但与教材不尽匹配,较难在课堂上操作,纯属课后益智游戏。
  3数学游戏课堂实施现状
  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参与校内研讨、区教研、区/市观摩课等教学活动,了解到数学游戏在课堂中的渗透较少,游戏流于形式甚至是伪游戏。类似时钟抢答比赛(如晚上8时减去3个小时是几时)、摘苹果算得数(把算式列在苹果的背面,学生上来摘后立马说出得数)、萝卜蹲(12个学生分别代表个位到千亿位,喊:萝卜蹲萝卜蹲,十位蹲完万位蹲,万位蹲完百亿位蹲……)、抱团学余数(如报数3,学生则每3个人抱在一起,剩下的即为余数)、教材上的“抢红旗”、设计认识人民币时开展商品销售活动……,笔者认为诸如此类都不能算严格意义的“数学游戏”,只能算是一种教学活动,且更偏向是新知练习类活动。笔者听过目前最好的数学游戏教学是广州市天河区教研室教研员陈艳梅老师研究的扑克牌游戏,她把算数教学改编为多种扑克牌算数游戏,让学生在玩扑克中学算数,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但缺点是局限于算数,应用面并不广。
  4数学游戏教学的思考
  笔者通过对小学数学游戏进课堂的研究现状调查与存在问题了解,学习有关成功教学经验与书籍,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为指导、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课本为依据、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持,开展小学数学第一学段数学游戏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设计与课本紧密结合、丰富课堂学习活动形式、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数学游戏。笔者认为数学游戏的设计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紧密结合教材,不脱离教学,不造成课时进度负担,可以每月、每两周、每周,甚至随时根据课时根据内容设置游戏课,只要教学内容是合适的,就把常规课堂游戏化,把游戏课堂常态化。(2)游戏是课堂主要的活动形式,能多方面调动学生的能力,听、算、合作、探究、推理、交流、动手实验操作等,符合多元智能发展理论。(3)游戏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随班就读学生可以灵活调整),多形式参与。(4)游戏要有延展性。不局限在一节课玩完就真的“完”了,可以在课后继续和同学、父母、教师玩,这样的游戏更有价值。(5)游戏有可塑性。一个游戏体验完后,可以做“变式训练”,学生可以改编游戏形式、规则等。比如手指算数游戏(通过加减法得到10,手就可以收回,超过10则取个位,先收回两只手为胜),学生可以自主改编规则,合理即可。(6)信息技術与数学游戏活动融合。前置微课把非重点但又必要的环节放课前,提高课堂游戏效率;用信息技术替代纯手工操作,如七巧板的运用,用实物摆弄并不能保存作品,手工画效率低设计也有限,学生利用平板设计图案,更多精力在于图形设计与运用,而非怎么画好图案,且可以永久保存。信息技术与数学游戏深度融合使课堂有更丰富多彩!笔者教授平移旋转一课就曾利用e-world智慧教学平台改编最强大脑凡正阳参与的国际赛“拓扑方阵”游戏,学生在课堂上也玩一把,积极性极高,较好地巩固了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
  总之,数学游戏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猜想、验证、探索的能力。但一线教师要明确数学游戏的本质与功能,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设计行之有效的数学游戏活动。
  参考文献
  [1]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2239.
  [2] 盛维林,严启平.数学游戏与中小学教育[J].科技信息,2007(14):394.
  [3] 刘丽霞.小学数学游戏课的开展策略研究[C].《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总课题组科研成果集(第十五卷),2018.
  [4] 方俊梅.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教学的开展实践探索[C].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三卷),20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59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