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铁土建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地铁土建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展开研究,先阐述了其中存在的不足,然后重点提出了几点管理措施,主要包括树立高度的安全意识、落实好劳务分包队伍安全、注重安全管理手段的多样性、注重安全培训教育等,不断提高地铁土建工程施工安全性和可靠性,取得良好的安全管理效果。
  关键词:地铁;土建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极大地促进了地铁土建工程项目的开展,其中,加强施工安全管理是重中之重,已经成为了地铁土建工程企业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加强土建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不仅可以确保地铁土建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加强安全性在各个施工环节中的渗透,而且还可以不断提高安全事故的防范水平,维护好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地铁土建工程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稳步提升,同时使企业综合实力得到显著增长。
  一、地铁土建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安全意識比较薄弱化。对于一些项目部管理人员来说,并没有将安全第一要务落实下去,面对安全和生产矛盾问题的出现,过于注重生产、工期等,并没有对安全问题赋予高度重视,很难对安全和生产的管理予以正确对待、处理,所以其安全意识有待提升。
  其次,对劳务分包队伍安全问题的重视度不足。在项目进场之前,其考察力度不足,一些分包队伍的资质条件缺失,一旦进入到施工现场之中,很难有效管理分包队伍,安全培训教育的落实力度也有所缺失,很难顺利解决和处理安全监督中发现的漏洞,所以造成安全事故频频出现。比如某工地脚手架垮塌事故的出现,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主要因为分包队伍在服从管理方面出现问题[1],脚手架搭设的合理性欠缺,盲目实施混凝土施工的浇筑工作,所以造成脚手架支撑体系垮塌现象的出现。
  再次,安全管理手段比较单一化。一些项目虽然具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但是其执行力度不足。而且安全管理手段的多元性尚未实现,针对“三违”现象,仅仅以惩罚方式为主,长期使用是不可取的,很难对一切问题予以解决和改善。
  最后,安全培训教育效果有待提升。现阶段,施工人员具有较高的流动性,人员流动非常频繁,对于刚入职的员工,在进场教育后,日常安全教育培训的形式化显著,所以不利于显著增强工人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造成人员安全技能处于较为低下的水平,所以安全事故的出现屡禁不止。
  二、地铁土建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完善措施
  (一)树立高度的安全意识
  对于单一的开会宣传方式,并不具有适用性,所以要加强正面激励手段的应用,将奖罚力度提升上来,贯彻落实好奖罚分明,将各个岗位的安全责任制落实到位,并明确相应的考核方法,定期进行考核,最大程度地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其中在考核结果方面,应将员工的日常工作表现、取得优秀成果、是否出现违法乱纪行为等内容涵盖在内,避免安全隐患的出现。
  (二)落实好劳务分包队伍安全
  劳务分包队伍在合同签订环节中,要注重安全管理协议的及时签订,将分包队伍职责予以高度明确,对于分包队伍第一责任人来说,要积极承担起现场安全的重任,对专业能力较强的安全管理人员予以配备,严格规范进场施工环节,避免在进场施工中混入无关人员,将项目安全管理体系的执行效力发挥出来,并确保施工进度的合理性。其中在进度计划方面,应加强进度数据采集系统的构建,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出来,实时性监督工程实际进度,从而防止工程延误现象的出现。图1为进度计划实施流程图:
  (三)注重安全管理手段的多样性
  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要确保全员较高的参与度,要将群众路线践行到位,积极落实好安全工作,集中整合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将专业安全管理人员骨干作用发挥出来,并引导全体人员具备良好的参与热情。加强正面激励的应用,防止过渡采纳惩罚方式,针对考核结果良好的工作人员,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反之,应予以适度惩罚,必要时采取法律手段。
  (四)注重安全培训教育
  地铁土建工程企业要加强培训部门的设置,提高对安全宣传教育的高度重视,对专业的师资力量进行大力培养,上级单位要进行统一培训考核,然后再发放职业资格证书,项目的师资力量还要系统化培训施工现场人员[2],定期进行班前教育,将本班作业潜在的安全事故和完善措施等纳入其中,将安全交底的针对性发挥出来。此外,要定期开展专家讲座和进修培训等,对安全施工的日常化予以维护,致力于安全教育总体效果的提升。
  结束语
  总之,在地铁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安全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可以促进土建工程施工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防止安全隐患的出现,赋予施工项目质量强大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宁超.试析土建施工的安全管理与改善方法[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6,6(24):131-132.
  [2]刘福强.土建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08):35-3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94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