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聚焦儿童思维?让学习真正发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数学知识的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但对学生的后续学习、生活和工作长期起作用并使其终身受益的是数学思维。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启迪学生思考,了解儿童思维,并设计适当的教材,运用正确的教法,以帮助学生发展数学能力。
  关键词:儿童思维 学习
  一、放开学生学习权,充分地相信他们
  1.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直击智慧的通道
  课堂是生命成长的驿站,是智慧彰显的舞台,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让学生生动和谐、富有个性地发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很多孩子因为缺乏自信,担心自己答错了会被同学嘲笑,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作为教师一定要引导得当,多加鼓励。如,学生在解决3.75÷2.5×0.4这道题时,一个孩子自信地站起来展示自己的作业3.75÷2.5×0.4=3.75÷(2.5×0.4)=3.75,有孩子马上提出不同意见:只有乘除,应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来计算,不能为了好算随意加括号,这是改题了!原先那个孩子有些窘迫,教师可以这样表扬孩子:感谢该同学给了我们一个警醒,相信以后再碰到这样的问题我们不会再出错了!通过这一过程中相信孩子對知识的掌握不仅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后也不怕答错了。
  2.给学生一个舞台,展现解题策略之精妙
  我记得听一位特级教师刘松老师与我们分享心得时,说:“学生的水平远远超过我们以为的水平,学生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的确,日常教学中,我们会不时发现学生的数学解题表现,出乎你的意料,解题思路新颖别致、独树一致,有的会想到比我们更简单的方法,这是一种无价的工具,通过孩子的讲解,其他孩子也能够学得聪明点。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把解题的思路记录下来,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孩子们上台展示,孩子们在解说自己解题方法的过程中,让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从而促进学生思考,再让孩子们分析比较,优化方法,让孩子们有了思考的动力。如果解决问题有误,有的孩子说着说着,自己便能发现问题,即便没有及时发现问题,教师可以让其他孩子给予纠正、解惑,既培养了学生倾听的能力、思考能力,又获得满满的成就感,形成一个百花齐放、有思考含量的数学课堂。
  二、给一个脚手架,引导学生的潜能
  课堂是学堂不是教堂,孩子们的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学出来的。教师唯有在了解儿童思维,才能帮助他们学习,并设计适当的教材,运用正确的教法,以帮助学生发展数学能力。所以,教师要为学生设计一个框架把学生的智力发展从一个水平引到一个更高水平,就像沿着脚手架那样一步步向上攀升。
  1.巧设直观图,让学习变自觉行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小学生年龄小,认知思维还主要是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直观图在数学教学中,能起到化繁为简、化虚为实、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独特作用,引导学生顺利地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正确解决所求的问题。
  2.链接旧知识,完成新知识的转化
  知识迁移在课堂教学中是一种极其普遍的现象,数学知识、技能、学习方法等都能进行知识迁移。教学知识的相似点越多,越有利于迁移。在课堂教学中,要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恰当寻找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作为学生学习攀升的一个支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
  三、采用结构化教学,凸显课堂之本质
  结构教学,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教师而言,不仅有利于他们形成知识结构、方法结构、过程结构等多层意义的认识,还有利于逐步形成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而言,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还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结构化的思维,孩子们的学习因有了结构的支撑会变得更加主动,知道怎么学。
  1.明晰方法结构,提升思维能力
  整体结构教学,就是通过回顾、提炼和反思逐步将知识结构内化为学生学习方法结构,成为新的学习工具。教学中,教师关注的不仅仅是获取知识量的多少,解题的熟练程度以及解题的技巧,而是关注学生是否获得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双支撑,使学生拥有探究新知识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片段教学《圆柱的体积》,教师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1)课件回忆圆面积的推导公式→圆不断长高形成了一个圆柱。
  师:我们可以怎样得到圆柱的体积呢?
  生:把圆柱体等分成n份,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教师课件演示)
  (2)让学生运用学具拼一拼看,会变成什么图形?
  生:变成了长方体,但体积不变!
  (3)那么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呢?
  (4)让学生把过程写在推导单上,再指名上台陈述。
  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在整体上对数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把握,帮助学生把圆的公式的推导方法运用到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并强调让学生把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进行整理,边学边串,最终学生得到的不仅是数学的“知识链”,更多的是数学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提升。
  2.鼓励大胆猜想,让思维活起来
  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数学“猜想”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它是建立在已有的数学经验基础之上的一种合情推理,可以锻炼人的思维,是学生创造性的表现,每个人都有猜想的潜能,教师应把学生推向主体,以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使学生有机会猜想。
  在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师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
  (1)让学生准备几组长短不一的小棒摆三角形,发现怎样的3根棒能摆成一个三角形?提出猜想
  (2)算一算,比一比,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加以验证
  (3)根据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你会提出新的猜想?(孩子们提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吗?)
  (4)用上面的方法验证新的猜想: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将猜想引入数学教学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动手实践,通过猜想-验证-再猜想-再验证,这样一个曲折的过程,不仅获得了探究新知识的能力,而且创造性思维的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总之,数学课堂是学生思维的学堂,教师要充分关注儿童的思维,通过了解儿童思维这扇窗,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数学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98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