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新课程对教师角色提出的具体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生为本,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组织教学活动,积极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深度参与数学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自由充分、健康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师生关系;培养兴趣;深度参与;交流展示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教师应该为每个孩子搭建思考、探究的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一、切实以生为本,构建新型的民主和谐师生关系
  众所周知,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平等慈爱之心对待学生,让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学习状态,使他们心理自由,有安全感,敢想,敢问,敢做,敢说,在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进行探索与创新。多年来,我遵循新的教学理念,蹲下身来,带着鼓励、微笑和友谊走近学生,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学生在课堂上思考的时间和主动学习的权利,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
  例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一课,讲的是20以内有关9的进位加法。当出现算式9+5=?时,我让孩子们自己去想办法解决,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孩子们热情高涨,有的使用计算器,有的一个一个地数,有的拿出小棒,有的画图,还有的数手指……在孩子们反馈交流各种方法后,我着重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中的主题图理解“凑十法”。多数学生都认为用数手指的方法太慢,用“凑十法”好。可是在后来的巩固练习环节,有一个学生引起了我的注意:刚才在自主尝试解决问题时,他运用了数手指的方法,现在却一动不动。我问:“你怎么不做呀?”他说:“老师,我不会用‘凑十法’。”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的教学不能按一种固定的模式进行,逼着孩子用模式化的方法;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对孩子来说,他喜欢的方法往往就是最好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或许就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对此,教师应给予特别的关注。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积极地转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设计、组织教学活动。这样,数学学习再也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一种学生的自发行为。学生轻松地学习,快乐地收获。
  二、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情感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先导,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果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激情,他们就会自主萌发参与学习的意识,顺利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因此,在每一节课上,我都力求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自身产生学习的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一课时,我问道:“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这节课老师首先给大家表演个魔术,想看吗?”孩子们兴趣高昂。于是,我给同学们出示一张白纸,同时强调:是一张白纸,上面什么也没有。接下来,我把白纸往讲台上一放,再出示给同学们看,问道:“小朋友们,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都说:纸上多了个长方形。我又问:“大家想想,这个长方形是怎么变出来的呢?”有的孩子很聪明,很快想到“是用讲台上的物体印上去的”。为了验证他们的说法,我分别出示了讲台上的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圆柱和印泥等物品,接着又按孩子们说的演示了一遍。我趁热打铁,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像老师这样表演一下?”孩子们都非常渴望参与这个活动。接下来,我说:“请同学们打开学具袋,用你们的学具创造出你们喜欢的图形,并展示给大家看。”孩子们边做边展示交流,在这样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面”与“体”的关系,实现了从“面”到“体”的认识过渡。
  这样的课堂真正成为了孩子们享受数学的乐园,他们在这里可以尽情地展翅翱翔。孩子们的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大大增强。这样,学生把数学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一种爱好,一种追求,又怎会学不好呢?
  三、引导深度参与,给予学生自信进取的有效时空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学习的质量取决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而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教学中,教师应以生为本,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感悟,去发现。
  例如,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卫星运行时间”一课的教学内容是“三位数乘两位数”。课前我多次思考:怎样才能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又怎样才能让学生亲身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设计了导学单,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每位学生拥有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正式上课时,由于每位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思考,大家尽情地展示做法、想法,适时互动交流,点评。我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思路开阔,算法多样,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
  孩子们充满了灵性,充满了奇思妙想,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我一次次激动不已,我不能让他们的这种灵性在我的课堂中丧失。为此,我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不断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变化,探索和改进教学方式,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创造空间,不断让他们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四、搭建展示平台,引领学生享受成功的良好体验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动手做(二)”一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同學们,现在请发挥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七巧板拼出一个你最喜欢的图形,并展示给大家。孩子们积极思考,动手操作。拼摆好作品后,他们纷纷上台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自己的作品。孩子们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大胆表现自己,甚至还有一些孩子小组合作,利用多幅七巧板拼摆出一些大树、楼房、可爱的校园、美丽的乡村等富有创意的作品。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的创新思维,还提升了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孩子们的精彩展示,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与感动。课堂在一种平等、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氛围中达成有效的信息交流,孩子们共享劳动成果,共同发展。
  当通过思考、探索,终于解决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愉快的情绪体验;如果能把自己在探索过程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及时与别人一起分享,这种愉悦体验就会得到加强。本课正是在这样的交流、展示活动中,让学生主动融入学习活动。
  实践新课程,我们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放”:解放学生的时间,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精神。教师如果对学生不敢放,不能放,总是牵着学生的思维走,虽然能够一步步地平稳走过,但是学生的思维会被禁锢在教师的教学预设之中,那么还谈何创新?多年来,我积极构建新型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发现只要适当给予学生“让步”,给学生留下一片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就一定能够描绘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图画。
   (责任编辑:李晓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14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