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问题意识 让学习真正发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问题意识是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地创设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驱使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问题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动思考;综合素质
意识源自人们内心的探索欲和感知欲,而数学问题意识则存在于学生面对疑难问题时的心理状态。通常情况下,学生在面对难以解答的问题时会产生疑惑、困惑、探究等心理状态,并在这种心理状态的驱使下,脑海中会涌现出大量的相关问题和解决方法。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和创造的起点均为疑问和不解。
小學课堂教育主要围绕解答问题而开展,当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了疑问,才会进一步地去思考和探索问题的答案,这对于数学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国教育局于2011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数学课程必须以强化学生提问能力和探索能力、分析能力、问题处理能力为核心。
由此可见,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又是评估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关键性指标。学生对问题产生了兴趣,渴望探索问题和解答问题的真相,才能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思维方向和动力。
一、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的情境是触发各种问题的根源,而问题的产生会使数学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探索欲形成一种对立的思维模式,即:课堂中设置的问题与学生认知产生的冲突越大,则学生就越是愿意主动地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基于这个特点,小学数学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准确抓住学生好奇心,设置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趣味性问题情境,激发小学生的提问意愿。
例如,一老师在上《平均数》这课时,上课伊始,利用课件出示一幅情景:据《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男性平均年龄是72岁,小明的爷爷71岁了,看到这个数据他非常难过。设置这样的情景引发了孩子的思考,为什么爷爷会感到难过呢?有的说72岁是平均年龄,有的说有的年龄会高于72岁,有的会低于72岁,有的说爷爷不应该难过,或许会活到100岁……老师利用这一契机带着学生进入新授环节。
比如教师在授教《年月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讲故事的教学方法,将相关的知识导入到有趣的故事中:星期天,小明的爸爸正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小明一脸忧郁地跑进客厅,不开心地说:“爸爸啊爸爸,人家小华每年都会在生日那天收到他爸爸给他的生日蛋糕,为他庆祝生日,可我已经12岁了,才过了3次生日,收到了3个蛋糕,为什么我不能与小华一样每年都过一次生日呢?”爸爸说:“你真笨啊,不是爸爸和妈妈不愿意每年给你过一次生日,而是你的生日不是每年都有一次。”听完这个故事,同学们肯定都会产生疑惑,为什么小明的生日不是每年一次呢?此时,教师可提出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考:“小明的生日几年过一次?小明的生日是不是有好几年都没有出现在日历上呢?”学生们在听到这些问题时,必定会产生各种猜想,并且为了发现问题的真相,会积极地讨论这些问题的答案。这种方式就是典型的问题情境设置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答案,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二、 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学生是课堂知识的学习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将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给学生提问的空间,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学习新知识,思考新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这样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思考方向,使学生能够主动发现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老师在上认识《负数》这课时,他指着幻灯片开门见山地问:“同学们,我们今天上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负数。老师接着问会写吗,请你写出来。当写完之后让他们同桌自己读一读。这时老师接着问,关于负数你们有什么想知道的吗?这时学生打开了思绪:“老师,我想知道负数是怎样产生的”“负数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负数的意义”“负数与自然数有什么不同”……一连串的问题接踵而至,老师再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筛选,这时老师不急于解答,让学生先自学课本寻求答案。学生这时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究是主观的、浅层次的。为了让这些问题真正得到解决,老师再次引导学生再次探究,找到正确的答案。同时学生也获得了学习方法。
三、 挖掘教材的探究点,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想成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能够自主探讨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教师必须深挖教学材料中的探究点,引导学生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比如:教师在教授《负数》一课时,当学生认识到负数表示的是和正数相反意义的量时,教师出示一条数轴,要求学生在数轴上标出+10、0和—10,一学生上台标出来之后,下面的学生一片哗然,这学生马上问: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1:我觉得0应放在数轴的中间,0的右边是正数,0的左边是负数;
生2:我觉得0不一定放数轴的中间;
生3:我也觉得要放数轴的中间;
生4:我认为0放+10和—10的中间……
教师不急于给出答案,当学生之间不断辩论之后,老师顺势引导,大家都认为0放在中间,那0表示一个什么样的数呢?学生: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那0摄氏度又表示什么?0元又表示什么?在这一过程,教师预设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在教学平均数这课时,当学生算完男队投球进球数的平均数时:(9+6+10+10+5)÷5=8时,老师说我也想参加男队比赛,可是我只投了两个。
教师在条形统计图中出示2,一学生眼睛一亮,说:那男队的 平均数会少于8了;另一学生说,整个队的平均数是8,老师只投2个少于8,那整队的平均数就少于8;还有的说老师必须投8个或者以上平均数才能保持……这时老师说如果姚明来了,他投了49个,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呢?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又被调动起来了。教师在教学中将数据的变化与条形统计图有机结合,学生在数据不断地变化中,分析判断对整体水平的影响,从而把握平均数的本质。
如果在教材的探究点中肯花时间,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与解决,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问题,从数学角度去发现问题,体现了浓浓的数学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 抓住练习素材的重点问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整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求解疑难问题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可以对各种练习素材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创新性修改,让学生能够以多种眼光去看待问题和发现问题,提高学生对各种发展机会的把握能力,准确挖掘教学素材中的各种问题因素,以一提多问的形式来锻炼学生对各种知识的利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各种教学素材中主动发挥问题意识。
例如在教完百分数时,为了对解决问题进行很好地整合,我出示这样的一道习题。六一班有男生20人,女生25人,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通过思考一下子迸发出很多的问题。如“男生是女生的百分之几?”“女生是男生的百分之几?”“男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几?”“女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多百分之几?”“男生比女生少百分之几?”数学问题无处不在,学生学会多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因为教学问题的质量决定着学生的思考兴趣,要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就必须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开拓学生看待问题的眼光、扩展学生的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石伶俐.巧用学生“三心”,培育问题意识[J].小学教学参考,2018(5):81.
[2]王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策略[J].中华少年,2016(14):177-178.
作者简介:
叶春梅,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市同安区西塘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152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