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陇南市蚕桑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蚕茧是丝绸原料的主要来源,蚕丝在古代农耕时期对人类文明起着巨大的作用。基于此,分析陇南市蚕桑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从大数据及绿色健康发展新观念着手,提出未来特色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蚕桑产业;新发展对策;建议;甘肃省陇南县
  蚕茧是丝绸原料的主要来源,蚕丝在古代农耕时期对人类文明起着巨大的作用。蚕为蚕蛾的幼虫,分家蚕和山蚕两种,一般以家蚕养殖为主。家蚕主食桑叶,亦可食用鹅菜。桑树为桑科桑属,落叶乔木。《中国药典》(2015)记载,桑叶、桑白皮、桑枝均可入药,性甘、苦,寒,归肺、肝经;主治风热,清肺燥,清肝,肺咳,头晕、目赤等症状。其中桑葚性甘、酸,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滋阴补血,生津润燥之功效;主治肝肾阴虚,津伤口渴肠燥便秘等[1]。
  1 陇南市发展蚕桑产业的背景
  陇南市位于甘陕川交界处,属甘肃省唯一长江水系,亚热带气候,自古属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带。近年来,陇南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等为陇南市经济注入了活力。蚕桑作为陇南特色产业之一,据《资治通鉴》记载,唐玄宗年间陇右就已经生产桑麻;新中国成立以来陇南市各级政府将蚕桑作为陇南市重要的经济林果产业加大投入,2004年陇南市桑園面积0.32万公顷,年养蚕10 059张,产鲜茧319.9 t[2]。2008年“5.12”大地震后,主要以康县、徽县、成县为主的陇南市桑园面积0.38万公顷,具备300 t的鲜茧收烘和150 t干茧的仓储能力。总体来看,陇南市蚕桑产业已具备产业规模和竞争优势。
  2012年以来,尽管陇南市大力引进农桑及良蚕新品种,改善养殖经营方式,但根据目前形势来看,由于劳力外流、茧价不稳、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以及“退耕还桑”未纳入退耕还林范围等原因,陇南市蚕桑产业并未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发展,大多停留在90年代小农经营范畴。因此,在现阶段提倡农业提质增效、产业转型升级、农业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提出陇南市蚕桑产业新发展对策与建议,可以助力陇南市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和产业扶贫,增加贫困户收益,实现共同富裕小康梦。
  2 陇南市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2.1 老产业新发展
  陇南市蚕桑产业在2000年前后发展迅速,以东南部康县、成县等县区为主。截止到2019年底,陇南市桑园面积0.27万公顷,春蚕发种量0.3万张,夏秋蚕发种量0.6万张,全年产茧300 t。近年来,随着“东桑西移”“一带一路”现代丝绸之路的兴起,产业扶贫、茶马古道的重新打造,陇南市蚕桑老产业得到了新的发展。尤其在桑园林下生态养殖、“天蚕”牌商标蚕丝、“云腾”牌桑叶茶等新型产品的开发,促进了陇南市蚕桑产业的发展。
  2.2 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近年来,陇南市新建标准化养蚕室(大棚),标准化小蚕共育室、热风循环烘茧炉、鲜茧收烘能力和仓储能力逐步增加。
  2.3 新技术、新方法得到一定应用
  陇南市大力引进农桑12、农桑14、育711等良桑新品种和陕蚕5号、青松×皓月2个良蚕新品种,大力普及和推广应用“3+1”栽桑养蚕模式和小蚕一日两回育、大蚕蚕台一日三回育、方格簇自动上簇等一系列养蚕新技术;逐步开展了桑枝袋料栽培食用菌、桑园放养生态鸡、桑菜间作等复合经营。
  3 陇南蚕桑产业存在的问题
  3.1 小农经营,没有形成规模化
  21世纪以来,陇南市蚕桑产业尽管取得了不小的发展,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产业尚处在20世纪的传统小农经营观念当中,蚕农对栽桑养蚕新技术保持观望态度;加之蚕桑属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陇南市劳务输转、劳力外流,对养蚕影响很大。陇南市产业未形成规模化、区域化发展。
  3.2 产业投资不足,前进动力不足
  目前来看,由于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蚕茧价不稳,蚕农养蚕积极性受挫,有发展蚕桑意愿的农户保持观望或干脆转行投资其他产业。陇南市“退耕还桑”未纳入退耕还林范围,有的桑农直接毁掉桑园发展其他产业,对现有桑园缺乏管理,产品桑葚只是零星拿到市场买卖,产业前进动力严重不足。
  4 新发展对策与建议
  4.1 优化产业布局
  根据原有的各县区传统蚕桑产业区,结合现阶段脱贫攻坚中“村有一品,乡有一业”思路,将陇南市蚕桑产业划分为3个产区,即传统东部产区(包括康县、两当县、徽县、成县东部及武都区东部白龙江沿岸部分乡镇)、新型西部产区(宕昌县东南部、礼县西部、武都区西北部白龙江上游北峪河部分乡镇)、中部产区(西和县、礼县东部及成县西部部分乡镇)。依据产区转型升级传统产区,壮大新型产区,加强中部产区;集中力量建立蚕桑产业园区,在政策与资金扶持上予以倾斜。
  4.2 引进新品种
  在优选当地老品种的基础上引进蚕桑优良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突出科技种养,培育当地优良品种,学习借鉴贵州省省力化养蚕[3]、小蚕叠式蚕盒共育等技术经验[4],为陇南市蚕桑产业注入新鲜血液。
  4.3 组建专业科研攻关团队
  针对陇南市蚕桑产业人才不足,科研攻关的缺乏。大力引进蚕桑专业高技术人才,在陇南市产生蚕桑产业大县成立蚕桑产业研究院(所)专门负责蚕桑生产中重大技术难题的攻关,成立科研攻关领导小组、蚕桑产业科研攻关创新团队,培育一批有能力、懂技术的专家、能手。通过团队力量培育壮大产业优势,开发蚕桑全产业链研究及技术指导。
  4.4 开发新产品
  通过专业团队研究、培育生长周期短、可食用、抽丝多的蚕茧新品种,丰富蚕茧种源。加大桑产品的开发,除桑叶、桑植、桑葚外,开发出桑叶饲料、桑植菇类产品、桑葚养生酒和美容产品等,开发蚕便有机肥等下游产品,增加养蚕附加值,提高蚕农、桑农收入。
  4.5 改善经营方式   1)依托蚕桑产品加强新媒体宣传,优势产区开展网络直播,电商销售,促进线上线下营收。在有条件的蚕桑养殖、种植园区,开展产业园区多种经营,发展趣味养殖、生态采摘、家庭旅游等项目,壮大产业影响及优势。结合美丽乡村农耕历史文化和新农村建设,开展乡村旅游,品味蚕桑文化,推动产品的展出与销售。2)可参照广西蚕桑产业新型职业农民、园区带动等模式[5],开展“企业+合作社+种植、养殖户+基地模式”或“政府+合作社+种植、养殖户+基地模式”,增加蚕桑农户的收入。3)在贫困村开展“三变”模式,确保贫困户年底分红,壮大企业(合作社)产业优势。
  4.6 加大政策扶持
  1)在陇南市蚕桑主要产区每年安排蚕桑专业发展扶持资金、园区建设资金、新品种培育资金、新产品开发资金、电商发展资金以及以奖代补资金用于发展壮大产业;2)将蚕桑产业作为农业保险项纳入保险范畴,保障桑农、蚕农的收益,降低种养殖风险;3)增加订单养殖,在蚕桑产品中保障蚕农、桑农的收益;4)将陇南市桑林作为退耕还林项,既发展了林业又壮大了蚕桑产业,更减少了因撂荒地无收入来源的现状。
  4.7 加大培训,加强技术交流
  对本地专业技术人员、产业园区负责人、合作社、产业大户带头人、蚕桑电商、产品代言人及蚕桑农户进行全面深入的培训及技术示范,使其增加专业知识的同时开发新产业;向蚕桑产业发展先进的省市学习借鉴经验,加强种养技术交流,扬长补短,促进产业创新、创优发展。
  5 结语
  根据陇南市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陇南市未来可从优化产业布局、增加蠶桑新品种出发,通过政策扶持组建专业科研团队,改善经营方式,研发新产品,加强科技培训和技术交流,发展壮大陇南市蚕桑产业,丰富蚕桑产品,借鉴经验、扬长补短,增加科研人才储备,努力打造新时代陇南市特色蚕桑丝绸之路。为陇南市脱贫攻坚、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相信通过陇南市蚕桑产业新发展对策与建议逐步改善陇南市老旧蚕桑产业现状,促进陇南市新“丝绸之路”蚕桑产业的复兴。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2] 陇南市农业局.陇南农业志[M].陇南:陇南星光印刷厂印制,2006.
  [3] 罗朝斌.贵州蚕桑研究的现状与发展思路[J].贵州农业科学,2005(S1):41-44.
  [4] 孙伟中.河南省蚕桑技术革新初探[J].北方蚕业,2019,40(4):52-54.
  [5] 许忠裕,刘开莉,陈朝蓉,等.广西特色产业扶贫的实践创新与思考——基于蚕桑产业视角[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28-33.
  (责任编辑:赵中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515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