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聪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创作技法解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刘聪作为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的大量音乐作品,被广大艺术歌曲爱好者所熟知,尤其是他创作的大量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成为当代钢琴伴奏的代表性作品,因此对其艺术歌曲钢琴伴奏作品进行分析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刘聪艺术歌曲钢琴伴奏作品的分析,总结其在结构、体裁、创作手法上的特点,诠释其创作风格。
关键词:刘聪;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创作风格
一、刘聪及其音乐创作简介
刘聪,当代中国作曲家、教育家、指挥家,曾任教于沈阳音乐学院、大连艺术学院音乐系,并且长期担任大连爱乐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指挥。刘聪的音乐创作较为广泛,涵盖声乐、器乐等多种形式,其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有管弦乐《第二东北舞曲》《劲鼓狂舞》,管弦乐组曲《南海观音》《香港速写》,交响合唱套曲《珠联璧合》,声乐作品《在青翠的山谷里》《淋湿的梦》,另外,还为大型歌剧《文成公主》编曲。
在刘聪众多音乐创作形式当中,艺术歌曲的创作极具影响力,很多作品在各类国内外歌曲创作比赛当中获奖,更有一些经典作品成为各种声乐比赛的必唱曲目。作为这些艺术歌曲的一部分,钢琴伴奏也为歌曲旋律增添了很大的光彩,刘聪在对艺术歌曲创作中,采用独特的旋律和钢琴伴奏,呈现出较鲜明的个性化创作特点[1],彰显了极为强大的音乐创作能力。
二、刘聪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创作特点
(一)功能性伴奏特点
钢琴伴奏总结起来主要具有烘托音乐场景、强调音乐形象、渲染音乐氛围等方面的功能。刘聪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功能性特点极为清晰,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1.强调性伴奏
强调性即对音乐主题进行强调,是钢琴伴奏部分对其歌曲旋律的一个重要的支持,它主要是通过重复手段对歌曲旋律进行支撑,从而使音乐主题形象得到强调、深化,能够加深听众脑海中的音乐形象。
这种强调性的钢琴伴奏在刘聪的创作当中极为普遍,创作技法也极为多样,主要有在钢琴的高音声部对旋律的强调。如《在青翠的山谷里》的高潮部分,作者对钢琴伴奏的处理便采用了高声部进行旋律的重复,这种重复往往是通过和声加层进行变化的,这种和声加层变化对旋律的重复,不仅能够对歌曲旋律进行支撑,还能够使得音乐和声变得更加丰富。除了在钢琴高声部对歌曲旋律的支撑以外,刘聪还在低音深部对歌曲旋律进行重复,歌曲的这种强调形式由于受和声的限制,使用较少。
2.烘托性伴奏
烘托性伴奏,即烘托渲染音乐氛围,营造音乐情绪,深入表现音乐内在的思想情感,从而增强音乐的色彩和动力,造成音乐的起伏与高潮并深化歌唱的意境及艺术表现。[2]这种特点的钢琴伴奏的创作手法与强调性音乐创作手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对歌曲的旋律采用正面形式的重复,往往使用与歌曲旋律没有联系的内容,追求情绪上的形似或相近。
谱1是艺术歌曲《故园恋》的开始部分,该作品无疑是中国艺术歌曲创作思维内涵性的一次创新。[3]舒缓,悠长,透露出了对于故乡、对于家园的怀念,对于故人、对于孩童时的留恋。为了更好地营造这种音乐气氛,钢琴伴奏的高声部采用了四、五度和声,使得整个音乐变得空灵,配上低声部这种分解和弦,整个声部就变真切,节奏上的这种选择也使得音乐更具流动性。
3.塑造性伴奏
塑造性伴奏即使用音乐刻画歌曲中的音乐形象,是根据文学歌词所表达的形象,用声音的手法将这种深化这种形象,使得整个音乐变得更加生动,音乐形象更加逼真。这种伴奏在刘聪的作品当中也是比较常见的,如在作品《海鸥》中高声部极为密集的节奏是对大海波涛汹涌的刻画,在《秋风在说》中,上下三连音则是对秋叶的描绘。
(二)伴奏音型特点
伴奏音型是钢琴伴奏的呈示形式,它承载着和声、织体等多方面,其形式多样且极具多变性,不同的伴奏音型有着不同的音响效果,其音乐的表现力也是不同的,因此伴奏音型的选择直接影响整首作品的效果。刘聪在其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当中对于伴奏音型的选择是灵活多样的,其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歌曲本身,达到最好的音乐效果,但总结其作品当中使用最多的伴奏音型有两大类,一是低音与八度以内的伴奏音型,二是综合类型的伴奏音型。
1.低音与八度内的伴奏音型
低音与八度以内的伴奏音型是指低音声部往往是以低音区的低音、混合中低音区的柱式和弦、半分解和弦以及分解和弦等伴奏音型,主要是使用左手演奏,右手有时配以演奏歌曲旋律。这种创作在刘聪的作品当中极为常见,往往使用在歌曲的高潮部分,能够将音乐形象更加深化,进一步推动音乐情绪,如在歌曲《在这块土地》当中等。另外,在保持左手低音与八度以内的伴奏音型的同时,右手有时也会进行一些无旋律的伴奏音型,如在歌曲《洁白的云》开始时,为了更好地表现歌曲所传达的庄严的、深情的音乐情绪,左手的伴奏音型为长时值的八度进行,右手则进行三连音的柱式和弦。
2.综合类型的伴奏音型
刘聪对于钢琴伴奏的创作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他主张钢琴伴奏要有多层次立体式的音响效果,这种音响效果的构建主要是依靠多种不同伴奏音型的共同作用而实现的,构成了多层次、复合形式的织体。刘聪的作品当中,柱式和弦、半分解和弦以及分解和弦组合使用往往是很常见的,这就产生了复合式的音响效果。如在歌曲《乌江山峡百里画廊》中,为了更好地表现乌江山峡两岸巍峨秀美的青山绿水,右手使用了柱式和弦表现出山的巍峨,左手则是采用节奏较为密集的分解和弦表现出了水的灵动,这两种不同伴奏音型的使用产生出来多层次立体式的复合音响效果,将乌江两岸的美丽景色完美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三)调性、和声运用的特点
调性、和声的运用对于钢琴伴奏的创作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够直接影响到整个作品的色彩。刘聪在作品当中对于调性、和声的使用十分丰富,转调、离调、调性交替等手法,在大多数的作品当中都会使用,甚至出现了双调性的创作手法。双调性是多调性范畴的一种,是指兩个以上的调结合在一起,当两个调结合在一起时称为双调性。这种重叠调性的创作手法往往能够获得不同的音响效果,如在《故园恋》开始部分,钢琴伴奏当中两个声部的调性关系为平行大小调,青年怀念家乡时往往是美好的,但这种美好往往又带有一种苦涩,对于这种较为复杂情感的表达,作者选择了双调性的创作手法,即使用调性色彩上这种“明”与“暗”的对比,巧妙地表现情感上这种“苦”与“甜”。在和声的使用上,为了营造氛围,烘托歌曲情绪,刘聪在钢琴伴奏的创作中除了传统的三度叠置和声外,还是用了四、五度叠置的和声。基于四、五度音程的性质,将其作为材料构建起来的和弦,其音响色彩与传统三度叠置的和声音响色彩有着较大的差别。
刘聪作为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其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在中国当代较为具有代表性,引领着世界音乐的潮流,让中国艺术歌曲更广为人知。[4]对其进行研究,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创作、教学都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永振.艺术歌曲《海鸥》的创作特色[J].当代音乐,2015(11):95-97.
[2]王永振.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完美融合的精品:艺术歌曲《在青翠的山谷里》个性化的创作特色[J].当代音乐,2015(15):120.
[3]吴铮.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作曲家刘聪音乐创作的精品意识[J].当代音乐,2019(12):122-124.
[4]刘姝彤.论中国现代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历史发展特征[J].当代音乐,2019(10):134-135.
作者单位: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524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