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课程改革强调在语文课程中培育学生人文意识,增强学生感悟人文情感的能力。新课程改革也给小学语文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应当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借助不同教具营造课堂氛围,使学生做到认真听课、提升学习效率,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学习。然而,小学语文课堂中营造教学氛围还存在语文教学课堂一味求新、学生参与课堂能动性不强、“师道尊严”束缚学生思维等问题,文章就小学语文教学实际需求提出营造课堂氛围的策略,为语文教师增强学生课堂体验感提供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课堂;教学氛围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15-0060-02
课堂教学氛围指师生在课堂上产生的情绪状态、情感体验。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需要师生间的密切配合,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巧妙利用不同教法、教具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在多维度培育学生不同学科能力的同时推动语文课堂效率的提升。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营造教学氛围存在的问题
1.语文教学课堂一味求新
如今,实现信息化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许多语文教师尝试在教学课堂中利用信息化工具营造课堂氛围,但由于信息素养不足,或是对学生的学习需求缺乏研究,教学效果并不明显。例如,部分教师在讲解科普类文章时,借助小视频向学生介绍文章的科学背景,小视频内容多样,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向学生呈现着课本内容。然而,教师忽视视频讲解与课堂讲解的融合,没有在播放视频时及时引导学生将视频内容与课本内容联系起来思考。许多学生将观看小视频视为娱乐活动,没有意识到通过小视频学习课本知识的重要性,这导致小视频无法充分发挥补充课堂内容、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作用,课堂氛围依然十分沉闷。同时,部分语文教师将微课、慕课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之中,希望借助微课、慕课平台中趣味的学习插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没有精心挑选学习插件,许多学习插件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学生过度关注学习插件的形式而非知识本身,语文课堂出现本末倒置的问题。趣味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带来新奇的课堂体验,课堂氛围较为活跃,但学生并没有牢固掌握课本知识,学习效率并不高,这也是语文教师面对的一大难题。
2.学生参与课堂能动性不强
学生没有意识到自身是课堂的主体,参与课堂能动性不强,语文课堂难以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当前,部分语文教师缺乏对学生能力的正确评估,没有将学生看作独立的个体,在语文课堂中以“命令”而非“引导”为主,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教学计划完成课堂学习,无法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开展学习探究活动。小学语文课堂中还存在活动形式单一的问题,教师片面化理解师生互动的内涵,认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便达到了师生互动的目的,忽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从教学实际的角度看,许多学生由于教师的提问不得不回答问题,而非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在被动参与互动的背景下,语文教学课堂中充斥着紧张氛围,学生关注教师是否会提问自己,而非自身是否吸收课堂教学知识,这导致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不高。
3.“师道尊严”束缚学生思维
“师道尊严”指教师受到学生尊重,教师通过讲授的知识、传授技能受到学生尊重。但在实际教学中,“师道尊严”朝着消极的方向发展。少数教师为维持师道尊严,在语文课堂中打造严肃的教师形象,学生受到教师形象的影响,不敢与教师互动。同时,由于教师希望在语文课堂中打造权威形象,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对教师提出的观点缺乏質疑,思维受到束缚。这意味着语文课堂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只能扮演知识的接受者,而无法成为质疑者、思考者。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课堂难以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策略
1.基于传统教法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教法并非要求教师完全抛弃传统教法,而是要教师基于传统教法改革创新,吸收传统教法中可供借鉴之处,为创新教法提供思路,给学生带来新的语文课堂体验,促进良好课堂氛围的形成。例如,教师以小组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法,融合两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开展语文教学。小组教学法能促进学生互动,突出教师在语文课堂中的指导地位,给学生充足的交流空间。任务型教学法则能通过设计不同教学任务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形成积极探究的课堂氛围。教师融合使用两种教法能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逐步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以《爬天都峰》的教学课堂为例,教师可先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对“天都峰”的认知,形成积极讨论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讨论中可能提到天都峰的外貌,或是与组员谈论自己爬山的经历,这些讨论内容都是进一步开展教学活动的素材。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列在电脑屏幕上:①谁爬天都峰?②怎样爬?③发生了什么?④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四个问题形成完整的问题序列,不同问题本身是一个小探究任务,学生与组员合作探究问题答案,探究过程融入更多互动环节,不同学生沟通交流各自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开阔,活跃的课堂氛围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
教师还可巧妙利用传统教法创新教学内容。如开展主题教学法,改变“一课一教”的传统教学方法,设计与教学主题相符合的教学情景,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以“丰富的节日”这一主题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室内设计过节情景,营造过节的欢乐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节日的快乐。教师引导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北京的春节》《腊八粥》两篇文章,再引导学生略读《藏戏》一文,使学生感受不同民族过节的氛围,学习不同民族的节日习俗。为体现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尊重,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将自己过节的纪念品带入教学课堂,如部分学生过年时制作窗花,留下放鞭炮的照片等。教师展示这些纪念品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强烈的节日氛围,课堂参与感也逐渐增强。学生愿意在课堂上主动说出自己的节日经历与感受,参与热情高涨,其他学生受到积极影响,也愿意主动参与讨论,课堂氛围因此变得活跃。 2.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语文教学课堂能打造课堂亮点,营造轻松的活跃氛围,使学生以直观方式理解课本内容。教师在语文课中使用多媒体应把握多媒体出现的时间节点,避免使用千篇一律的多媒体呈现内容,而应当使多媒体起到烘托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将这些故事动画化,使学生通过动画理解课文所讲内容。如《乌鸦喝水》一文中,乌鸦用嘴巴将石头一个一个叼进瓶子里,最终喝到瓶子里的水。许多学生学习该篇文章时,无法理解乌鸦喝水的原理,教师则可借助多媒体演示乌鸦喝水的原理。动画中的乌鸦灵动可爱,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会对《乌鸦喝水》中“乌鸦”的形象及乌鸦喝水的原理印象深刻。文本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原本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课堂氛围逐渐变得活跃。再如,讲解《守株待兔》一文时,教师应巧妙利用音频营造故事氛围。为展现野兔在树林里仓皇逃窜的情景,教师播放一段急促的呼吸声,模拟野兔慌张奔跑的样子,给学生联想与想象的空间。接着,用“咚”的一声模拟野兔撞到树上的声音,许多学生听到声音后哈哈大笑,探究热情由此激发。教师在此时巧妙设问:“咦?发生了什么?怎么好像有撞击的声音?让我们继续看看野兔怎么了?”教师设置悬念,营造悬疑氛围,鼓励学生继续阅读课本寻找答案。学生找到答案时会有恍然大悟之感,部分学生想知道种田人看到野兔后是何种心态,因而主动阅读文章的后续情节。至此,学生由教师“引导学”过渡到了自己“主动学”。在讲到种田人再也没有等到野兔,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时,教师用“呼呼”的风声营造空无一物的感觉,学生听声音便能知道种田人再也没有等来野兔。这种间接传递文本信息的方式生动有趣,能够迎合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学生也因此愿意主动探究故事发展,在解答课堂谜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逐步提升,良好的學习氛围更为强烈。
3.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小学生喜欢表达自我,但未必敢于表达、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因此,教师应注重语文课堂中师生关系的构建,给学生创造表达自我的机会,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表达自我,提出学习疑惑,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问并非师生沟通的唯一方式,教师可积极参与学生讨论,以平等的姿态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了解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看法,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发挥个性,表达自己具有创新性的观点。语文课本中的部分课文具有较强思辨性,教师讲解这类课文时应提出不同的思想观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增强自身思辨能力。如《钓鱼的启示》中,父亲要求“我”把鱼放回湖里的行为具有较大争议。一部分学生认为,为了保护生物的持续发展,应当将钓到的小鱼放回湖里。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这只是一条小鱼,即使不放回湖里也没有关系,一条小鱼不会影响整个湖的生态平衡。教师作为成年人,习惯于从持续发展的宏观角度思考问题。教师与学生讨论时,可从持续发展的角度阐述理由,但不强制要求学生同意自己的观点。如果学生同意教师的观点,教师则鼓励学生从其他角度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如果学生对这一行为有其他理解,教师则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现实生活寻找依据。师生平等交流,语文课堂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中大胆表达自我,学习效果明显增强。
综上所述,为打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需要不断思考语文课堂的设计细节与学生的现实学习需要,还要增强自身专业素质,掌握新时代信息化教学工具的使用方法,将具有实效性的方法、教具融入语文课堂。教师在教学形式、教学工具、教学技术上的改进能使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从而爱上语文课堂,良好的课堂氛围便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
[参考文献]
[1]吕鹏华.探讨如何营造良好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J].新课程,2019(2).
[2]沈 丽.如何营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J].课程教育研究,2015(34).
[3]李丙冉.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师反馈话语运用现状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6.
[4]许兴华.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艺术[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9).
作者简介:陆佩琼(1971—),女,壮族,小学高级教师,专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566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