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高中美术教学的高效课堂构建方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继芳

  摘 要:构建高效的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时间有限的课堂学习活动中得到更多艺术方面的熏陶,得到美术专业的有效训练。高中美术教师要通过教学目标的明确,让学生结合学科学习的一般要求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并且让学生每一堂课都有扎扎实实的获得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美术这门艺术类学科产生更多的兴趣,提升学生课外美术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高效课堂;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24-015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4.075
   在美术学科教学活动中引入高效课堂的构建理念,设置准确的教学目标,能够提升学生学科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通过高效课堂的构建,能够让高中美术学习活动变得更具吸引力。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如果学生缺乏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就会觉得美术课程的学习是在浪费时间。因此,不管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教师都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方面。通过不同学科之间注意力的切换以及不同脑区的协调交替工作,让学生得到适当的放松,身心得到适当的调节。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一个有计划有步骤开展的结构化的过程。围绕着教材以及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教师要给学生安排一些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无论是美术欣赏还是美术创作,都要与学生的生活背景以及成长发展的需求结合在一起。循序渐进地设置课程教学的计划步骤,能够让学生在高中美术的课堂学习中得到更多积极有益的训练。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高效的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环境和氛围。
   一、通过创设趣味横生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参与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表明,无论是对于哪个阶段的学生而言,如果课堂教学的内容让人感到生动有趣,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更多地集中在课堂上,否则很容易分心,很容易从课堂教学中转移到课堂之外。因此,高中美术课堂教学要从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提升方面多下一些功夫,要着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中美术教师给学生准备的内容要新颖,具有一定的创意,这样学生才会因为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而对教学内容感到新鲜,也才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课堂的学习活动当中来。高中美术教师只有通过提前精心的准备,做好学情的摸排工作,才能把这个阶段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才能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教学、实物教学等各种形式呈现出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内容。而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教学的关键在导入部分,只有一开始把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了,后面的课程开展起来才会更加容易。例如,让学生学习关于绘画艺术的特点,这样的内容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些精彩的动画片段,让学生了解动画片制作的一般过程,从而由学生对动画片的喜爱自然而然地引出绘画艺术的一般特点这一教学内容。绘画艺术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无论是功能上还是审美方面,美术艺术的作用都不容忽视。而对于学生非常喜欢的动画片,制作者在制作的过程中更是投入了巨大的心力,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使信息技术与绘画艺术达到完美的结合。因此,通过动画片以及一些相关的纪录片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这些内容,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知识获取的丰富性,以及学习态度方面的积极性。
  二、高中美术教师要善于总结,让学生对每一堂课程都有收获感
   高效的高中美术课堂教学要有头有尾,要具有完整的结构。一开始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课堂上来,那么,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学生也能够通过教师的总结和自己的总结进一步强化课堂所学的知识内容,从而有一种更加完整的获得感。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和整个环节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而且也要让学生印象深刻,进一步强化他们对于美术艺术的兴趣。美术艺术反映出不同国家民族地域的文化习俗内容,所以美术艺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反映了人们生产生活的特征。在美术欣赏课上,教师要特别注重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要用文化统领整个课程的内容,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可以借助美术的形式进行表达和展现。例如,对于中国的古代壁画,我们不仅可以通过一些照片,而且也可以通过很多非常精彩的纪录片,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现在信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让我们对于美术素材的组织应用变得更加高效。所以,对于每一堂课的内容都要提取一个主题,在课程结束的时候,要有一个完整的总结,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框架,这样让他们对于美术艺术有更加清晰完整的认识。教师也可以从整体教学的情况进行一个评估,根据预先的设计以及执行的情况判断教学的完整性如何。所以,高中美术高效课堂的构建不仅要有一个精彩的让人印象深刻、先声夺人的开始,也要有一个让人回味无穷的结尾,这样的一堂课才是完整的,而且教师的教学目标更容易实现。在一个学期之初,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自己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对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系统的安排,要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美术这门课程的一般特点,并且建立起美术与自己的关系,点燃他们对美术学习的热情。
   三、高中美术教师要善于采用创新有趣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内容提前要有精心的准备,而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把这些内容精心地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精彩的组织方式与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都可以用更加多元的形式来体现。所以,要想让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高中美术教师要从系统且整体的角度进行科学的安排。多元的教学方法,不仅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時间内给学生呈现出更具组织性、完整性、丰富性的课堂教学内容。在美术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非常自然地将一些相关的元素融入学科的整个知识体系当中,比如文学的元素、音乐的元素、历史学的元素和哲学的元素等等,这些都是与美术学科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当然,更为直接的一些学科,包括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等等与美术学科的联系也是非常直接的,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虽然多年以来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是分为各门课程的,但是我们都清楚各门课程之间其实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界限,只是各自有各自的显著特点而已。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综合性的知识,运用综合性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因此,在现有的基础上要让每一个高中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认识美术是什么样的学科。运用多元的教学技术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元的教学内容,形式为内容服务,更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通过美术学科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环境,去观察自己、他人和这个社会,能够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自己和他人,从人文的角度赋予美术学科更多鲜活生动的灵魂。所以,这也提示高中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真正抓住学科教学的本质问题。抓住了这样的核心本质,在组织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学效率会进一步提高,所构建的高效课堂目标也能够顺利地实现。    四、通过生活化理念的科学融入,提高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效率
  生活化的科学理念,对于各个学科的教学来说,都有很多的启发与促进作用。因此,为了构建高效的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环境,我们也要关注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并且积极主动地将这种理念引入学科教学活动中来。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是近些年来广受教育界各位同仁关注的科学理念,我们的美术教学更是要从生活化的角度出发去组织教学活动,用生活化的理念组织教学,给学生带来更加深刻的印象。艺术一旦脱离现实生活,也就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与意义。这对于美术这样的学科而言更是非常关键的,纵观美术学科的发展,我们能够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点,也就是美术创作的内容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高中美术教师在生活化元素的融入方面可以有很多的素材加以选择。如果说是一些欣赏课的内容,这些欣赏的作品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生活中的元素,不管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壁画,还是西方艺术家精心创作的油画,都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生活背景下人们生活的显著特点。虽然高中阶段的学生在以往的生活经历当中,对于生活中的美术、美术中的生活都有非常深切的体会,但是,对于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把生活与美术艺术进行整合,用生活感受促进学生对美术艺术的理解,进一步深化他们对于美术学科生活化的认识和理解。要让学生有一种连续感、丰富感,能够进一步体会美术课堂给他们带来的精神文化层面的盛宴。很多时候,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甚至是进行美术创作的时候,必然需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正像不同的作品每个学生会有不同的观察体会一样,高中美术教师只有关注美术课程设计的核心要素,让生活化的本质自然流淌在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才能真正让美术课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提升学生对于美术课程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发自内心的热爱之情。
   总之,高中美术课堂教学要更加高效,需要在教学目标方面首先有清晰的设置,需要教师真正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学生在美术学科学习中的一般特点,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不断挖掘更加适合他们的美术教学资源,拓展他们的兴趣,让学生可以从美术艺术的角度理解周围的环境和世界,理解自己与社会中他人的关系。让高中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有更多的获得感,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成就感,讓他们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自然地与美术学科的概念、原理、技巧进行整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唐艳华.桂林市高中美术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
  [2]樊首品.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互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陈鸣.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有效情境创设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799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