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云端经济”成新常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战艳

  “云办公”、无接触配送、在线买菜、健康码……这些对很多人来说原本相对陌生的事物,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迅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可以预见的是,数字化变革带来的生活、工作、生产模式的改变,在后疫情时代并不会消失,并有可能成为新常态,也因此成为对外报道值得深入挖掘的富矿。
  面对疫情,中国统筹推进抗疫措施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复工复产,经济逐渐步入正轨。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中国经济主要指标持续改善。与此同时,经济模式加速变革,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表现亮眼。疫情发生以来,对外报道的重点既涉及中国灵活多样的经济政策、坚定不移的改革开放举措,也敏锐把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
  本文拟探索疫情之下对外报道如何更好呈现中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本文选取的中外报道案例主要包括新华社对外部播发的《疫情之下,智能技术助力中国经济复苏》等稿件以及英国《经济学人》刊发的《还是中国制造》等文章。
  把握大趋势
  新冠肺炎疫情给餐饮、旅游等实体经济带来冲击,线上零售、线上娱乐、线上医疗、线上教育、远程办公等新兴业态则在疫情中逆势生长。这些新兴业态的蓬勃发展,看似应急之举,实是厚积薄发,是中国数字经济多年不断发展的结果。《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1.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4.8%,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在诸多变化中,展会形式的变化引人瞩目,例如,历史悠久的广交会就走上了“云端”首次在网上举行,10天之内吸引了来自217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采购商注册观展,来源地分布创历史纪录。此次网上广交会让中外客商足不出户下订单,成为特殊之年观察中国外贸的独特窗口。
  无独有偶。第四届世界智能大会,在没有实体展厅的情况下,两天之内吸引了3.92亿人次在线观看。围绕这些新现象,新华社对外部播发《疫情之下,智能技术助力中国经济复苏》一稿,以世界智能大会为由头,结合线上广交会等内容,展现了疫情期间各行业迅速推进智能化的实况。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在案例选取,还是在行文措辞方面,该报道都传达了中国发展将与世界共享的理念。例如,稿件详细描述中国互联网医疗平台“微医”以5种语言发布全球抗疫在线服务,覆盖220个国家和地区的349万用户,截至报道时,11225名中国医生为全球提供了超过1400万次的免费在线咨询服务。这种用数据和事实说话的方式有助于展现中国发展与世界共赢的效果,在日益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对外报道需要找到更多小切口,选取更有效的传播视角,以实现更好的传播、沟通效果。
  选题多样化
  疫情期间,虽然酒店餐饮、交通旅游、休闲娱乐、教育培训等实体行业受影响,但人们的消费意愿并没有消失,而是实现了由线下到线上的转移。线上办公、线上教育、线上培训、远程诊疗、线上娱乐、无人配送等新兴业态迅猛增长。
  在呈现新的经济现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丰富主题,贴近现场,以生动活泼的写作方式,增强经济报道的可读性。《经济学人》刊发的《还是中国制造》很有借鉴意义。文章开篇直奔主题: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改变工厂 ,一些疫情期间出现的新做法,疫情后也将保留下来。
  接着便用电影特写镜头般的手法描写工厂里的情景:
  “工厂里许多机器人都在如笼子一样的单独区域工作,与它们的人类同事隔开,这种分离可防止机器人在例行追逐一个螺栓时撞伤碰巧挡道的工人的腿、手或胸部。
  現在,工厂经营者不仅要让工人和机器人保持安全距离,还必须让工人与工人之间也保持安全距离。在中国,在工人之间安装上栅栏已成了复产的措施之一。”
  用这样的白描来讲述疫情下人与人的安全距离,十分生动,同时,以机器人和人之间的安全距离与之作对比,在行文上具有一定的幽默感,把原本枯燥的复工复产题材,写得十分有趣。
  疫情期间“无接触经济”受海外关注。新华社对外部播发的《“无接触经济”全球探索先锋——中国抗疫中诞生新兴业态》,聚焦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发挥的作用,从餐饮、旅游、文娱、房地产等行业推广“无接触服务”的角度出发,展现了疫情下企业拥抱新技术的积极姿态。除此之外,旅游业也栖身云上。对外部播发的《不走寻常路——中国旅游产业以新技术迎战新冠病毒》,聚焦了旅游业推出“云逛展”,同时汇集了各地政府为旅游企业提供的援助、旅游企业自身的主动出击等内容,全方位展现了旅游业推进数字化的努力。
  疫情也在倒逼企业转变经营思路。一些行业受疫情冲击,员工闲置,但公司仍要发工资,而另一些行业如生鲜电商业务暴增,人力短缺,企业之间便展开共享员工合作。例如,盒马鲜生与西贝餐饮合作共享员工,既满足了盒马对人工的短期需求,又帮助西贝餐饮减轻了给员工发放工资的负担,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劳动关系的认知,提高了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对疫情催生数字化变革的报道丰富多样。用特写的方式展现会令新闻更加生动形象,易引发读者共鸣,选取小切口也可更好地折射出市场主体的创造性和中国经济的韧性。
  视野全球化
  报道中国数字化加快推进时,不能局限于本土视野,更应看到全球趋势,建立更广阔的坐标系,让报道更专业、更有说服力。
  再以《经济学人》刊发的《还是中国制造》为例。稿件从一个车间的复产复工谈起,拓展到自动化、远程操作的行业前沿领域,文末落脚在未来发展趋势上,笔法幽默、逻辑严谨、调研深入,值得借鉴。
  在探讨“机器学习”成为制造业流程再造的前沿趋势时,受访的一家公司负责人表示,在电子制造方面,“未来5年内的创新,我们如今要在18个月内完成”。这家公司销售的系统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检查工厂组装线上每个环节生产的每件物品的图像,让用户找到缺陷发生的原因。该系统采集的大量细节也可让客户公司的工程师在地球另一端参与生产的检查和管理——在疫情期间,这已成为一个主要卖点。
  文章指出,疫情只不过是加速了世界制造业早已开始的变革而已,随着产品越来越复杂、组件越来越微小,到一定程度后,人的手和眼在组装产品时已无用武之地……文末再次点出主题:疫情终会过去,但人与机器之间产生的新距离应会长久持续下去。
  《经济学人》另一篇题为《全球金融中枢正在重塑》的文章也呈现了这种国际视野。文章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大规模居家隔离让金融业数字化需求更紧迫;移动支付的竞争只是表面,背后更大的竞争是支撑移动支付方式的软硬件之争,这也是中国正在胜出的领域。
  文章称,得益于无现金化程度高的经济环境及巨大的国内市场,中国企业正在移动支付的全球软硬件竞争中崭露头角。中国企业在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其在移动支付方面的专业经验吸引了更多海外合作伙伴。除了支付软件上的领先,中国在硬件上也走在世界前列。全亚洲的银行都在数字化,亟需把业务“搬上云端”。阿里巴巴占据了亚太地区云服务基础设施五分之一的市场,超过了亚马逊和微软两家的总和。
  该文章从全球趋势出发,指出了中国在移动支付软硬件上的优势,还点到了具体公司、数据等细节。稿件点、线、面结合,报道具有纵深感,说服力很强。
  总之,可以预见,在居民消费、企业发展模式、运营方式等方面,疫情期间的数字化创新趋势,将在疫情后延续下去。数字化转型领域的对外报道仍然有很大空间,可从题材选取、写作方式、专业视角等方面着手,深度展现中国数字化进程的蓬勃发展之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867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