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蔡芳

  摘 要:内部控制机制是现代企业管理体系高效运转的基础,对于有效防范经营风险、保持行业竞争优势至关重要。而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复杂,员工对内部控制相关理论欠缺正确认知,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多方面问题。结合相关理论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现状探究问题的根源,有助于明确完善途径和有效措施,确保国有企业拥有运转良好的内部控制机制,使之在经济、政策等环境因素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提高适应能力和保持已有的优势地位。
  关键词:内部控制;完善途径;有效措施;国有企业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根据相关理论的论述,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要求企业有合理的组织结构和岗位职能定位,从而围绕经营目标与管理规划的落实,基于部门与各岗位人员的有效协同,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方法,对企业运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风险因素进行跟踪分析,评价各项计划的执行成效,进而持续调整管理策略并优化资源配置,保障经营计划与财务管理目标的落实。所以,内部控制体系一方面有助于规范和约束企业内部各岗位员工的履职行为,提升管理体系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则有利于动态监控各项经济活动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等机制达成既定的经营目标。因而内部控制反映了企业管理体系的自我调整和完善能力,是现代企业发挥优势和适应复杂经营环境的必要条件。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状况
  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由控制环境等要素构成,在所有要素都满足要求的前提下才能形成自我约束和完善的机制。所以,在探讨如何完善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时,应逐一比对和分析各要素的现状与理论要求的差距,从而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制定相应的完善措施。
  (一)内部控制环境
  近年来国有企业逐步完成了管理机制的改革,但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依然受到了传统运营理念和治理结构不规范的影响,使得内部控制环境达不到要求。首先,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改革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停留在形式上,体现为本应相互制衡的岗位由同一人兼任,不符合内部控制要求;其次,企业上下都对内部控制没有正确认知,意识不到自身与企业的风险防控等工作之间的联系,因而难以形成有效协同和保障控制活动顺利展开。而在管理层和员工普遍没有正确的内部控制意识、组织架构存在明显缺陷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必然难以正常运转。
  (二)风险评估和防控机制不完善
  風险评估是制定控制措施、开展控制活动的基础。但国有企业受到传统运营理念的影响,自上而下都对风险防控不够重视,因而在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时没有建立全面的风险评估机制。体现为没有与企业经营特点相适应的风险评估标准,难以用量化指标评价各种风险因素对企业的影响,所以,无法在经济活动计划制定、执行过程中防范和监控经营风险,而且风险评估和防控环节的缺失使得控制活动失去了导向。
  (三)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协作
  部门、岗位间的信息沟通和有效协作是保障内部控制机制有效性的要素之一,理论上企业应基于业务流程的规范化,在经营计划落实的过程中,确保组织结构内部纵横两个方向保持密切合作。但国有企业的财务与各个业务部门由于目标不同、专业背景各异,因而存在沟通障碍。加之现有的业务流程与岗位职能分配存在不合理之处,导致在执行内部控制措施和相关经营计划的过程中无法形成有效协同。体现为财务部门主导的全面预算管理、风险防控等工作难以落实,绩效考核和审计成果得不到合理应用。
  (四)控制措施的执行力不足
  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离不开一系列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控制策略和措施的应用,在理想状况下,内部控制机制可以围绕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经营活动运转,基于所有部门、岗位间的分工与协作,动态汇总各方面的信息。进而由财务部门的专业人员实施财务分析和会计核算,准确评估经营和财务风险,并且制定、执行防控措施。但国有企业由于内部控制制度和绩效考评等机制有待完善,使得内部控制活动受阻,全面预算管理等控制措施难以有效执行,无法达到防控风险和降低成本的目的。
  (五)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只有基于内部审计和绩效考核评价监督各部门、岗位人员的履职行为和内部控制成效,才可以保障企业经营活动合法合规,并且持续优化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机制,使得企业能够应经营环境变化适时调整经营战略,保持行业优势地位。而国有企业由于内部审计与绩效考评体系不够完善,使得审计报告无法客观反映经营管理中的问题,而且对各项经济活动缺乏动态的审核与控制,不利于保持内部控制机制的长期有效。
  三、完善途径和有效措施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鉴于内部控制环境之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应将优化内部控制环境作为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着力点。首先针对国有企业管理层职务分配的问题,应依据内部控制理论优化相关岗位的人员配置,避免出现职权交叉和兼任的现象;其次,对于国有企业上下对内部控制认知的局限性,可以通过宣传企业文化建设加以改善,促使所有员工都能够认识到所在岗位的工作内容与企业风险防控等内部控制活动之间的联系,确保成本分析、审计等工作得到积极响应。
  (二)构建风险评估与防控机制
  虽然国有企业近年来的风险防控意识有所加强,但大多数企业尚未构建完善的风险评估标准体系,没有系统化的风险评估、预防和控制措施。为了完善内部控制并提升国有企业对复杂经营环境的适应能力,首先要依据现代企业的管理理论构建风险评估与防控机制,结合企业的经济活动特点并参照财务管理的历史数据,分析风险源的类型及其发生规律,根据其对企业经营活动、未来发展的影响和发生概率大小进行分类;其次,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和相应的指标体系,以便在投资项目论证、经营计划执行等过程中动态实施风险评估和制定防控措施,保障内部控制机制长期有效。
  (三)完善信息沟通渠道
  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仅需要有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而且必须保证信息传递效率,而应用信息技术是满足这一要求的最佳途径。首先,国有企业应尽快完成ERP系统的构建和完善,以便将信息化管理覆盖到财务、销售等所有运营环节,进而基于网络化的管理系统保障企业内部信息的高效传递,从而在内部控制活动中让各部门和岗位人员可以实时获取、传达相关信息。其次,结合全面预算管理等内部控制机制的构建需要,对国有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让部门间能够形成有效沟通与协作,并且确保绩效考核等工作成果得到应用。
  (四)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针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措施执行乏力、控制活动难以全面展开的问题,应从完善管理制度着手强化执行力。首先,结合新的管理模式下的岗位职能定位优化管理制度,使之对员工的行为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以保障内部控制措施和相关计划顺利实施[3];其次,重点分析现行的企业财务管理和审计制度,按照内部控制要求完善相关条款,为开展风险评估、内部审计等工作提供制度保障,改善内部控制措施难以执行、审计工作成果不客观等现象。
  (五)强化绩效考核与内部审计
  绩效考核和内部审计成果是动态调控国有企业管理策略、优化资源调配的关键依据,也是保证内部控制机制长期有效的基础。所以,针对当前内部审计人员无法保持中立、绩效考核标准不完善等问题,国有企业必须依据内部控制理论并借鉴其他企业的实践方法,首先保障内部审计机构的中立地位,并且让审计工作介入到管理决策与经济活动过程中,起到优化决策和预防违规行为的作用;其次,完善绩效考核标准和相应的激励措施,以便动态评估经营成果和内部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确保国有企业能够在动态变化的复杂环境下保持竞争优势。
  四、结束语
  国有企业只有保障内部控制机制长期有效才能应对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分析当前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完善,既是国有企业保持行业领域优势地位的迫切需求,也是维持国民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温敏.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策略研究[J]. 新商务周刊, 2019, 000(006):142,144.
  [2]张淳.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J]. 经营管理者, 2015.
  [3]张晓燕. 完善国有企业内控管理的有效措施探讨[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898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