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科技型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科技创新进入提高创新质量、支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企业已经成为科技投入的主要力量。非科技型企业并非完全没有科技创新,但与科技型企业在科技创新投入与成长性的相关性等方面均有差异,那么在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需要紧紧把握国家经济发展趋势,立足自身发展需要,以问题为导向,以效益为导向,通过科技创新来增强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非科技型企业 科技创新 科技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06(c)-0235-0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到了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形成了从思想到战略到行动的系列部署,从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发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再到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中国科技创新11个指标中除创新指数、百强大学数量外,其余国际排名均居世界前两位,科技创新进入提高创新质量、支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1]。本文旨在研究在这样的大环境中,非科技型企业如何把握机遇,走好科技创新发展道路,并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1 企业科技创新整体情况
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70年的迭代与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与政治体制相匹配的科技体制。其中,1995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构建社会化、多元主体的研发组织体系,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据统计,到21世纪初,企业超越政府成为科技投入的主要力量,且其所占比重持续升高;随着企业内部研发能力的增强,研发机构和高校在R&D经费支出和R&D人员当时当量中的比重分别从1995年的54.1%和51.7%下降到2016年的21.3%和19.3%[2]。企业对国家科技创新,尤其是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方面作出越来越多的贡献。
据研究,企业创新能力可以从创新动力、创新投入、创新过程和创新绩效4个方面测度[3]。其中,创新过程指标是研发开发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创新绩效指标是体现在市场中的创新产出。由此可见,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动力和目标是通过创新去创效,实现投资收益率的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提高等,否则不能算作是成功的创新。当然,由于科技创新活动本身的特殊性,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性,投入不会马上在产出上体现,但必须有产出的潜力。有研究表明,我国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处于DEA(数据包络分析法)非有效状态,反映我国的科技投入浪费严重、科技资源利用效率不高[4]。企业也难免存在同样的问题。
2 科技型企业与非科技型企业的区别
科技型企业和非科技型企业依赖的核心竞争力不同,科技型企业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非科技型企业对科技创新的依赖度没那么强,而更多地是依靠市场营销、精细化管理等手段,但并不是意味着,非科技型企业完全跟科技创新没有关系。非科技型企业只是没有达到认证标准,但也有科研模块、研发投入和科技人员。
2.1 科技创新能力与成长性的相关性不同
研究表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成长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非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其成长性没有显著的相关性[5];甚至有研究表明,研发强度的持续增加会限制非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及成长[6]。因为对于非科技型企业而言,科技创新工作不占主体,也不是基础或者核心,是在为企业的主营业务提供保障,在适当领域可以提高效率,但不影响整体情况,甚至适得其反。因此,非科技型企业发展不能盲目地追求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2.2 管理模式不同
科技型企业面临的环境变化快、竞争较激烈,授权领导能充分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通过参与企业决策制定来应对竞争激烈的环境;非科技型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较稳定,员工知识储备有限,指令领导为员工制定了行为规范和准则,有利于他们及时完成制定的目标[7]。同时,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科技型企业和非科技型企业所需要的员工在价值观、知识、技能等方面也有差异,因此非科技型企业需要采取与科技型企业不同的领导行为、运用不同的管理模式,从而达成工作目标。
2.3 投入产出效率不同
针对科技含量较低的企业,投入研发投资有可能会造成无法转化的投资收益[8]。非科技型企业较科技型企业而言缺乏系统性、长期性的科技投入规划,对创新投入全周期的考虑不足,所以往往在前期虽然有所投入,但是后期却很难应用于实际,更不用说转化为效益。此外,非科技型企业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才全面性、专业性有所欠缺,很多时候不能依靠自身力量自主开展科研工作,导致企业内部员工无法领会核心要义,因而难以转化为企业内部的科技竞争优势。
3 非科技型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路径
不管是对科技型企业还是非科技型企业来说,科技创新都是破解发展难题、突破发展瓶颈的必由之路,是抓住历史机遇、战胜严峻挑战的重要利器。对于非科技型企业而言,有些经验可以借鉴科技型企业,但不能照搬照抄,必须紧扣目标、依托实际才能走好科技创新发展道路。
3.1 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科技管理体系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符合非科技型企业发展的管理体系及配套制度,继续深化“产学研”,与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院校、企业建立良好的培训交流、科研攻关机制,打通以横向项目为载体的科技创新主渠道。以指令領导为主,推行项目负责制,加强项目全流程管控,理顺成果转化通道。同时为了避免“两张皮”,已有HSE管理体系且运行良好的企业应将科技体系作为子体系进行管理,进行结构调整、要素融合,确保以一套体系对企业HSE管理和科技管理进行运行控制,更好地规范科技创新全过程。 3.2 制定優化符合实际的科技发展规划
把握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围绕企业发展目标任务,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分步走”策略,并纳入企业总体战略规划统一编制和部署。非科技型企业既无实力、也全无必要进行全面创新,应以主营业务为核心,突出问题导向,确定主攻方向,以解决当前主营业务中存在的核心问题、关键问题、瓶颈问题为切入点和突破口,集中力量进行攻坚,从而巩固优势领域市场地位。积累一定的科技发展经验之后,不断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和科技资源配置,再有选择性地调整、拓展、延伸业务链,或以投资并购、战略合作等模式推动转型升级,将科技创新向其他业务辐射。
3.3 优化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是第一资源。以人才的匹配度和适用性为核心,一方面眼睛向内、深入挖潜,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加大企业内部人员参与深度,以项目为载体加大本土人才培育力度。另一方面,立足企业科技攻坚方向,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地引进外部优秀人才。建立并实行以项目效益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和奖惩机制,促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对于重大难点项目,给以一定的授权领导、容错区间和时间裕度,避免苛求进度而使科研人员形成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心理,培养甘坐冷板凳的科研团队,实现从完全依赖外部力量到核心领域自主研发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陈安.中国科技体制及运行机制的特色与成效[J].科技导报,2019,37(18):53-59.
[2] 马名杰,张鑫.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历程、经验与展望[J].中国科技论坛,2019(6):1-8.
[3] 支军,王忠辉.自主创新能力测度理论与评估指标体系构建[J].管理世界,2007(5):168-169.
[4] 徐巧玲.科技投入产出的相对效率评价研究——基于DEA的BCC模型与SE-CCR模型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1):66-70.
[5] 陈晓红,马鸿烈.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成长性影响——科技型企业不同于非科技型企业[J].科学学研究, 2012,30(11):1749-1760.
[6] Nunes, P.M. and Zelia, Is there a linear relationshipbetween R&D intensity and growth? Empirical evidence of non-high-tech vs high-tech SMEs. Reserach Policy, 2012(41): 36-53.
[7] 陈彪,单标安,汤淑琴.创业者领导行为与新创企业绩效——科技型和非科技型企业的比较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9,41(3):17-24.
[8] R, O., et al., Is corporate R&D investment in high-tech sectors more effective?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2010(28):353-36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185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