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二元导向的校企合作中的系统化对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实现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校企共赢,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学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在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着诸多因素导致校企合作脱节,校企合作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以校企合作双方为视角,通过对校企合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阐述基于二元导向,实现校企合作中的系统化对接,从而促进校企合作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 二元导向 系统化对接
  一、校企合作基本现状概况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起源
  校企合作源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教务长赫尔曼.施耐德于1906年首创的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赫尔曼.施耐德教授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在学校学习,另一组到工厂工作,一周后两组互相交换。这种模式被称为合作教育最早的经典模式。1919年,德国于出现“双元制”(Dual System)职业教育制度。此后,世界各国结合各自国情陆续推出自己的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Sandwich Program)、日本的“产学合作”(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澳大利亚的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Teaching Factory)等模式相继问世,校企合作模式的成效逐渐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认可推广。
  (二)国内校企合作现状
  随着经济与教育的迅猛发展,二十世纪末,校企合作已逐渐在我国教育领域得以推广实践。尤其200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后,“订单教育”、“冠名班”、“联合办学”、“校外实训基地”、“一体化教学”等校企合作模式风起云涌,不断出现。近年来,国家对涉农专业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免费以来,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得到系统培养,为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可能。从2007年起,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加起来招生人数达到并超过1100万人,在校生超过3000万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到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实现了我国教育结构的深刻变革。
  随着知识经济的日新月异,校企合作模式在“借鉴—实践—创新—再实践”中不断发展,逐渐呈现出合作项目品牌化、培训课程个性化、服务项目模块化、合作手段多样化、发展态势集团化的趋势。
  二、校企合作中出现的对接问题
  现阶段职业教育不仅是规模性的发展,更是结构性优化和质量的提升。但是现在校企合作还不够深入,合作还只是浅层次的合作,有的是形式化、功利化。原因是校企合作双方对接欠缺,无约束力,合作形式化表面化,缺乏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制衡。影响合作的主要因素包括:
  (一)两种环境
  校内环境与校外环境。当前,校企合作大多情况是校内环境热度高于校外环境,究其原因,是企业不愿承担非自己生源的培训。学生在企业实习,企业一是无多余的岗位、宿舍与指导人力;二是不愿承担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风险;三是不愿为学生支付相应的实习费用,导致双方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
  (二)两种追求
  校企合作中学校与企业的追求不同。学校追求的是培养人才的质量,企业追求的是生产经营的利润。学校是冀望于利用企业的设备、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技能与就业。企业若无用工需求,一般不愿接受实习学生,即使接受,实习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往往是非专业对口的琐碎工作。
  (三)两种角色
  教师的两种角色与学生的两种角色。教师既要当好传道授业的教育者,又要做好传授技能与企业文化的培养者,即“双师型教师”。学生既要学好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又要具备企业所需要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即“准职业人”的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执行力。
  (四)两种文化
  校内文化与企业文化。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人文关怀充满校园每个角落,历史的沿承造就了校园文化的儒雅祥和。而企业文化强调的是吃苦、耐劳的刚性纪律,人文关怀不像学校那样浓厚。这就造成独生子女学生的不适应,甚至频繁跳槽,不辞而别,而企业也因此不满。
  (五)两种制度
  校规校纪与企业制度。校内法规是柔性的,以教育为主,一旦犯错,体现在以说服教育为主;而企业制度是刚性的,错误往往以处罚为主,体现在企业对职工的转岗、罚款或降级上。
  (六)两种考核
  学校的考核与企业的考核。企业考核侧重实际操作技能,与工资挂钩;而学校考核,无论是期中还是年终,侧重于理论成绩,加上学校的课程开发和专业建设没有实现与企业需求的完全对接,学校考核重理论轻技能,在导向上使培养目标偏离企业需求。
  三、二元导向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校企合作的理论渊源
  美国著名哲学家、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认为 “学校即社会”,学校应发挥社会生活模式的作用,把与外界现实生活有关的各种“作业”引进到学校中来。“我们必须按照这种作业的社会意义把它们看作是社会自身赖以前进的各种过程的模式”,“把它们看作是一些方法,通过它们,学校自身将成为一种生动的社会生活的真正形式,而不仅仅是学习功课的场所”。杜威把“职业”和“教育”有机地统一了起来,为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有机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 在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提出制订校企合作法规,并纳入国家教育體制重大改革试点范围。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三)国外二元导向模式借鉴依据
  众所周知,德国是实行职业教育“双元制”(Dual-system)的鼻祖。这里的“双元制”是指:
  1.两个学习场所:学校和企业;课堂与车间;
  2.两种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
  3.学生的两个角色:课堂是学生与车间是学徒工;
  4.两类老师:理论与技能合二为一的“双师型”教师与企业带徒师傅;
  5.两类考核:学校考核与职业考核;
  6.两个证书:技能证书与毕业证书。
  这二元导向的模式在韩国也很受推崇,尤其是两类考核与两个证书,技能证书的过关率非常严格,在韩国学生初次考核过关率只有70%左右,没过关需要重修再考,确保了教学质量。
  四、二元导向模式系统化对接的实现
  校企合作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既需要校企双方的真诚合作,又需要国家政府的法规保障与政策支持。因此,实现校企合作的稳定发展,不仅要完善法规,加强考核与评价,还要采取转变合作观念,促进合作的多元化,选择适宜的合作模式;同时要加强学校硬件软件建设,提高学校自身培养能力。
  (一)合作协议与法律法规的对接
  加强外部法制环境建设,摒弃企业短期利益行为,营造校企合作的外部环境,是校企合作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这需要国家法律法规层面的介入,也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
  德国,先后制定了《职业教育法》、《高职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法规,确保“双元制”的顺利实施;美国1962年就制定了《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方向;法国1984年颁布《高教指导法案》,把高等教育更广泛地向企业开放视为一条重要原则。
  因此,在法律层面上,需要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对校企双方在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对校企双方的行为起到约束和激励。在政府政策层面上,对接纳学生实习并愿支付学生合理报酬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对顶岗实习学生采取加入实习保险,规避实习中的风险。
  (二)学校领导与企业领导的对接
  学校领导与企业领导是校企合作的决策者、领导者,二者要在国家教育法规的框架之下,建立长期的沟通机制,或由第三方政府协调,成立校企合作协会,定期进行沟通交流,以解决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或探讨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合作,推进生产教学过程一体化、校企一体化、实训基地和产业集基地一体化的探索,把车间办到学校,把学校办到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校企双方的共赢。
  (三)班主任与车间主任的对接
  车间主任对车间的工作任务、人员考核、生产工艺都有决策权,而且以车间为办公室,随时掌握车间动态。因此,可尝试班主任像车间主任一样,常住班级,随时掌控班级课堂、人员、纪律、卫生动态,让班主任有充分的权利管理班级。
  (四)教师与师傅的对接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因此,“双师型”教师建设极为重要。教师要经常到企业调研锻炼,了解发展新动向、企业新需求、学习新技术。刚毕业的新教师必须要到企业顶岗实习,熟悉企业文化与实践工艺技能,防止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教条教学现象的发生。
  而作为带徒的企业师傅,要了解教育规律与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带学生实习期间,要遵从教育规律,把握青年人的心理特征,善于鼓励,给学生一个成长的过程。
  (五)专业课程开发与客户需求的对接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在生产一线,因循守旧的课程内容必然落伍被淘汰,专业课程的开发必须与客户的需求相适应,实现课程开发现代化、个性化、客户化。为此,就要邀请行业内的一线专家参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开发的建设,把国家的教育方针与现代企业需求相结合,做到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课程设置与用工需求、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培养与就业的统一。
  (六)班级考核与车间考核的对接
  推行“虚拟工资制”,实行“班级管理企业化”,将学生考核成绩以虚拟工资的形式进行月度结算,提前让学生感受企业化管理的严格,适应企业管理。
  (七)学生与准职业人的对接
  首先是身份的对接。学生要明确自己的身份,既要做一个学生应有的儒雅与学识修养,又要具备准职业人吃苦耐劳、勤于锻炼的好学态度。其次是技能的对接。经过在校的系统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要高于一般企业学徒工,在技能技术方面要向准职业人看齐,具备准职业人应有的技能素质。
  (八)校内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由于受不了企业的艰苦条件与纪律约束,随便离岗离职,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主要是学生从小习惯于校园阳光环境,未经受过企业的风吹雨打,对企业文化陌生,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为此,要使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实现融合对接,让学生在校期间,提前感受企业文化,适应企业文化的要求。同时,专业教师与班主任师也要熟悉企业文化,在日常管理中,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提升管理能力。
  (九)教研与科研的对接
  学校的专业教研部门是教学研究的科室,肩负着科研的重任,为此,应当与企业合作,与生产一线需求接轨,发挥专长,服务社会,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专业教师对一线科技的跟进,以便在日常教学中也能起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用。
  五、二元导向对接在校企合作中的现实实践
  为了校企合作项目更好地开展,我院在师资方面,一是从区域内大型企业聘请生产一线的23名签约专家,定期到校指导或作报告;二是要求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掌握企业的管理培訓模式、企业文化和生产的工艺流程。在学生管理方面,实习中实行虚拟工资制,班级管理实行企业化,课堂教学车间化;在课程开发上,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对订单服务的企业,以企业要求为主,实行个性化、客户化服务。每年都与企业举办校企合作研讨会,成立由校领导、企业领导、行业专家组成的校企合作协会,共同审定校企合作的计划安排、课程体系、实践内容和实习的安排等。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企业选派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传授新技术、新工艺。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取得了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1]刘景光,王波涛.当前国内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研究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7).
  [2]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3]肇立春.国内外高等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比较研究.
  [4]高云全.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我校的实施[J].考试周刊,2009(32).
  作者简介
  仲强(1969.03—),男,汉族,籍贯:山东省烟台市,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控制工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237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