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寂照庵之约(外一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大理的名胜风景不计其数,尤其苍山脚下,寺落众多,到处仙气腾腾,而这一次大理之行,女儿却建议我们去寂照庵,那是一座很适合佛家修持和游者静修的清净寺院,山林中,花不语,鸟不惊,群山笼翠、溪水潺潺,一派清幽恬静,号称中国最文艺尼姑庵。苍山本身就是一座奇妙的山,它既有西部山脉的高峻壮阔,又兼具东部岭岳的人文气息。这当然诱发我的雅兴,让我充满了渴望与期待。
  “感而遂通,寂静照鉴”的寂照庵是“最美的寺院”,它位于大理苍山圣应峰南麓。尼庵面积并不大,没有宏大的大殿也没有巨大的塑像,但建筑与内饰很有特点,我们走进狭小的门廊后有一个小院子,右侧是供奉三圣的大殿,两边的厢房也很简陋,庵门上“寂照庵”三字,是唐继尧题写的。
  史料记载:寂照庵为唐初李成眉贤者所建,到明洪武年间有寺庵“三十六院”。明代末期,寺庵涤荡损毁,清初重建。寂照庵供奉鲜花而不是香火,这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净”,但又有别于一般寺庙的冷清。这里温润潮湿的空气中,随处可见盛开着的鲜花,台阶和石凳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花儿。
  我们一进门就看见满眼的多肉植物,冬美人、兔耳、钱串、薄雪万年草,弥散着阵阵花草的幽香,地上却没有多余的落叶。寺院被葱茏茂密的古松、古柏掩映,庭院不大,周围松柏万株,环境寂静,为佛家净地,这种清新淡雅的气息,让人忍不住惊叹。
  寂照庵虽然不大,一尘不染,但同其他寺院不同的是,佛台上的鲜花摆放很是细致、精心。精巧的盆栽,搭配讲究、布置和谐,显示出高雅的审美情趣和不凡的园艺水平,寂照庵利用各种腐木和石器制作了许多“多肉大拼盘”,把不同类的“肉”密密麻麻地种在一起,高低错落,相互簇拥着,色彩映衬着,很有艺术感,显示着别具匠心的人文理念与精心的策划。
  寂照庵是大理最早开放的一座尼姑庵,好像一个充满了味道的江南小院,古树扑簌,梵音杳渺。这里是尼姑修行的家园,与其他寺庙不同,这里没有焚烧的香火,没有算命大师,没有人劝导你放香火钱,没有卖转运的护身符,这里先声夺人的,不是一般佛堂的青烟袅袅,也不是院落建筑的玲珑精致,而是扑面而来的,长势喜人的各种多肉植物。
  这些年,国内大小寺院我看的太多了,但还没有这么装扮的寺院,完全就是一个花圃,一处闲情别致的庭院啊。俗与美,艺与技,让你见花如佛,心门大开,顿有出离、静谧之感。如果不是女儿当向导,我们怎么也找不到这曲径通幽、禅房花木的寂照庵。作为汉传佛教,最讲究香火旺盛,但这里怎么也闻不到燃香味,看不到香火,而是色彩斑斓的鲜花,表达着一种对佛的敬重。
  一切都恰到好处的同时,又让你觉得处处惊喜。寂照庵之所以紅火,是因为这里比较文艺小清新,淡泊从容的禀赋,不仅隐含了佛无声的教诲,更能品出所谓的“韵”来。这里的多肉植物,品种相互搭配,颜色相互衬托,加上掺入了更多视觉上的元素,成为开启心房的钥匙。
  我们穿过佛堂,走到后院,再一次被惊艳到,整个院落被布置成一家极其文艺小资的茶室,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让人静心坐下来。室内室外,随处可见看似随意其实用心的布置,相映成趣。到这里喝茶是免费的,庵内茶舍的茶是完全自取的,饮后离去时随喜即可,只是要交100元押金,还茶具时退还。
  细看茶室,建材和饰品都是捡来的废弃之物,壁炉上的瓦片是老房子里捡来的,砖块、石头以及向山下百姓要的旧木头。如此品茶,滋味如何,在寂照庵品茶,生活平静却并非平淡,就像刚刚泡好的茶,凝练而浓郁,让你一下子就喜欢上它,却又始终不腻。
  来到茶坊,我们选了一间静雅的茶室,到处透着自然舒适,桌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多肉,整个环境的布局,能体现出庵里尼姑师傅们的精心打造和养护。去茶水间讨要茶叶茶杯,然后寓居在自己的内心世界,更能烘托茶香。看着茶叶在茶杯里沉浮,感受散发出不同于别处的鲜活生命力,乃人生难得的体验。
  性格里有一种从容不迫的力量。感受禅茶一味,禅机佛法的渗入赋予了茶更多的意味,然个中玄机并非我所能参透。是的,寂照庵是女性化的,温婉雅致,看似随意却处处细致,那从容淡泊、宁静和善,如佛之拈花一笑,这才应是佛所期许的修为与世界。
  到了中午,我们一家人早已饥肠辘辘。寂照庵为游人提供一顿斋饭,大铁锅柴火饭,做饭的都是义工,没有外请厨师。听女儿说,每逢初一、十五,斋饭是免费的,平时需付20元就能体验到,斋饭是自己吃多少盛多少,不要浪费。所谓用心做素食,就是每道菜都好吃,这里的斋饭很出名,好多来吃斋饭的,吃过的都夸美味。
  吃斋饭已经成为一道风景。只是游客太多,打饭需要排队,许多游客不到11点,就开始排队,坐等开饭。斋饭满满一大碗,不要担心吃不完,因为斋饭确实很好吃,而且你会发现大家都很自觉地能吃多少盛多少,没有一个人剩饭菜。
  从宗教的意义上来说,佛是至善至美的,只有最靠近美与善的物事才是最靠近佛、靠近天堂的。到寂照庵赏花、喝茶、吃素斋,是最有文艺范儿的事儿。满院的多肉世界,间杂着各式花草,禅意茶房,看似普普通通的装修与摆设,不落痕迹却处处透着设计感,让你能深深体会什么是“禅房花木深”,让你一见之下不由得惊讶。
  佛与花本来就是一体,佛经里记载供花更符合古老的佛教礼仪。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这里,植物不仅有生命,更是有灵性的。正如妙慧法师说:佛什么都不缺,不在乎你一炷香,但在意你一颗心。爱上了寂照庵这个肉肉的天堂,爱上这里浓郁温馨的生活情趣,爱上吃着素斋的这份清静,从而以一种鲜活的记忆颠覆你记忆中寺庙的概念。
  品味感通寺
  苍山脚下的感通寺,对来大理走马观花的游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必去的地方,然而女儿却极力向我推荐,说感通寺很有名,凡到大理旅游的文人雅士都喜欢去号称“苍洱驰名第一山”的感通寺,感受“写韵楼”遗址的故事和“担当大师”传奇的人生。“龙女奇花传千古,名士高僧共一楼”的千古佳话是感通寺多姿多彩的地方,那种郁结而又微凉的气息,让我们心灵深处的缺失得到弥补,让我们孤独无依的灵魂能够被人安放和珍藏。   沿着小径穿越林间,我们信步而上。走进感通寺,只见香柏古劲,苔色青青,钟磬声清脆穿云。相传,明洪武十七年,感通寺的住持无极大法师前往南京朝觐明太祖朱元璋,并带去一匹白马、一株茶樹。进献时正好是初春,白马嘶鸣,茶树开花。明太祖认为马嘶花放,是大明江山的吉祥之兆,于是便给无极和尚赐名为“法天”,授其职务管理佛寺,并赐诗18首送归,这让全山僧众极度兴奋和自豪。
  感通寺位于点苍山圣应峰南麓,大理古城和下关之间。据史记载,隋唐时期是我国汉传佛教诸宗并出的时代,“禅”传入中国后,形成了彻底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后来又传入云南大理感通寺,从而留下了“传灯留圣制,演梵听华云”的名句。据说,我的四川老乡杨升庵到大理,就住在感通寺。这个让杨升庵魂牵梦绕的地方,并不止于它优美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它会让我们真切地体验到生命源泉的涌动,从而在彷徨、迷惘和无助中,期盼指引,通达天下。
  只要有人追忆,往事就不必如烟。感通寺旧称荡山寺,据《荡山志略》记述:“点苍山荡山寺始建于汉,重建于唐。”它背靠四季积雪不化的苍山,面对烟波浩淼,白帆点点的洱海,集天地间灵气于一身,就连那棵六百多年的古茶树,也会让历史感怀油然而生。
  感通寺内保留的七块字迹模糊的碑刻,记述了感通寺的兴衰。作为云南禅宗第一寺,原来规模较大,殿阁层叠,寺僧众多,极盛时期有三十六所庵院的规模,如今却显得有些寂寞和凄凉,残存的一座大殿及二所侧房,仿佛在向我述说远去的碎影流光。然而,真正的风景并不是热闹的地方,苍松古柏之间,那“名士高僧”为我们内心的神圣提供滋养,并让感通寺有拨开云雾见青天的味道。
  寺古松森,马嘶花放,感通寺历史久远,历经沧桑。据传,南诏高僧李成眉云游至此,发现此风水宝地,就把樟木禅杖插在地上,说:若此地能建寺,就让禅杖成活。这倒让我想起妙慧师傅的名言:万发缘生,皆系缘分!禅杖生根,李成眉在此筑台保护成活的樟树,名之“樟木台”,并着手修建寺庙,福报就一点点求来了。
  李元阳在《重建感通寺记》中,对“感通”的含义有这样的诠释:况天下之物,未有城而不通,而感之也又焉有不通者哉……不得其理不能感……感而遂通。这段文字是对感通寺最准确的注释。嘉靖九年,李元阳与杨升庵结伴同游点苍山,就住宿在感通寺的班山楼。杨升庵是明代著名学者,他因“议大礼”触怒了嘉靖皇帝,被贬谪云南。从存世的史料中,我们知道,杨升庵在此校注《六书》并转注千字音韵,李元阳便将此楼题名为“写韵楼”,从而成为魅力感通寺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历史总有这样的巧合,云南杰出诗人、画家、书法家担当和尚,对杨升庵充满敬意,他上京赶考未中,返回云南在水目山削发为僧,后到感通寺并重修“写韵楼”作为自己的住所。他一边修行,一边专心致力于诗书画的创作,有“云中一鹤”“南中高士”之称。后来,八十一岁的担当圆寂,入龛火化后建塔于寂照庵下的松林中,那座舍利塔形的担当墓,其好友冯苏题写了《担当禅师塔铭》。
  云南是茶树王国,种茶、吃茶的历史悠久,而感通寺的“感通茶”最初源于寺院中,因寺而名,是云南享誉较高的地方名茶。感通寺设有“茶堂”,专供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寺院里还设有茶头,专事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并在寺门前派“施茶僧”,给过往的百姓惠施茶水。
  明代是茶饮从煮饮向冲泡过渡的、饮茶风尚更为普及的一个时期。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亲口品尝感通茶后,称道其“绝以桂相似”“茶味颇佳”。 时至今日,大理一带仍然保留着用陶罐烤茶、煮茶的方法,在白族的“三道茶”里就有浓浓的煮茶古风。我们走进禅房,寺僧给我们泡上一壶茶水,一缕茶香迎面扑来。
  听女儿介绍:感通茶树具体的种植年份无法考证,因地处滇南,这里的吃茶风俗与四川有不小的差异。感通茶有“炒而复爆,不免黝黑”的制茶方法;有“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的唐代遗风;有“叶榆六月暑狱酷,幸有积雪与人沽”以苍山雪烹感通茶的雅事;有以诗、书、画“三绝”而著名的担当和尚。在感通寺品茶,历史的烟云在眼前翻飞,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窥见感通寺吃茶的风雅与大理地区的吃茶风俗。
  如今,感通茶成为名重古今的大理第一名茶,构成了感通寺在禅茶史、云南茶叶史上别有况味的一曲。在这种强烈的色彩反差与对比中,风拂走时光的尘埃,站在感通寺前,满眼的山水风光,更可感受到“一笑皆春”里的天地情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325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