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强化企业内控制度审计的策略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各行业之间的竞争正在不断加剧。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工作的合理性将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后续发展,所以,全方位地强化对内控制度审计工作的重视就显得颇为重要,此举主要是为更有效地面对来自于外界的风险,进而行之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益,保障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鉴于此,本文先行从当下我国企业内控制度审计方面的影响因素着手,而后针对性地分析了相应策略,以求能够为有关单位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企业内控制度;审计工作;影响因素;策略
  企业内控制度审计需要充分展现出全面性、均衡性以及合法性的重要原则,同时全方位地做好企业风险控制、信息与沟通方面的审查,就目前来看,我国企业在当前企业内控制度审计方面仍旧存在部分问题,所以相关单位必须要对其予以充足的重视,切实有效地强化对内控制度审计工作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一、强化企业内控制度审计的必要性
  内控制度审计从属于企业完善自身建设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管理,甚至还会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切实地增加在内控环境建设方面的重视就显得极为重要。现阶段,强化企业内控制度审计的必要性主要体现两点:首先,内控环境是企业整体意识的体现,领导人在日常管理和维护过程中,做事风格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展现出来并灌输给员工群体,而员工则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其次,有助于解决管理过程中的灰色地带问题,这是企业高效勤俭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企业内控制度审计的现状与影响因素
  (一)企业内控制度审计现状
  在开展内控制度审计的过程中,由于企业常常会受到来自于多方面的冲击,因此尚且存在部分問题,主要体现在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较低,并不具备充足的内控意识,这是最显著的问题,其将会严重威胁企业的未来发展。企业领导层级对内控制度的认识相对薄弱,在风险防范方面的意识不够完整,内部控制制度严重缺乏,有关管理机构的设立缺乏相应的体系支撑。
  与此同时,我国部分企业内控制度审计工作较为浅显,尚且停留于工作表面,缺乏充足的深度,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制度的规范性与合理性严重缺乏,评价标准不够完善等等。此外,企业内控制度审计工作的质量相对较低,在审计过程中频繁出现问题,最终严重危害企业内控制度的实行成果。
  (二)企业内控制度审计的影响因素
  目前,由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受到大量外界影响,因而自身内控制度的发展受到冲击。其主要体现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层面。企业内控制度审计工作的核心特征是对当前企业内部有关绩效考察活动的检视,在短时间内寻找企业内部的各项问题并寻求与之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因此这就要求相关保障审计部具备充足的独立性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更为有效地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
  此外,内控制度审计的工作范围以及工作内容也是非常普遍的影响因素,全面实现内控性战略目标的前提是完成企业自身肩负的生产经营任务,保障过程中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内控审计是较为烦琐复杂的工作,其开展势必会关系到企业内部的大量部门,无论是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抑或是在工作内容的覆盖方面,均会受到相应的限制,所以企业需要深度审视此类影响因素,从本质上提高内控水准。
  三、企业内控工作的开展困境
  (一)缺乏工作整体性
  目前,我国各大企业在开展内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普遍缺乏充足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为内部控制的基本结构、内容以及审计模式的部门色彩。现阶段,企业内控工作主要通过风险管理部门、内部审计部门以及财务部门共同引导完成。风险管控部门主要用于监管企业内部存在的风险问题,同时对各种重点业务予以监控处理,风险管理部门主要用于执行整体上的管控工作,但是其对各种业务的控制节点的认识却处于较为初始的状态,对各个部门的认识相对处于较为薄弱的状态,内部控制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均会在此种情况下受到巨大影响,甚至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内控流程较为落后
  首先,基本制度仍旧需要获得健全优化,从本质上来讲,有关制度均属于原则性内容,而企业内控审计工作则需要极为具体、细化的指导,在此种情况下,预算流程管理以及实际需求的矛盾便凸显出来,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内控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其次,预算管理工作仍旧将程序人员的人工操作作为核心内容,虽然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各种高科技设备衍生而出为企业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作用,但是部分企业却并未及时地引入各种高新技术设备,因而导致预算分析工作几乎全部由人工支持完成,财务部门在此种情况下无法科学合理地衔接项目计划等工作,这将会导致数据分析的误差越发增加。
  (三)内控审计体系落后
  伴随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诸多企业为达成自己的目标,几乎全部选择了强化对现有内控制度建设方面的重视。实际上,内控制度的建设却仍面临着大量的限制性因素,在其中,内控体系的构建的不科学性极为突出,将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企业的长远发展建设。内控体系将会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其并非单独存在的控制体系,而是和企业的各个环节均存在密切关联的,内控体系中的财务管理制度也是极为重要的,其将会在内控管理中发挥出无可忽略的作用,想要切实有效地了解财务管理制度,就需要先行明确财务管理制度的特殊性,其从属于内控审计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将会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后续发展以及经济周转,对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而言,均存在相应的影响,并且企业内控制度也需要将此作为核心,围绕运行,由此可以明确,需要不断强化对企业内部的其他制度的重视。
  四、强化企业内控制度审计的策略
  (一)不断强化内控审计制度质量
  在执行此项工作的过程中,主要将内控审计准则作为核心指导,制定与之相关的控制程序,并保证控制程序的合理实行,在管控内部审计制度质量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全面强化机构的自我控制,而且还需要加强项目自我控制。就前者来讲,主要是控制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的配置、上岗资质的管理、审计工作的执行以及重大事项的请求、审计资料的整理记录等等;就后者来讲,则主要体现在开展审计项目的过程中,对明确的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审计意见的征求、审计底稿编写等的有效记录,保障后续审计责任的明确划分,最终提高审计质量,保障企业的稳步发展。   (二)创新审计理念,改进审计手段
  企业的内控审计工作和传统的审计业务无论是在基本内容还是执行方式上都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所以绝对不能照抄照搬传统审计业务模式,而是应该积极地创新优化审计方式与审计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行之有效地推进现下企业发展建设,解决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首先,企业的领导层级需要不断提高对内控审计制度的重视,允许内审部门参加到企业内控制度的修订工作中,为其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工作建议,尽可能地克服在传统内控制度影响下所产生的制度缺陷问题;其次,全方位地扩大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力度,将日常审计项目内的控制评价程序转化为专项审计程序,凸显出其独立性,专门评价,保障内审部门能够深度融合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范围之内,为企业领导层级提供更为有力的决策支撑。最后,对企业来讲,内控制度审计工作的政策性相对较强,并且将会涉及较为广泛的活动内容,对内部控制管理方面的知识要求相对较高,如果想要全方位地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就有必要开展大量关于生产、经营、管理等知识的培训教育,提升人员的宏观分析理解能力,用于提高内控审计水准。
  (三)打造系统化的内控审计流程
  首先,结合各个部门的实际能力,判定实行内部控制工作的负责部门,成立专门负责的新部门,并指代相应的人参与其中,成为部门领导人,用于不断推进内部控制工作的建设与发展,切实有效地解决现阶段企业内控制度审计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任务小组工作需求、任务目标制定以及计划书的拟定等。
  其次,选定专门用于内控审计制度强化的专业服务结构,和外部专业公司签订合作合同,诸如会计事务所、顾问公司等,员工可以直接寻求相关人员的帮助。成立内部控制工作服务倡导会、内部控制模式说明会、内控制度审计方案介绍会等等。
  最后,全方位地实行此前已有的系统章程,充分结合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断促进员工群体和内控制度审计工作目标的同步发展,时刻考虑当前内控审计制度工作的合理性以及其科学性特征,从本源上增强内控制度审计的合理性。
  (四)强化内控制度审计风险防范
  内部控制审计风险主要表现是评价失当风险,具体来讲,在开展内控制度健全性评价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建设与实际使用的评价标准存在问题,因此导致最终评价结果和实际结果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偏差,或者在制度符合相应的有效性评价标准的同时,由于样本的数量与范围的抽取失误而引发评价失当风险。
  审计人员需要全面强化对风险防范方面的重视,尽可能地前移防范关口,在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的同时,开展更为完整的风险预测活动,明确风险的具体来源以及其解决方法,同时在审计实行过程中,设定更为符合企业需求的內部控制审计制度执行标准,制定更为全面的内部控制审计流程,通过多元化手段规避可能发生的内控制度审计风险。
  结束语
  总之,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广大企业对内控制度审计管理方面的重视程度越发提升,全面强化对企业内控制度审计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的生存法则,相关部门在此过程中发挥出的必要性越发增加,因此这就要求企业有关部门能够全面投入到此项工作的管理中,不断发现各种影响因素,并针对性地寻求解决策略,为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而发挥出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会英.全面风险管理推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质量评价的有效策略[J].财会学习,2020(09):230-232.
  [2]何门锐.集团企业内部审计如何进行创新管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12):201-202.
  [3]高梅.制造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市场,2019(36):147-14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388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