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有效投放的策略简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耿生月

  【摘要】作为一种有助于促进幼儿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区域活动既可以呈现出鲜明的个体特点,也能够发挥出其他教育活动难以替代的价值功能。对此,为了将其优势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其教师应正确认识到,丰富的材料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多样化的探索、发展契机。
  【关键词】幼儿园  区域活动材料  有效投放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0-0094-02
  前言
  在区域活动中,通过进行不同活动材料的合理投放,可以确保幼儿能够结合自身兴趣、需求来进行活动区域的选择,然后通过其中的各类材料来开展多样化的探索和学习,是增强认知的重要过程。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怎样进行各类材料的投放才有助于幼儿智慧、兴趣的挖掘与拓展,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具有很高的探究价值,应积极探索出更完善、多样化的材料投放策略。
  一、明确区域活动材料投放原则
  首先,安全性。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健康、安全是极为重要的,所以,不论材料怎样投放都要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具体讲,就是幼师要选择不会给幼儿带来伤害的材料。如,针对废旧材料,一定要按照安全卫生标准来给予严格消毒与处理,可以保障卫生与安全的基础上,才能够向活动区域投放;若有必须使用剪刀等存在潜在危险因素的材料时,除了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外,还要重视幼儿危险意识、防范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避免幼儿受到伤害[1]。
  其次,层次性。基于发展差异性的考虑,幼儿的兴趣爱好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能力水平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对活动材料、操作需求也各不相同。例如,在美工区开展绘画活动时,针对拥有一定绘画基础,且绘画水平较高的幼儿,可以让其利用彩笔直接在质量较好的纸张上进行绘画。而针对绘画能力较弱的幼儿,则可以指导其运用铅笔在普通白纸上先构图,为之后的修改创造有利条件。所以,即使是针对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在绘画活动中,投入的纸张、画笔种类也要是丰富多样的。另外,针对大、中、小班幼儿来讲,其活动区一定要体现出差异性,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满足各年龄段幼儿的不同操作需求。如,针对大班幼儿,可以进行木制、形状复杂的积木材料投放,也可以增加木板、易拉罐等辅助材料;而针对小班幼儿,则要投放比较简单的材料,但要保证数量,便于幼儿操作,也要避免幼儿相互争抢[2]。
  最后,探索性。探索是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极为常见的一种表现行为。对于幼儿来讲,若能够提供给其一些拥有一定想象空间或是未知的材料,既有助于幼儿活动参与积极性的激发,也能够使其思维、操作能力得到不断强化,还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其创新思维。例如:针对大班幼儿在美工区开展的玩具制作活动来讲,某教师就为幼儿投放了一些不同大小的圆形瓶盖。基于此,其幼儿便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创新力,基于这些材料制作出了丰富多样的作品,如,拨浪鼓,以及汽车车轮等等。由此可见,材料的使用过程,既有助于幼儿联想能力的激发,也能够积极促使其产生一系列的创新探究行为。因此,在区域活动中,其教师应着重增加一些探究性材料的投放。如,纸盒、绳子等自然材料或是半成品材料,以此来为幼儿的探索、操作提供科学指导。
  二、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要适宜
  简单来讲,就是材料的投放要能够满足活动需求,与幼儿年龄特点与兴趣爱好相符合,有助于近期发展目标的实现。例如,针对小班幼儿来讲,其大多都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力较强,幼师可以通过适当增加碗、盆,以及围裙等成品材料的投放来增强其活动趣味性、真实性。而基于幼儿兴趣、季节变化的考虑,幼师可以适当投放一些相关材料[3]。如,在春天,可以组织幼儿联系自己放风筝的经历,在美工区开展“风筝”设计活动,恰当进行毛线、蜡笔,以及竹棒等材料的投放,确保幼儿可以根据兴趣爱好来进行材料、制作方法的自主选择。通过基于幼儿兴趣、特质来进行活动材料的投放,确保每位幼儿都能夠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引用多样化的投放方式
  对于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方式来讲,主要可采用开放式、散点式,以及递进式。其中的开放式投放,着重强调的是幼师不应进行材料的过多设计与制作,不对材料使用目标结构进行预设,更不要对材料玩法做出统一规定,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自由选择、操作权利与空间,这样既有助于幼儿思维启发与拓展,也能够促使幼儿在运用不同方法操作不同材料时得到充分锻炼;递进式投放,主要强调的是,教师要结合幼儿发展规律,始终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来进行材料投放,循序渐进地提升材料操作难度。例如:针对益智区的图片投放,要先进行幼儿熟悉图片的投放,在幼儿可以顺利完成拼图操作时,再适当增设一些有一定难度、不规则的图片,以此来激励幼儿不断尝试、突破。这样既有助于促进区域活动吸引力、操作性的显著提升,也能够帮助幼儿积累更丰富的活动经验;针对散点式投放来讲,主要指的是在全面挖掘材料潜在价值、深度的同时,可以使得材料的单一性得到有效弥补。例如,在活动中,可以先为幼儿投放丝线、毛线等不同材质、粗细的线,然后再围绕这些材料进行扣子、塑料相框等材料的投放。在此基础上,为幼儿实践缝扣子、丝线装饰相框等活动提供恰当指导,以此来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且在此过程中,幼儿的认知、动手能力也能够得到进一步拓展。
  四、利用活动材料培养幼儿兴趣
   幼儿在参与各项活动的过程当中,完成教学活动对幼儿而言,都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对幼儿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幼儿活动兴趣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活动主题,在活动区域投放相应的教学材料,让学生在活动主题的引导下,对活动区域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更加深入地进入到活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幼儿,让幼儿对主题活动进行认同,借助主题环境加强对幼儿兴趣的激发。在活动区域当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性格特点以及性格特征,投放能够使幼儿产生兴趣的活动材料,还可以在这些材料之上,利用一些符合主题的辅助性材料,进一步使幼儿的活动区域与主题教学活动保持同步进行,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例如,教师可以建立以音乐生活为主题的教学活动,有效引导幼儿能够根据生活中的音乐知识,描绘出不同的乐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投入一些乐器模型为辅助材料,在这基础上播放一些用不同乐器所演奏的儿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让幼儿能够辨别出这首儿歌是用什么乐器所演奏的。然后指导幼儿按照喜欢的乐器,去进行学习。通过这样的教育模式,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主题活动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观看一些动画片的片段,进一步增强活动乐趣,让幼儿对主题活动中所投放的教学材料表现出强烈的热情,在这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动画片的场景内容,与幼儿进行有效的沟通。   五、根据幼儿的年龄以及性格特点,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
  就是要在引导幼儿区域活动的过程当中,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性格特点,优化对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因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他们对活动模式以及活动材料都会有不同的观点。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活动材料的投放,要注重幼儿对这一材料的认知,能够有效引导幼儿明确活动材料,吸引幼儿对活动材料的兴趣。这类材料往往优先投放在幼儿的活动区域当中,能够充分激发幼儿的认知能力,以生动形象的特点,进一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比如,教师可以根据一些动画片形象,为幼儿投放一些卡通形象的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使幼儿在活动过程当中,有效地利用所投放的材料进行区域活动,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兴趣。另外,还可以针对主题活动,进行情景式材料投放。在幼儿的活动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按照活动情境以及主题活动背景,对一些活动材料进行替换,进一步丰富情景式材料的内容。还有,在幼儿活动过程当中,还可以投放一些挑战性的材料,对当前阶段的幼儿而言,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探索是更加高效的,因此,教师投放一些挑战性的材料,能够有助于幼儿发展勇气以及胆量,让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区域活动当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不断地进行尝试探索,进一步引导幼儿能够在参与活动当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
  六、区域活动材料的调整要及时
  调整,主要指的就是幼师在原有材料基础上,适当、适时给予删减、增添、组合等。简单来讲,就是活动区域的材料不能一直处于一成不变的状态,而是要结合幼儿活动情况来给予有效补充、完善。如,教师可以将幼儿已经熟悉且不愿意重复引用的材料撤走,在适用对象发生变化,或者是幼儿重新产生操作意愿时,再将其材料重新投放到活动区域当中,以此来促使幼儿探索出新颖玩法。同时,对于幼儿操作材料的兴趣,以及操作能力是否出现变化,基于此来对新材料的增投做出恰当调整。例如,阅读区的绘本、小图书,以及挂图等,在幼儿失去阅读兴趣时,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新内容,或者是新形式的阅读材料,这样既可以确保材料资源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也能够为活动的延续性、连贯性提供有力保障。
  七、合理利用游戏活动现场资源
   教师可以通过活动材料的种类,有效地刺激幼儿的活动行为。在实际的幼儿区域活动当中,让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决定材料的操作模式。一般来讲,大部分区域活动都是通过桌面操作完成的,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充分引导幼儿,对教学活动场景进行变更以及组合,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活动场景范围,加强区域活动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使用拼图材料进行拼图活动,在进行拼图活动的过程当中,可以安排幼儿利用宽阔的地面固定拼图材料,让其作为拼图材料的底板。在幼儿进行区域活动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点以及需求,引导幼儿灵活地使用活动区域内的各种材料,加强学生的区域活动教学效果,进而让学生能够获得乐趣以及对材料使用的成就感。另外,教师还可以密切关注幼儿活动的进展情况,适当地调证材料投放,进一步提升幼儿区域活动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充分激发幼儿活动当中所蕴含的乐趣,使活动效果不断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教师一定要对材料的调整有着深刻的认知,并不只是一味地增加材料数量,而是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点,以及幼儿对某一种活动材料的喜欢程度,来确定活动材料的数量。
  结语
  综上所述,一直以来,区域活动都是受幼儿广泛青睐的活动场所,在此期间,幼儿可以结合自身兴趣,自由选用材料来开展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从不同方面来进行自由探索与合作学习,能够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因此,为了将其活动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其教师应对各类教育资源、材料充分利用与科学投放,基于此来为幼儿的自主、合作探究创造良好条件,给学生语言、动手与交往能力的全面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俞晓燕.行层次材料 创精彩区域——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材料投放层次化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08):224.
  [2]江菊芬.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有效投放思考[J].成才之路,2019(16):71.
  [3]魏静莉.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有效投放[J].当代教研论丛,2018(06):135+13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504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