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内部控制对事业单位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是保证事业单位正常运转与提升管理效率的前提与基础。内部控制只有与事业单位的组织形式、业务流程、管理模式以及经营环境相融合,才能充分发挥其基本功能。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概述
  1.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
  (1)合法性目标。内部控制的合法性目标,其核心是通过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实施,保证遵守和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由于事业单位经营范围广泛,内外部监管往往存在一定的监督漏洞,事业单位的内部人员容易产生侥幸心理,采取不正当手段谋取私利。因此,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应该遵循合法性目标,主要通过内部控制活动的实施来保证事业单位内部人员各种行为的规范性,督促全体员工遵循国家的有关财经法律法规,保证事业单位的每一项活动合法合规。
  (2)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确保财产的安全完整与会计信息的精准性一直都是主要任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事业单位资金的安全性是单位管理者需要高度重视的,为此需要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客观评价事业单位的运营结果,准确评估事业单位运营情况,合理制定各项投资决策和运营策略。
  (3)获取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是事业单位开展各项工作、制定各项决策的基础依据。管理者根据会计信息,能够第一时间掌握事业单位的财务情况;通过对会计信息的解析,可以进一步了解资金的安全性与收益情况等,对事业单位运营活动开展内控,维护事业单位的利益。
  2.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遵循的基本原则
  《事业单位内部基本规范》提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需按照重要性与适应性准则构建。首先,事业单位需要维护自身安全稳定发展,规避风险。其次,内控工作要结合单位实际情况,适应单位发展需要。另外,事业单位还需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增强风险管理意思,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有效控制成本。
  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
  事业单位应该根据内控的构成要素,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流程,具体包括组建领导小组,作为内控抓手;拟定工作方案,规范工作流程;构建内控机制,建立单位层面的内控运行制约机制,梳理单位主要经济业务管理制度和流程;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制度和流程的严肃性。在单位内部形成“人人学内控、处处讲内控”的良好氛围,保证事业单位健康运行发展。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
  (1)单位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了解不全面。由于部分事业单位管理者不完全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以为内部成本与内部资产的安全等为内部控制的全部内容,也有一部分事业单位以为健全内控文件与手册等为内部控制,没有充分了解内部控制的深刻内涵。
  (2)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合理性。由于岗位职能未能准确划分,工作人员对自身的职能权限无法清晰了解,奖惩机制未能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部分单位财务岗位也未能合理划分;部分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不足,对于会计的职能划分不明确,不相容岗位未能完全分离。
  (3)内部牵制不足。小规模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数量较少,导致事业单位内部进行人员安排过程中,出现不合理的状况。同时在财务审批的过程中,出现混乱的状况。比如在部分事业单位内,会计工作人员既做出纳还要做总账,这种职能模糊的状况普遍存在,导致无法发挥内部控制的牵制作用。
  2.内部控制制度不完整
  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依然缺少合理性与有效性。一是部分事业单位重视对财务、资产等的管控,却忽略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二是内部控制系统体制不完整,例如采购与固定资产管理等规章制度制定不合理,还有的事业单位将业务制度作为内部管理的制度。三是部分事业单位依然按照以往的运营管理的方式,忽视了事前预防控制。
  3.缺乏风险评估体制
  小规模事业单位管理层次相对较少,部分事业单位管理者并未接受详细的管理培养,习惯于借助自身经验进行风险判断,因此很难全方位解析风险,也未能精准采用相对应策略,从而导致事业单位未能及时采取合理的策略预防风险。
  4.会计信息失真,资产管理不善
  (1)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存在。部分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忽视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出现一些管理漏洞,如会计凭证缺少原始凭证支撑、虚报利润等。
  (2)对资产安全性和完整性的重视不足。部分事业单位忽视了资产管理的规范性,如过度采购固定资产、滥用赊销策略等。同时,事业单位的催款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容易形成三角债务关系,从而导致大量资金脱离生产流通环节,提升了事业单位资金短缺的风险;部分事业单位针对原材料、半成品等方面管理不足,从而导致未能第一时间处理报废的物资。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建议
  1.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从事业单位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讲,应该重视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事业单位可以采用外部招聘与内部培训相融合的方式,提升全体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技能。事业单位應该有针对性地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让全体工作人员熟悉内控理念、流程、规范等。
  同时,事业单位需要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构建与事业单位发展相适应的激励机制。事业单位应不断提升在聘请、培训等方面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的综合管理成效。
  2.强化风险意识
  小型事业单位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和管理不可能像大型企事业单位那样全面、细致和系统化,但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涉及预算业务、收支业务、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建设项目、合同管理、内外监督等部分经济活动,需要内部各处室的协调配合。单位管理者重视和直接推动内控实施至关重要,但是部分事业单位管理者风险意识较为淡薄。因此,事业单位需要强化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建立风险管理机制,降低单位运营各环节的风险,保障单位健康稳定运营。   3.加强关键点控制
  对于大部分事业单位而言,业务活动比较集中和单一,因此内部控制活动可以更加精细化,应该认真分析每一个关键控制点,制定预警方案,落实责任。在货币资金活动的内部控制方面,应实行钱账分管;完善现金盘点制度;制定出差、借款、报销操作规范;建立健全预算审核控制等。完善预算编制工作,提升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完善政府采购与支付业务的流程控制,例如,提升资产购置的计划性和合理性;加强资产验收入库管理等;事业单位应建立赊销业务的审批制度,同时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
  4.加强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共享
  事业单位需要遵循内部控制的要求和特点,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信息交流系统,加强信息共享。比如,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信息平台,畅通信息交流渠道,不断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业务配合。同时,可以将内控措施和要求,嵌入信息平台,严格规范工作流程,赋予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以不同权限。通过规范化的平台建设,将内控各项措施落实到位,避免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不断提升内控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5.设立内部审计部门
  建议事业单位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分配专业的审计成员,独立开展内审工作。通过强化内审工作,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在内审过程中发现问题,应该及时与管理者沟通,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风险。
  四、结语
  目前,部分事业单位还没有建立完整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虽然部分单位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和手册,但是没有在经济业务活动中有效实施,无法发挥内控的应有作用,需要优化与改善。另外,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虽然非常完善,但是并没结合事业单位实际情况与实际需求,从而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的可操作性不足,无法落地实施。因此,事业单位应该根据自身特点与需求,不断优化内部控制制度,促进单位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虹.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交通财会,2019(12).
  2.李菲.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财会学习,2019(35).
  3.韦妙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24).
  4.杨玉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12).
  5.黄柳红.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12).
  6.王俊玲.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方法的讨论.现代经济信息,2019(18).
  7.田园.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討.财会学习,2019(11).
  8.林玉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当代会计,2019(06).
  9.欧缪娟.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及改进建议.财经界,2019(04).
  10.戈春霞.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国集体经济,2018(36).
  (责任编辑:王文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540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