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在新课程改革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青才

  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的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思考寻求有效教法。教师的指导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益、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改革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最有效的方法,那么,应该从那些方面入手呢?笔者认为:
  一、要善于利用学具操作,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学具进行操作,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在摆放学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会随之展开,在获取感性认识和经念的基础上,学生会逐步探讨,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要善于抓住一些典型事例,通过观察、比较,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小学第一册数学教材10的认识时,我出示主题挂图后,提问:“认真观察图上,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图上有10各各族儿童在跳舞;有5个穿裙子,5各没有穿裙子;有4个男生,有6个女生;有3个护长发,有7个没护长发;2个带腰鼓,8个没有带腰鼓;有1个穿靴子,有9个没有穿靴子。”等等。通过观察,使学生感到数学贴近生活,便于从实物中抽出数10;培养从小应该团结各个民族的意识;并渗透了10的分解与组成,为后面学习10的组成和分解奠定了基础。提出一个宽松的问题,为学生创设必要的思维空间,学生能仔细、全面地观察,无需教师多说便会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又如教学数学第一册看一幅图写四道算式(一道加法和两道减法),学生在初步掌握他们之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后,我出这样一组练习题:
  有母鸡3只,小鸡7只,一共多少只?
  母鸡和小鸡一共10只,其中有7只小鸡,有多少只母鸡?
  母鸡和小鸡一共10只,其中有3只母鸡,有多少只小鸡?
  请同学们思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得出:
  相同点是:
  (1)数字相同都有3、7和10 三个数;
  (2)数量关系相同,都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不同点是:
  (1)其中一个条件和所求问题不同;
  (2)列式不同,一个是3+7=10(只),另一个是10—3=7(只)10-7=3(只)。我又问:大家再想一想为什么计算方法不同?减法的列式也不同?
  同学们通过思考得出:因为第一题知道两部分,求整体所以用加法去计算;第二题和第三题虽然都是知道整体和一部分求另一部分,都用减法计算,但是一题求的是小鸡部分,另一题求的是母鸡部分,所以列算式也不同。
  再出示:10、8、2请同学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并用这3个数编有关系的一道加法和两道减法文字题并列式计算,同学们很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最后,出示10、1、9;10、6、4几个数字,请同们说说它们之间谁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并用有关的三个数编有关系的一道加法和两道减法文字题并列式计算,同学也很顺利地找出了10、1、9以及10、6、4之间的整体部分关系,完成了编题任务,而且每组题意也都不同,训练了同学们的求异思维,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益。
  通过了上三步思维训练,使同學们对数学更感兴趣 ,更喜欢思考了,都希望能够同中求异,力求有所创新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创设宽松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习了“20以内的基础上”学习“100以内的数的认识时”,我出示了“20、21、22、23、24、25”这一组数,请学生做小老师,看看学生想提什么问题?并且由学生自己回答。学生们很快提出“24的前边是几?后边是几?20和22中间是几?和24同样多的是几?比25小的数是几?和21相邻的数是几?比20大的数是几?比25大的数是几呢”这一系列问题,对于学生提问和指名回答,同学们兴趣昂然,一个个把小手举的高高的,争先恐后地回答。关于“24前边是几”这个问题,有人认为是23,有人认为是 22,有人一句话总结出“24前边是0——23,或23-----0这些数都对使同学们很受启发,关于“比20大的数是几?”这个问题,更是各不相同“21、22、23、 24、 25等等”,一名同学说出:“比20大的数不关有21、22、23、24、25……这些数,”还有很多很多的数呢,数也数不完。这样,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能解决,所学的知识得到了渗透 、迁移,并向纵深方向的扩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会学生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教学方法是教学目的服务的,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古算能力,让学生灵活地掌握估算的方法,才能提高学生估算的正确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联系实际,进行估算
  就是从实际出发,根据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况进行估算的一种方法。如一张从南昌到北京的硬座火车票的价钱是133元,买9张大约需要多少钱?这是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对这一题目的思考和解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数133是估成130还是140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让学生尝试体悟到把133估成130,是估小了,钱不够,根据这个实际问题估数还需要大。又如:把12立方米的水,放在容积是2.4立方米的容器里,需要几个?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把2.4估成2,12÷2=6(个),把2.4估成3,12÷3=4(个),可见需要的个数是4~6个之间。这样估算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学会选择、学会判断、自我检验的能力。
  2.综合推理,进行估算
  就是根据题目要求,联系问题的结构特征,进行推理的估算方法。
  3.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估算
  并尽量把估算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要经常性地开展小型多样的估算竞赛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估算积极性。
  总之,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创设宽松的思维空间,尽量让学生从多方面参与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便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新课程改革中的课堂教学效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657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