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引导教学的策略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马杰
【摘要】数学教学中有效教学不仅要依靠模仿和记忆,更要在牢记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实现教学有效性的稳步提高。自主探究模式的开设,主要是从数学课程教学理念入手,在动手操作中广泛地引入教学模式,在探索学生学习策略的同时,能让一线教师做好灵活应对,进而发挥出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 有效引导 策略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当前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转变,全面型人才成为了当前社会的宠儿。动手操作活动的开设,能在发挥其实践性能的同时,更深化操作的灵便性,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显著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主要概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希望能在深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能对数学知识有更好的认知度。
一、小学数学采用“有效引导”教学策略的意义
新课标,给大部分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提供了改变的机会。很多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在进行教学时,不由自主地在课堂上占据主体地位,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学的模式得到了改变。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比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使其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使学生得到自主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因此,“有效引导”的教学策略对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数学有效引导的策略
1.在数学阅读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数学阅读不只是单纯的读一些数学书籍、绘本、数学名家故事,而是包括一些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以及数学书中的文字、表格、图画等。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应当让学生找出阅读材料中强调的是什么,反思这些字词的重要性,要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自己还有哪些方面没有掌握,并让其圈出重点字,这样才能让学生把握知识的严谨性、全面性,以便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2.有效引导,帮助学生们建立知识系统。小学阶段的知识点较为分散,知识系统并未建立起来。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建立自身的知识系统。自身完善的知识系统能够帮助他们寻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数学学习上顺利克服一些困难。学生们在理清了整本教材的学习思路之后,容易顺着教师的教学方案进度走。例如在讲到三角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将知识点范化再细化给学生们,学生们进行小组交流合作,最后留出一定的时间听取学生们的交流合作的结果,对学生们交流合作的结果进行及时的指导,肯定学生们讨论的正确部分,鼓励学生们改正自身对知识点存在的不正确部分。教师及时跟进学生们的学习进度,对他们的知识点进行专项强化和全面提升,学生们捋清了自己的学习思路,建立起了完善的数学学习系统,对于日后的解题具有重要的帮助。
3.利用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引导。小学生在日常做数学题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为一些原因出现做错题的现象,有的学生是因为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透彻,有的学生是因为将相似的知识点相混淆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并不是一件坏事,教师应该分析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并利用学生所犯的错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学生在做数学题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错题整理以及反思,然后将错题重新思考与解答。例如,在教“克和千克”这一节时,老师可能会设计一个“陷阱”问题:“一千克铁和一千克棉花,哪个更重?”很多学生看到这道题目后会直接利用生活中的常识来解题,就很容易错误的认为是铁块更重,这就掉入了教师设计的陷阱之中。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全面、仔细地思考。应该用数学的思维进行解题,就会得到正确的答案,其实二者是一样重的。
4.巧妙引导,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小学生并没有对数学形成成熟的学习概念,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逻辑混乱的问题。因此,针对这样的客观情况,教师应该采用一系列科学的教学模式,巧妙引导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思路,从而实现有效引导的目标。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師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正确思维,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等。例如,当老师说到梯形时,教师在讲解这部分知识之前,可以先带领学生回顾一下长方形以及正方形的知识,引导学生从四边形的概念方面去理解梯形的相关知识,并将梯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进行对比,从而从相同点以及不同点的角度理解梯形的性质等内容。
三、结束语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需求。对于之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来说,老师只是单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缺乏独立的思考空间,并且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都缺乏高效的沟通与交流,这就造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较差,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动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余丽敏.背上“操作”的行囊 品味“语文”的缤纷——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研究[J].学周刊,2019,(7) :101.
[2]李芳彦.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训练方法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6):6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859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