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县域公共图书馆三级服务体系构建模式的调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通过对浙江部分县、镇、村三级图书馆建设状况的调查分析和江苏、广东等地图书馆的参观考察,提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县、镇、村三级图书馆(室)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建议和措施,包括构建城乡公共财政投入体制、政绩考核管理体系、乡村图书馆(室)建设机制和人员队伍保障制度。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乡镇图书馆 行政村图书室
分类号 G259.23
1 引言
在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县、镇、村三级图书馆(室)的建设和服务,是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内容。本课题组成员在2006年7-10月期间实地调查了浙江省部分县、镇、村三级图书馆的建设情况,2006年12月-2007年3月期间参观考察了江苏、广东等地的图书馆建设状况。笔者从调查和考察中了解到在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东部乡村,虽然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温饱问题业已解决,但部分农村的文化建设仍然滞后,农村文化生活也比较贫乏。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基础文化设施薄弱,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发展状况很不均衡,存在体制机制障碍等。尤其是镇、村两级的图书馆(室)建设,存在着严重缺失、有名无实或名存实亡,需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变。
2 浙江省部分地区社会经济和图书馆的建设状况及剖析
2.1 浙江省部分县三级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状况
表1反映了浙江省各县级图书馆均有固定的馆舍、人员、藏书和专项图书购置费,业务工作开展正常,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并正在建设流通服务点,指导镇、村级图书馆(室)的建设。
表2反映了浙江省在乡镇一级基本都配备了图书馆(室)。在乡镇图书馆的建设中80%以上的地区都配备有专用场地,业务工作也能开展起来,但经费和人员缺少保障,乡镇图书馆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表3反映了浙江省在行政村一级有图书室,经济收入比较高的行政村对文化事业相对比较支持,而经济收入比较低的如象山县的谢家村,淳安的燕川村藏书50册图书室也只是一周开放一次,每年也没有固定的购书经费,纯粹是一种形式。
2.2 调查列举典型镇解剖――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镇
2.2.1 杨汛桥镇社会经济和图书馆(室)建设状况 杨汛桥镇地处浙江省绍兴县西北部,镇域面积37.85平方公里,下辖21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6.8万,其中常住人口3.3万人。近年来,勤劳苦干的杨汛桥人造就了“杨汛桥经济神话”,2005年实现全社会总产值275.3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6.82亿元,人均GDP超过1.8万美元,已连续三年位居“浙江省最发达100名乡镇”首位。
目前全镇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情况。在镇本级:总投资3500万元,占地23亩,建筑面积11779平方米的杨汛桥文化中心于2005年2月竣工并投入使用;在村一级:建成县一级文化村5个,二级文化村4个,村文化活动中心12个,其中,各行政村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图书阅览室基本情况,具体
2.2.2 杨汛桥镇社会经济现状主要特点
・本地居民和外来务工者平分秋色。杨汛桥镇常住人口只有3.3万人,由于上市企业、个体私营企业较多,吸纳了大量的外来务工者,这是促进杨汛桥经济繁荣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镇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雄厚。杨汛桥镇2005年完成财政总收入6.82亿元,人均GDP超过1.8万美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00万元的有7个村,有18个村超过100万元,其中较少的横山、仁里王两村也有47万元和41万元。
・农民年可支配收入超过万元者居多。从21个行政村(居委会)的调查数据得悉,杨汛桥镇农村居民年可支配收入有13个村超过万元,7个村超过9000元,只有江桥村最少,也有8500元之多。
・文化服务供给普遍不足。各行政村由于文化建设投入不够、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健康的文化活动开展不多,有不少行政村,一些低俗的东西就乘虚而入,影响了淳朴的乡风民风。
2.2.3 杨汛桥镇图书馆(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杨汛桥镇图书馆建设的问题分析。作为基层乡镇文化站,杨汛桥文化中心的硬件设施目前堪称全国乡镇一流水平。其内设的图书馆是以企业冠名的“永利图书馆”,建筑面积为267m2(不包括电子阅览室面积),藏书15000册,已投入图书购置经费为7万元。在绍兴县图书馆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下,初步建立了以县级馆为总馆、乡镇馆为分馆的总分馆制模式,并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已于2006年初正式建成对外开放。在半年多的开放借阅过程中,管理和服务暴露出来的问题有:①图书资料配置不合理,目前所采购的图书大都是一批低折扣的盗版书;②购书经费无保障,2006年没有采购一册新书;③无专职管理人员,目前在具体管理的是一个兼职临聘人员,文化素质低;④开放时间短,每周只开放2天时间,电子阅览室管理已承包出租;⑤借阅人员少,目前的借阅人员以镇机关工作人员为主。
・杨汛桥镇各村图书室建设的现状分析。杨汛桥镇共有21个行政村(居委会),目前建立图书室的有8个,建室率仅占1/3。图书室的面积大小不等,大多在几十平米内,也有两个村面积较大,仁里王村300平米、孙家桥村182平米。藏书量最多的展望村拥有8000册,有四个村在千册以上,有三个村只有几百册。村级图书室建设的基本问题大致可概括为:①图书室严重缺失;②已建的也沦为有名无实或名存实亡;③经费无保障,随意性较大;④无特定的管理人员;⑤图书基本上属于不流通状态。
2.2.4 杨汛桥镇图书馆(室)发展滞后的原因 杨汛桥镇社会经济和镇、村两级图书馆(室)的建设现状,与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相比,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究其主客观原因,有以下几点:
・镇、村两级领导缺乏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认识。由于镇、村两级的管理考核重经济、轻文化,直接导致一些基层领导干部把全部精力放到跑项目、跑资金上,完成经济指标是硬任务,文化工作是“软指标”,造成“说说重要,做做次要,要花钱宁可不要”的现象。
・镇、村两级的文化建设资金投入缺乏保障。杨汛桥镇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雄厚,农民年可支配收入超过万元者居多,但是投入到文化建设的少得可怜,难以保证阵地活动的正常开展,图书馆(室)购书经费基本不列入。
・镇、村两级文化站、图书室的运转存在严重的体制、机制障碍。在镇、村两级文化机构运行过程中,镇文化站的公益性事业单位还没有明确定性,除了基层文化建设资金投入缺乏保障外,还缺少对基层文化干部的基本队伍建设和待遇保障机制。
3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构建三级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议和措施
就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言,目前农村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重点应是乡镇图书馆,关键是做好以县级馆带动乡镇、
村图书室的联动建设,构建县、镇、村三级图书馆(室)的服务体系,笔者建议可从以下四方面的对策措施入手,扎实加以推进。
3.1 构建城乡公共财政投入新体制
3.1.1 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 县级财政要统筹规划,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财政体系。县级公共财政要向农村配套延伸,明确界定政府责任和支付力度,落实和完善财政对村级的补助政策,要争取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提高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水平。
3.1.2 设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 制定乡镇文化站、图书馆(室)、村图书室等的软硬件建设标准,并纳入当地的发展规划,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公共图书馆(室)是政府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窗口,公共财政是其主要经费来源,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证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对重要项目和文化产品采取财政补贴,如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农村流动图书”和“送书下乡”工程专项资金等。
3.1.3 构建以农民主体的合力共建体制 政府应当鼓励和引导农民探索新的投入机制,引入社会资金,支持乡村传统文化健康发展。农村图书室采取公办民助共建,使文化下乡能够――变“送”文化为“种”文化。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倡导全民读书活动,培养知识型农民,农民不仅是农村文化的受惠者,更应该是农村文化的建设者,鼓励群众“少抽一盒烟,少喝一瓶酒,多买一本书,多学一点科学文化知识”。
3.1.4 成立农村公共文化投入的效益评估机构 县、镇级的公共财政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予以大力扶持,坚决制止挤占、变卖文化设施的行为。在县级文化主管部门成立农村公共文化投入的效益评估小组,拟定公共文化投入与产出的社会效益评价标准。对镇、村图书馆(室)来说,就是要形成一套具体的评估细则,对社会效益好、群众满意度高的馆(室),公共财政要以奖代补,集中优势资源,抓典型,形成以点带面、整体推动的良性发展机制。
3.2 建立政绩考核管理新体系
3.2.1 创新干部政绩科学考核体系 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纳入干部政绩科学考核体系,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3.2.2 制定农村图书馆(室)建设责任体系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农村图书馆(室)建设的任务细化、量化,作为县、镇、村领导任期责任目标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到奖惩兑现。各镇、村把农村图书馆(室)建设同农村干部的工资、奖金挂钩,实行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验收,为推动农村图书馆(室)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3.2.3 建立健全基层图书馆(室)的考核评价体系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在镇、村应建立起由农民群众参与的公共文化建设评价体系,作为整个评价体系中的基层图书馆(室)的考核评价体系,要注重财政投入、人员配置、办馆水平、办馆质量等保障问题,推动农村图书馆(室)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
3.3 构建农村图书馆(室)建设新机制
3.3.1 构建县、镇、村三级图书馆(室)基本设施和服务机制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图书馆(室)以总分馆制模式构建县、镇、村三级管理和服务机制,其中,镇级作为发展重点,起承上启下的中转和纽带作用。并建立以县级馆为龙头,面向基层镇、村图书馆(室)定期配送、交换的流动图书馆服务网点,统筹城乡文献信息资源,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3.3.2 构建“送书下乡”工程的长效服务机制 要落实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方针,加大文献信息资源向农村流动的力度。建议“送书下乡”工程由县图书馆负责实施,采购图书以政府招标的方式进行,县级馆在内设采编部的基础上成立全县文献信息采编配送中心,负责图书采编和相关数据处理,并通过图书流动车直接把图书送往乡镇、农村各流动站点。
3.3.3 搭建农村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 依托县级图书馆的现代技术设备和数字资源装备(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和各类数据库)――数字图书馆这一资源平台,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农村基层服务点为载体,借势推进各类数字资源进农村,缩小城乡差别,消除数字鸿沟,为广大农民提供最先进的文化信息服务,满足农民对各种文化信息资源的需求。
3.4 农村图书馆(室)专业干部队伍保障新制度
3.4.1 出台农村文化工作人员队伍保障相关政策 要理顺所有文化站、图书馆(室)运作过程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首先要明确乡镇文化站是公益性事业单位,做好“三定方案”即定职能、定编制、定机构;其次是确定镇级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定编设岗问题;第三是落实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保障问题。通过乡镇文化站、图书馆(室)的综合配套改革,出台新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逐步建立一支稳定、精干、高效的基层图书馆业务工作队伍。
3.4.2 建立农村图书馆(室)人员业务培训制度 由于目前农村图书馆(室)工作人员队伍尚未形成,现有的人员其年龄、学历、职称、知识结构也各不相同,因此,建立农村图书馆(室)人员培训制度,开展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图书馆(室)管理和服务水平是一件头等重要的大事,要形成一定的数量和质量的专业人员队伍。
4 结语
经济发展,文化同行。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搞好县、镇、村三级图书馆(室)的建设,是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发展新文化,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对现存体制、机制的综合配套改革,构建城乡公共财政投入新体制和政绩考核管理新体系,建立农村图书馆(室)建设新机制和人员队伍保障新制度,乡村图书馆事业必将迎来一个全面繁荣的新局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3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