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09年商业阅读经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方军
站在一整排书柜前,试图回忆在刚刚过去的变幻莫测的2009年里对哪些读过的商业管理图书还有印象时,我突然发现在脑中这是一个空白,面前的这些书也没法构成有效的提示。2009年读过不少书,在一些报纸刊登的观念阅读系列中我已经分享了很多即时的商业阅读体会。对比而言,商业之外的阅读,印象深刻的不少,比如纽约世贸中心重建项目总体规划建筑师李布斯金的《破土:生活与建筑的冒险》,比如国际象棋和太极推手冠军乔希・维茨金的《学习的艺术》,比如陈冠中所著的《下一个十年:香港的光荣年代?》,比如以“快乐+近代+强迫+女人”为关键词的《追寻快乐:战后韩国电影和社会文化》,胡泳的互联网研究专著《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黄仁宇著《从大历史的角度解读蒋介石日记》,比如村上春树新作《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从数量上讲,我读商业类图书依然远超过非商业类,商业是我的阅读主线。出现这种对一年里的商业管理书籍毫无深刻印象,恐怕有两重原因:首先是我自身的原因,阅读已经从我工作与职业的一部分,变成了单纯的知识消费与消遣;其中的商业阅读都被消解成一个个片段,和非商业阅读、媒体阅读一起,“溶”入了生活。这样就少了对图书整体的关注,因而使得那些整体感强的非商业书显得突出。只是在自己转变之后,我才真正意识到,在中国,有阅读习惯的人其实很多,但大多数是“沉默的阅读者”,在传媒上经常看到的喧嚣的商业图书与概念,只是冰山一角。喧闹,可能也不是阅读本来的状态,不管在拥挤的地铁上、热闹的咖啡馆,还是安静的书房里,读书都是一个人沉浸在与写作者的沉默交流之中。
2009年我对商业管理图书没什么印象的另一重原因,自然出在出版业身上。2009年是平淡之年,本土商业史、公司史类的图书虽然出版了很多,但优秀的大概就是几本,比如曾经风行一时、大话江湖商业史的冯仑著《野蛮生长》,和不太流行但很实在地讲述内情的王世渝著《曾经德隆》。吴晓波所著的《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上、下)在2009年可能是最为畅销的商业图书之一,但它很少成为话题,这是因为媒体业喜新厌旧,认为它的内容已经报道讨论过了,可大众智慧是很厉害的,他们知道该选择什么。
相对而言,这一年出现的其他诸多公司史图书有价值的很少,讲实话我也读得不多,一般翻几十页就放下,因为它们大多陷入这样一种模式:总是试图用整本书去证明公司的成功或失败是应该的。其实,成功的故事怎么讲都可以对,失败的故事怎么讲也都可以对,但这些故事和事实的距离有多大?不清楚。读公司史,大多数人只会读那些最成功的公司或者突然失败的公司,但这只是吸引我们读的引子而已,相信大多数读者期待的是看到一个精彩、复杂、多面的故事。当公司史图书变成单线条解释成功或失败的故事时,它们也就非常接近“成功学”了。成功学逻辑大体就是,认为你成功时,做什么都对,认为你失败时,做什么都错。
或许,这是为什么我在选择读什么公司史的时候,愿意选择由企业家自己撰写的自传性书籍,因为它们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内部视角,弥补了公司史天然的不足。其实,从国外引进的公司史书籍中,好看的、有价值的大多是企业家和新闻记者或咨询顾问合作的作品,新闻记者(或影子作者)能补充“把故事讲精彩”这一环,咨询顾问能补上“把实际经验理论化、概念化”这一环。当然,纯粹由新闻记者创作的企业史也有优秀作品,其中的典范我以为是2009年重新出版的《蓝血十杰》,它描绘了在战后加入福特、后来被认为是现代管理代表的十人团队跌宕起伏的命运与真实人性。
2009年商业阅读之所以平淡,也是因为管理思想书籍严重缺失。这类书籍随着互联网公司进入中国,进而影响一整批人,曾经大热于阅读市场。这一类书籍的精品代表首先是哈佛商学院出版社的图书,在2000年以来流行的商业管理思想中占到极大比例,它的特点是深入浅出地就一个观念化管理话题展开,重点在一点上彻底改变人的观念与做法。过去哈佛图书在中国市场由各家出版社竞争购买版权出版,后来商务印书馆整体获得出版权,也曾出版影响巨大的《蓝海战略》。在2009年,哈佛商学院图书趋于平淡,我每本书应该都买了,但真正有点感受的只有哈佛商学院教授巴达拉科所著的从文学看管理的《领导者的性格》一书。但这仅是个人阅读体验,据我所见,巴达拉科这本有见地的书在中国远未达到他之前的《沉静领导》的影响力。
商业管理出版曾经的两大重要机构中信出版社和华章经管在2009年也缺乏精彩作品。中信有一本被忽视的观念之作《新数字秩序的革命》,作者是戴维・温伯格,他的《小块松散组合》和《市场就是谈话》都是互联网和商业观念史上的革命性著作。但这恐怕是“超级小众之选”,关注戴维・温伯格、愿意深入阅读的人不会太多。即使有兴趣的读者群,估计还要被提出“IT不再重要”观点的尼古拉斯・卡尔所著的《The Big Switch》吸引走,这本书中文译名《IT不再重要:互联网大转换的制高点――云计算》。卡尔这本书其实一般,“IT不再重要”(Does IT Matter)是卡尔前一本书的书名(原来那本书的中文译名用的是《冷眼看IT:信息技术竞争优势的丧失》)。中信出版社2009年的商业观念之作在读者中真正热门的应该是塔勒布的《黑天鹅》,2009年的高度不可能事件又或者说黑天鹅的确够多,这本书有被关注的理由,买一本书放在书架是应该的,而我买了一本英文精装版和一本中文版。但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宁愿看塔勒布上一本书《随机致富的傻瓜》(Fooled By Randomness,直译“被随机性愚弄”)两遍,以取代看《黑天鹅》一遍,因为所有的观点都在前一本书讲了,而且讲得更加深入浅出。
华章经管的图书在2009年似乎在减少,至少以我的购书与阅读体验是这样。我个人体会最强烈的是吉列前CEO基尔茨与咨询顾问合作所著的《刀锋上的舞蹈》。我认为,它堪称霍尼韦尔前CEO拉里・博西迪与管理顾问拉姆・查兰合著的《执行》的姊妹版,并且在“高层管理”和“领导过程”上可能更胜一筹,它也是一系列美国顶尖CEO自述管理过程的延续,前可追溯到斯隆《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韦尔奇自传》、《谁说大象不能跳舞》等。同样的,《刀锋上的舞蹈》恐怕又是我一个人的小众之选。华章经管曾经以商业管理经典出版著称,之前有德鲁克经典和包括众多大师级管理思想家著作的管理经典系列。在2009年年底它推出了杰弗里・摩尔的几本经典《跨越鸿沟》、《龙卷风暴》、《断层地带》,这些曾经对硅谷和美国高科技产品开发产生影响的著作,不知道能否被中国商业人士所认识,成为我们“思考的材料”?在商业管理图书出版领域,值得推荐的是湛庐的“典藏大师”系列图书,近年来推出包括查尔斯・汉迪、沃伦・本尼斯、亨利・明茨伯格、苏曼拉戈・戈沙尔、霍华德・加德纳等大师的经典作品。我的阅读体验重要的信条之一是,没书读的时候就拿经典出来读,它们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它们是最根源意义上的“书”。系列经典作品从来不会大热,但它有着持久价值,加起来它的知识价值可能远超过热门书籍。
在我的2009商业观念阅读里面还有很多有价值的2009年新书值得推荐。比如广告人杜森伯里所著的《洞人心弦》,这本书原书名和台湾版书名更像广告,分别是《Then We Set His Hair on Fire》和《天啊!我们让他的头发着火了:广告大师的创意冒险》。又比如终于出简体中文版了的《Fashion Brands》一书,这本书是对时尚商业的精彩解读,强烈建议与反品牌的《NO LOGO》对照阅读。不过它的中文简体版不时尚反而有点“山寨”,书名叫《时尚品牌传奇:品味超级品牌的时尚魅力》,而台湾繁体版的书名是《买与不买都上瘾:从Armani到Zara的时尚行销》。又比如很多人在2009年这样一个时点重读佩恩所著《奥林匹克大逆转》,北京可能是奥运商业的新顶点与新的转折点,伦敦,将是另外一番景象。又比如一个投资银行家乔纳森・尼自述的《半路出家的投资银行家:华尔街10年变迁内幕》,可与几年前另一位华尔街交易人士安迪・凯斯勒的自述《操纵金钱》对比阅读,凯斯勒还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华尔街的肉:我从股市绞肉机中死里逃生》,不知道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是否也顺利逃生?
我曾经认为,以读书为生的职业是最完美的职业之一,我以前有一半的职业是和读书相关。当我的工作完全不再和读书相关,买书读书只是生活的一种消费和乐趣时,当我也变成一个“沉默的阅读者”时,我发现它有趣得多,正如搜狐读本好书活动的口号所说,“读本好书,就像是和最杰出的人对话”。每次在夜晚看到光合作用书店里挤满的翻书人,一个想法就冒出来:大多数人和现在的我一样,都是沉默的阅读者,区别或许只是我在读书的数量上可能多了一些。请原谅,我本来是要做个沉默的阅读者,翻书,会心微笑,但这里不自觉又说了许多,我只是想把我交谈过的“最杰出的人”也介绍给朋友们。
(摘自《经济观察报・书评增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649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