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政务公众接受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移动政务的公众接受度直接影响着移动政务建设的成效性和公众对移动政务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因此研究移动政务公众接受度影响因素对提高移动政务公众接受度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实证研究,分析移动政务相受度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探讨影响因素和公众接受度之间的关系,假设并验证移动政务公众接受度影响因素模型,最后对提高移动政务公众接受度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移动政务公众接受度影响因素
[分类号]G202
引言
随着移动设备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公众对政府服务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需求的变化导致政府不断地运用新的技术和设备为政府服务应用开辟新通道,这种政府通过移动平台设施转变服务方式的渠道叫做移动政务。移动政务主要是通过移动终端设备(移动电话、PDA、Wi―Fi等)有效地满足公众对于公务需求多样化和异质性的特点,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府服务形式,已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
移动政务公众接受度主要指公众对移动政务的接受程度,也就是移动政务的客体接受者“公众”对移动政务的认可、使用和采纳行为,是移动政务能否满足公众需求、能否为公众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关键。因此,研究公众接受移动政务的影响因素对移动政务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要、更好地为公众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接受理论TAM(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理论是Davis F结合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提出使用意向影响使用者的行为,其他因素起着辅助性的作用。Jan,Oscar。等增加了’人口统计变量、电子媒体使用经历和网络服务支持等因子,建立了公众对在线政务服务的接受模型,并成功解释2006年荷兰公众对政府门户网站的使用行为。Seyal和pers。基于TAM,建立了政府内部高级管理人员对电子政务系统的用户接受模型,引入了人口统计因素(demography)、计算机环境、工作相关性和组织因素4个外部变量,并通过实证调查,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目前有关移动政务公众接受方面的相关研究学者比较少,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①移动技术的公众接受模型。Lu和Yu提出了无线互联网的技术接受模型;Arbrham等基于TAM和TRA理论解释了用户使用移动聊天服务的行为意向;Ntalianit提出移动门户接受模型;Heinz L基于TAM和TPB理论研究影响用户接受移动银行服务的因素。②移动服务的公众接受模型。Tarek Ej Kiki 教授以TAM、创新扩散理论及初始信任理论为基础,将三者进行融合构建出用户接受移动政务的研究模型;Hsu 等论研究了移动互联网多媒体短信服务的用户接受代理在技术接受模型和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移动电子政务的特点,提出政府对公众(G2C)移动电子政务的用户持续使用模型。
我国对移动政务的研究刚刚起步,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其概念、特征、适用性、支撑技术以及发展模式等方面,理论界目前还处在起步或萌芽状态。本文基于Tareki提出的用户接受移动政务的研究模型,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移动政务发展的现状,从影响因素的角度探讨移动政务公众接受度,拟构建一个移动政务公众接受度的影响因素模型,全面考虑移动政务公众接受度的影响因素,即拓展和深化Tareki的研究,又为我国移动政务能够更好的为公众服务提供理论依据,从而达到公众能够真正接受、使用和采纳移动政务的目的
2假设模型
2.1 影响因素的整理与提炼
笔者随机对50名不同人群的个体进行访谈。其中男性57.7%,女性43.3%;25岁以下34.8%,25-35岁30.4%,36―45岁21.7%,46―55岁13.1%;大学专科及以上43.5%,中等受教育者(中专、职专、高中)34.8%,初中及以下21.7%。
通过访谈、共收集了62个影响反映项目。由于移动政务和移动商务从实现形式和支撑体系来看非常类似,借鉴前人对移动商务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再根据访谈对象所提出的各项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对其中的重复项目进行合并与删减,最后提炼出移动政务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5个类别,每一维度下面包含不同的因素因子,如表l所示:
2.2研究假设及模型构建
本文提出不同的影响因素假设模型,目的是为探讨各因素因子对公众的重要程度以及对公众接受移动政务的采纳行为和使用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假设如下:
川:影响移动政务公众接受度的因素分为用户个人因素、外部环境因素、技术因素、组织因素和任务因素,且个因素内部有一定的相关性。
H2:用户个人因素包括个体差异、个体满意度、个人经历、个人预期、风险感知、知识层次6个因素因子。
H3:外部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影响、宣传程度、周围人群的使用情况三个因素因子。
H4:技术因素包括异质性、移动性、无处不在性、内容丰富性、屏幕特色、便捷性、安全性7个因素因子。
H5:任务因素包括可靠程度、娱乐感知、时效性、价格、可信度5个因素因子。
H6:组织因素包括服务提供者、监管体系两个因素因子。
H7:公众对各项影响因素的重视程度和接受行为密切相关。
3统计分析
3.1样本选取与统计
根据假设模型,设计移动政务公众接受度影响yin 素的研究问卷,分为背景资料、影响因素重要程度、公众接受度三部分,包括24个影响因素。第一部分主要对被测试样本进行基本信息的收集,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第二部分又分为两个模块,第一块要求被测试者在23个影响因素中做出他们认为对移动政务接受度影响最大的一项;第二块要求被测试者纠对23个影响因素用7点量表记分,可以得到各个影响因素的接受程度得分。第三部分要求被测试者根据自己感受到的接受度(即是否愿意采纳和使用移动政务的高低程度)来进行7点量表记分。
选取的调查对象主要来自于武汉市光谷广场、鲁巷广场、中南民族大学、街道口4个地方随机抽取的240名公民。其中男性59.2%,女性40.8%;25岁以下38.8%,25--35岁28.4%,36---45岁19.7%,46―55岁7.8%;55岁以上的5.3%;大学专科及以下41.5%,中等受教育者(中专、职专、高中)36.8%,初中及以下21.7%。
此次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17份,有效问卷203份。对问卷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l7.0统计软件进行数理分析,通过分析对前文提出的影响因素假设模型进行验证,主要的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因素分析、相关分析等。
3.2调查数据的分析
3.2.1 移动政务公众接受度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根据问卷对移动政务公众接受度影响因素重要程度选项进行统计,得到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表2和表3分别显示了公众认为最重要的影响因
素和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的具体得分。
由表2可知:公众认为影响其对移动政务接受度的最重要因素依次为:移动性、无处不在性、价格、娱乐感知、便捷性、个体满意度和风险感知,这7项影响因素占了所有影响因素的86%。而表3显示的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得分排在前列的分别为:价格、风险感知、便捷性、个体满意度、移动性、娱乐感知、无处不在性和可信度,这一结果正好可以验证影响因素重要程度排序的结果。
3.2.2 移动政务公众接受度的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对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前,必须进行效度的有效分析,即采用因子分析对问卷的理论构思效度进行验证,通过比较变量问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指标KMO(Kaiser―Meyer,Olkin)进行检验统计,的值为0.911(>0.9),表明该数据合作做因子分析。同时从统计结果也可以有出,巴特利特球体验的x。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是0.004,小于1%,表明数据直接有着一定的相关性,适合做因子分析。
对影响因素重要程度问卷的23个项目进行因素分析,得到三个因素(见表5)。结果显示3个因素的一致性系数0分别达到了0.9011、0.873 6、0.844 2,这不仅说明了测量的一致性程度较高、内部结构良好,而且也表明影响因素重要程度问卷较高。笔者对三因素命名如下:
F1因素:有10个影响因素组成,原构想中的任务因素中的可靠程度、娱乐感知、几个、可信度、可靠程度与用户个人因素合并成了一个用户从自身对移动政务的态度和使用意向的相关的因素,即内生变量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是从公众自身认识产生的影响因素,从不同的方面反映认识水平、教育程度等的差距相关的影响因素,因此将合并后的因素成为内生变量影响因素。
F2因素:由技术条件的发展影响移动终端设备的服务质量提高,携带方便等细小的因素的变化,进而改变公众愿意使用和接受移动政务系统,根据原来的构思,将他们命名为技术影响因素。
F3因素:由原来的外部影响因素、组织因素5个因素组成,他们都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影响用户对移动政务的接受度。故根据原来构思,将他们命名为外部环境影响因素。
3.2.3 分析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各项影响因素对公众对移动政务接受程度的反映,如表6所示:
表6移动政务公众接受度影响因素重要程度
其中技术影响因素对公众接受移动政务的影响程度最高,达到5.02。而内生变量影响因素和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为4.91和4.85,与技术影响因素相比这两个因素对公众接受移动政务的程度一般。
3.2.4 公众对移动政务接受度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为了探讨各项影响因素对公众接受移动政务行为的影响作用以及各项影响因素与公众使用和采纳行为直接的关系,本文把公众的各项影响因素和公众的接受行为之间进行相关分析
从表7可以看出,公众接受移动政务的三类影响因素内生变量影响因素、技术影响因素和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与接受行为都在0.01水平下显著正相关。
4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4.1研究结论
通过上述讨论分析,本文基本上验证了最初的理论假设,主要表现在:①影响移动政务公众接受度的影视主要分为内生变量因素、技术影响因素和外部环境影响因素;②内生变量因素包括个体差异、个体满意度、个人经历、个人预期、风险感知、知识层次、娱乐感知、价格、可信度和可靠信度;③技术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异质性、移动性、无处不在性、内容丰富性、屏幕特色、便捷性、安全性和时效性;④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影响、宣传程度、周围人的使用情况、服务提供者和监管体系;⑤公众对各项影响因素的重视程度和接受度成显著正相关。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数据处理的结果与影响因素假设模型相比,有一些不同,主要表现在:①任务因素中的娱乐感知、价格、可信度和可靠程度和原用户个人影响因素同属于内生变量影响因素,主要是因为这些因素都是公众自身的心理感知和接受度之间的关系,是属于个人自身产生的影响因素,所以将这些因素命名为内生变量因素;②任务影响因素中的时效性是中于技术条件的成熟和政府信息管理系统的完善而产生的结果,所以将其并入技术影响因素之中;③社会影响、宣传程度、周围人群使用情况、服务提供方、监督体系与公众的个人生活和外界力量的变化相关,故根据原来的构思将其命名为外部环境影响因素。调整后的影响因素模型。
4.2提高移动政务公众接受度的对策建议
4.2.1 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 移动政务可根据每一个公众的不同需求提供异质性服务,提供高度个性化的服务内容,是服务更加人性化。同时政府也可降低服务价格和运营费用,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可自愿使用服务。
4.2.2提高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确保服务质量和用户的信息安全 由于移动手机终端的便捷、自由和开发的特征,虚假信息、垃圾信息通过移动终端肆意泛滥,违法犯罪行为便时有发生,因此,要强化信息的开发,采用更严密的安全设置和安全措施开发移动终端设备,从而提高用户使用的安心程度,增大用户的信任感。
4.2.3 扩大移动政务的影响力,完善移动政务监管体系 通过宣传等手段让更多人认识并了解移动政务及其给公众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和效益,利用群体效应扩大公众对移动政务的适用范围,同时政府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对移动政务的监管力度,保障移动政务体系的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Iavis F D Perceived uselulness,pew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a“rplanee 0f inh)rmatioll technology[J]MIS Quarterly,1989(9):319―340.
[2]JJl A(Mvan D,oscar l,et a1,Explaining th acc。ptance andf goveHllnenl inlernel seIVICe。:A multivanak anal.vsis(ff2006mJrvey lala in he netherlands[J],Govel menL Inlbrmatiotl Oua。Ierly,2008,25(3):379―399.
[3]Seyal A,Pijpe,sG.Senlo。governmenl execUIIVeS use orlh Intel―cH.Al-ltunlo11 scenaoJ. Behavior Infommtion Technology.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6678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