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语文课堂彰显生命的张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师生的教学观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等现代学习方式和多媒体技术已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有了鲜活的生机,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针对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理想课堂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理想课堂;再实践;再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10―0038―1.5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师生的教学观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等现代学习方式和多媒体技术已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有了鲜活的生机。可是,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热闹的课堂背后依然折射出放任与浮躁。于是,在当前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总会或多或少地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其结果严重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扭转这种教学低效的现状已成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着力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读”占鳌头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要实现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要在多读上下些工夫。
现在许多教师确实抓住了“读” 这条主线,但是,读前没有启发,读中没有思考,读后没有评价。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机械地读书,学生读得是“唉声叹气”、“呆若木鸡”,课堂效率可想而知了。
在第八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会上,我终于领略了一代小语大师于永正老师的“以读为本”的教学风采,在《给予树》的教学中,是他的一次次出神入化的巧妙的“读”,把学生不知不觉地领进了语文的学习天地,润物无声啊!记得于老师是这样检查学生朗读重点段第四节的:
师:最难读的是第四节金吉娅的话。好好练练,待会跟老师比赛。(学生投入地练习)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谁站起来朗读给我们听听。
(第一个学生读得不是太流利,于老师都及时地给予了纠正。)
师:你发现她的优点了吗?(对于这突如其来的问话学生没有作出及时的回应。)
师:你们注意没有,她的声音很低,于老师听着感觉她就是金吉娅。不足的是还要读出金吉娅的难过。
(请一生再读)
师:这位同学读得就有一点意思了。“我的钱就”后面什么号?
生:省略号。
师:省略号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
生:断断续续、难过……
师:认真听于老师来读,眼睛看书,耳朵倾听。(于老师逼真地再现了女孩说话时的情景)
师:你听出了什么呢?
生:我听出了于老师非常难过。
生:我感觉小女孩就在我面前,她的声音让我感觉她很难过。
师:金吉娅是个怎样的小女孩?(心肠好、善良、乐于助人等)
师:书上怎么说的?
生:善良、仁爱、体贴、富有同情心。
师:谁能读出小女孩的善良、仁爱、体贴,谁就能挑战成功!先练练。(一女生读得声情并茂,赢得了在场师生的掌声。)
由此可见,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阅读教学要处理好“朗读”与“思考”的关系。浮在文本表面的朗读,没有深层次地挖掘,那是阅读教学的缺失。
二、“言”之有理
在我县推进“全优课堂”模式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少讲或不讲,让学生踊跃发言,追求课堂表面上的活跃生动。因此,语文教学缺少了应该有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
叶圣陶先生曾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是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他主张“精要地讲”。
如何合理地把握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讲”与“不讲”,这是我们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和科学对待的教学问题。“讲”要讲在学生疑惑处,讲在提示课文的主旨上。对于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不提;学生已经知道的或通过读书能理解的不讲。
三、寻根“问”底
“学贵在疑”,学习的初始由疑开始,由疑导思,以疑促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果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只作为一个“听众”,在下面被动地听讲,就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总是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维走;教师把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学生,使学生失去思考问题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将变得狭隘,不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和激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新课程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基本切入点。
在践行“全优课堂”以来,我欣喜地发现我的学生在不断地成长。《望月》一文的一个教学细节给我很大的启发:同学们正在饶有兴致地分角色朗读《望月》一文中舅甥二人背诵的有关月亮的诗句,突然班上一个在课堂上从不爱发言的学生冒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诗句后面的省略号是十二个圆点,而文中其他的省略号是六个点呢?”哦!这个小小的细节还真没在意!多么了不起的发现呀!同学们很快被这个问题吸引了。有的说这样更能说明他俩背的诗句多,有的说这说明写月亮的诗句多如繁星,有的直接大胆地说是印刷错误……一石激起千层浪。更为可贵的是,班上的另一个同学为了证明不是印刷错误,第二天竟捧来了《争论的故事》这篇课文,原因是其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标点符号,她的观点是不会这么巧都印错了吧!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时,一个同学捧着《现代汉语小词典》欢呼道:“找到了!找到了!”原来词典的“附录”部分明确标注了省略号的特殊用法,即“如果是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可以使用十二个小圆点表示”。 就这样,孩子在大胆的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享受着学习给他们带来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满足孩子的这一“需求”。
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在我的鼓励与激发下,孩子们的质疑能力提高了,所提的问题不再“人云亦云”,而是有深度了,有价值了。如对《月光启蒙》这一课的质疑,除了能结合课后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外(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为题?),有了更多自己的思考,如“为什么‘童年的夏夜永远是最美妙的’?”“母亲不识字,为什么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呢?”“课文是写母亲,为什么作者花那么多的笔墨写童歌童谣呢?”……围绕孩子们自己提的问题再进行教学,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
四、同“组”共济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错以为只要小组学生坐在一起,就是合作学习。实际上,这种形式化的活动很难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探究促使学生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我认为,有效的合作学习首先要使学生有充分的准备过程。再次是规范操作,要有明确的任务。最后要组织好全班的交流。
五、“褒奖”有术
随着课改的深入,课堂上对学生的语言评价发生了许多变化,焕发出人文气息。但是,随之也出现了这样一些情况:(1)评价的语言、动作机械单调:“真不错!”之类的评价泛滥于课堂,学生弄不明白到底好在哪儿。(2)轻率下结论。(3)激励手段单一、过频过滥。这些现象都使评价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其负面作用当然不言而喻。
苏霍姆林斯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艺术。”怎样才能提高语言评价的艺术呢?首先,评价语言要发自内心。其次,评价语言要充满激励性。再次,评价语言还可幽默风趣机智。最后,调动体态语言参与评价。恰当灵活地运用课堂评价,相信课堂一定能充满生机。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教师和学生的一段生命历程。同时,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理想课堂就是磁力、张力、活力的和谐,它能用知识激活知识,用生命激扬生命,用心灵激动心灵,用人格激励人格;理想课堂能透过活泼的氛围、活跃的思维和活生生的教学环节,无处不见鲜活的生命在律动,无时不见活灵的智慧在流动。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把学生当成学习的真正主人,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充溢生命的张力,师生都能栖息在理想课堂的百花园里。
【收稿日期】2010年8月28日
【作者简介】汤海英:连云港市灌南县孟兴庄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969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