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动,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赖开荣

  《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其实质就是交往。交往是共存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而互动教学,能让课堂成为充满生命力的“动感地带”。
  
  一、师生互动,创设平等自由的学习环境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心理充分自由、安全的环境中展开自主学习的自由空间,树立“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的思想,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关系与地位,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安全感,乐意参加活动。一方面,可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之中,在课堂教学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积极质疑,使学生充分享受着被人尊重的快乐,从而建立起自信。另一方面,教师也体验到一种心灵的自由和丰富,这样一来师生间人为的界限就消除了,进入一种开放、多元、具有无限包容的奇妙地带。在师生双方积极的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教师发难,以努力形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策动力、引发情感体验的源动力、激起学生自主创新的推动力,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使课堂充满生气。
  
  二、生生互动。让思维在“碰撞”中激发
  
  新课程标准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其基本理念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切磋,这是构建和谐课堂生态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生生互动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他们的交往能力。因此,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做到生生互动,不要忽视学生内在表达的需要,过分地强调学生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怎么样说具体、说得生动等,而是组织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小组之间互说互议互辩,让学生在问、说、议、评、辩中互动交流,各自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在生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关心那些内向型的学生,激发他们的自信心,激励他们参与,让每个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达到功倍事半的作用。例如:教学《难忘的一课》,我让学生自主地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大意,接着,让学生找朋友合作读,并且注意提取重要的语文信息,说说读懂了什么。在交流之后,我并不就此了结,而是引导学生第二次合作探究。我说:“同学们在阅读中肯定有困难,自己的困难可能不是别人的困难,别人的困难可能是你的困难,带着你的困难去寻求帮助。如果你们彼此都有困难,等会儿我们一起解决。”最后,学生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我并不仅仅让学生展示结果,而是引导学生说出困难是怎么解决的。在交流涉及到课文的重点、难点时,适时地引导学生深入领悟。在这里,以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合作交流、沟通、补充、影响,实现了对学习内容的深层次探究,扩大、充实了探究学习的内容,将学习的信息大容量、高频率地在课内互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
  
  三、课内外互动,拓展语文学习的“新时空”
  
  书本知识是教学的载体,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课外知识是对书本知识的补充与延伸。“互动式教学”力求构建一个多维主体的综合性教学结构。它不仅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主体的互动,还包括构建教师、学生与教材、媒体、生活等涉及主客体关系的诸多要素的互动。首先,在课程体系上,“互动式教学”提倡“把生活引进教材”,要求师生不要把教科书看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可以根据教科书的知识点,自主地挖掘相关的课外资源,上至天文地理,下至科普常识,乃至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均可以有机地整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与发展,自编成“活页教材”,作为拓宽学生学习信息资源的一种重要渠道。如在教《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之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地球的知识,内容不限,可以是介绍地球大小的,可以是介绍地球上生态环境的,可以是介绍地球资源的,也可以是有关移居别的星球的科学研究资料等,只要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的,只要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搜集来的资料,我都予以肯定。当然,我还教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可以到图书馆里找有关介绍地球的书籍,可以通过电脑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可以询问别人以得到信息……学生查找信息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091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