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深度挖掘彰显新闻的潜在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仇松强

  有了深度新闻才精彩。当前,有些记者采访是看到什么拍什么.后期编辑是拿到什么编什么。最后自然是编了什么播什么。在整个采编播的过程中观察肤浅,立意单调,主题微弱,缺乏思考、分析、挖掘。这就造成两个后果:一是新闻越写越短,简单的几个W一交代就巳无字可写,无话可说。二是新闻报道雷同,结构层次千篇一律。笔者以为,深度挖掘,彰显新闻的潜在价值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查新闻事件要深刻。分析新闻事实要深入
  
  也许有人会说,看到什么写什么,看到什么报什么.这是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如果看到的写了,看不到的也写了,道听途说,甚至是凭空想象地去写,那就会导致新闻不真实。
  其实不然。我们所说的新闻要有深度,不是降低新闻的真实性,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挖出新闻事件背后真正的新闻。把新闻最真实最有价值的一面展现给广大电视观众。
  新闻事实是客观的。但对新闻事实的认识却大相径庭。不同文化、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生活经历的人有很多种不同的看法。但其中只有一种认识是最深刻、最本质、最接近事实真相的。作为一名有素养的记者、负责任的新闻媒体,针对某一新闻事实。应当深入采访.多方求证,透过表面现象,抓住事物本质.为受众提供发人深省的独家视角。对同一新闻事件的处理,可以看出不同媒体的报道水平。
  比如说,有记者发现现在街头的邮政报刊亭、图书经营店、租书店等与图书行业有关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于是,这位记者就采访了一篇新闻,他首先跑了几家报刊亭一比较。发现以前一天的营业额是500元.现在只有100元;以前租书店每天租金1元钱能租出去60多本,现在租金每天只有5毛钱却只租出去8本。然后.记者又到街上随便走访了几个市民。市民说太忙了,又要工作,又要照顾小孩,没有时间看书。于是,这位记者就得出结论:现在很多人为生存所逼.工作繁忙,一心只想赚钱,越来越不喜欢看书了。能静下心来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了。
  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当然我们不能说这个记者采访的就是假新闻.记者所调查的看书少的原因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要说这位记者采访的新闻是不深入的。没有调查到市民买书少的真正原因。没有挖掘出这条新闻真正的潜在价值,是没有深度的一般新闻。
  书卖得少了并不意味着读书少了.因为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纸质图书了。时下。几乎每家报刊杂志社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读者打开电脑、手机就可以任意浏览报纸和杂志.而且有海量的精彩图片和生动的立体视频。知识爆炸的年代.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几何级数增加.只是形式更加多样化,电子化。人们几乎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任何他们想要读到的东西。
  更具竞争力的是价格,每年只要交几百元就可以全天24小时任意看.而一本杂志少则几元,多则几十元,纸质图书的价格贵得让读者难以承受。所以大部分人自然而然地喜欢并接受电子阅读的方式了。
  如果我们这样经过深入细致的详实全面的调查后再去报道,相信新闻写出来会更有说服力,更能彰显这条新闻的价值,更能受到读者的认可。
  所以,在采访之前一定要有个详细的预案,对拟采访的选题准备从哪几个方面采访首先做出初步的思考和研究,多设计一些可能遇到的问题.在采访过程中要克服种种困难,不怕麻烦,多问一些采访对象,多角度、多侧面了解情况。新闻要想有深度.必须在采访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二、主题立意要独特鲜明。选好报道角度
  新闻写得好不好。有没有深度.与记者在写稿时的思维方式即所选的报道角度有很大的关系。有时候,非常好的题材因为报道角度没有选好.往往会大材小用,将一篇有重大价值的新闻扼杀了:而一些看似小事,没有多大新闻价值的题材.只要我们动脑筋多思考,找到最佳的报道角度,同样可以写出一篇非常耐看、有深远意义、价值重大的好新闻。
  一次.我和我的同事到一乡镇采访,有群众反映镇政府三年前花了180多万建了影剧院和文化站,但是现在影剧院和文化站都被镇里卖给一位姓戴的老板开饭店和KTV了。我的这位同事后来采访报道了.他从人民群众需要文化活动场所,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非常关心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人手.批评用电影院开饭店是不应该的,群众不仅要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更要充实。但是,这条新闻很平,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饭店和KTV还照样开,镇里官员进进出出,群众意见很大。
  后来,台里让我去重新调查此事。我在采访过程中听到了全镇妇孺皆知的蹊跷事.当时镇里花了180多万所建的影剧院和文化站卖给戴老板只有2毛钱。于是,我决定把这个报道的主题和立意放在这个“卖”字上。原来.戴老板一家在该镇开饭店多年,镇里的干部吃不惯政府食堂.经常到戴老板的饭店里改善伙食。几年下来竟吃掉了180多万。戴老板说我是小本生意,镇里再不给钱我就要破产了.整天追着镇长要钱。镇长被追得没有办法。又付不起现金,只好将影剧院和文化站的大楼卖给戴老板扩大经营范围。除去几年来的吃喝欠款,戴老板只花了二毛钱就买下了全部房产。以“买卖关系”为突破口我写了一篇调查性报道《价值180万的文化楼怎么只卖了0.2元?》。反映干部吃喝风的文章很多.但这条新闻通过强烈的对比形成反差.对干部吃喝风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干部为了自己的物质享受,竟然置群众的精神食粮、文化需求于不顾.一张大嘴吃掉了群众的精神家园。从这个角度来写这篇新闻,其中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当然报道的影响力也大大超过前者。
  
  三、结合电视的特点。在剪辑技巧、编辑手法和后期制作上下功夫
  
  2010年6月6日.我所在的栏目组接到群众投诉电话:一座镇中心的中学校长将空余的教室租给附近的农民办养猪场。部门领导当即安排记者和摄像前往拍摄采访。事实上,这起事件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在全国都普遍存在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失衡。
  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得不均匀,城里学校软硬件设施好,老师水平高.于是.有条件的家庭想尽办法送子女到县城读书.租房子,安排专人照顾,只有那些没有钱的学生还留在乡镇学校读书。这样就造成了农村学校生源的萎缩.原先的许多教室自然就空下来了。
  由于城乡教育的失衡。导致农村的教师与城里的教师工资待遇形成巨大差别,许多有能力、有关系的老师想方设法到城里去了,没有关系到城里的老师心情又比较失落.工作积极性不高.甚至还有的教师眼看没有出路放弃教师岗位.造成农村教师严重短缺.这样又加大了在职教师的工作量。
  学校想改善教学设施.增加教师的工资待遇,上面的投入又很有限,没有办法,只好将空教室租给别人养猪。为学校增加一点收入。记者调查发现,有的学校还在教室周围的空地和操场上种植稻麦和蔬菜.把收入用来增加教师的工资。
  我以学校养猪为新闻由头.重点围绕养猪背后所暴露的城乡教育失衡造成学生和教师向城区流动的问题进行报道。在采访和后期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虚拟演播室的作用.记者在学校的猪场和操场上的菜地里分别出了两次画面.请校长介绍生源锐减后学校教育资源、教育设施闲置带来的后果.让观众身临其境,体验农村学校的生存之难。在剪辑手法上把单调的采访讲述进行融合,让学生、老师和学生家长展开生动的对话.请求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变城乡教育失衡差距越来越大的现状。主持人还在演播室与省教育厅的专家以及该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和学校所在地的镇长进行了电话连线.请他们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缩小城乡教育差别出谋划策。后期制作时巧用字幕、柱状图、扇形图等,把形成城乡教育差距的几个指标和衡量标准用数据进行对比,简洁生动,一目了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剪辑技巧和编辑手法的巧妙运用以及后期制作包装功能的充分发挥.使得这条新闻如虎添翼.新闻价值释放得淋漓尽致。报道不但引起了广大老百姓的共鸣,而且引起了市委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专门成立调查组展开调研.着手解决当前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剪辑、编辑以及后期制作技术上的革命.各类演播室功能的完善.为提高电视节目的品位立下了汗马功劳。如虚拟演播室可以使节目在制作、包装和播出形式上产生质的飞跃。大大提高节目的播放功能和收视效果。而且通过后期编辑技巧,可以让那些不在同一时间和空间里的人物直接对话。
  电视采访、制作、播出设备的更新,科学技术的提高又对采访的节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记者编辑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记者找到好的选题,强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节目质量的思想理念.善于运用先进的编辑制作设备.并有不断创新虚心学习的意识,才能把个人内在的潜能发挥出来,使节目的外观、品质和品位达到最佳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251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