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钰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制度,能很好的适应新形势下我国教育体制的发展,促进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因此,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在全国的实施有助于我国本科教育改革,有效弥补现行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弊端。我们应加强本科生导师制的宣传力度,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导师的遴选和管理等。
  【关键词】高校 本科生 导师制
  
  新形势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大众化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应运而生,通过国内部分高校对它的尝试,已经实现了本科教育模式一定程度的突破,取得了一些成果,有效的对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给予了补充,更好的提升了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在本科教育阶段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总体来说这个制度还处于一个探索期,难于取得令人普遍满意的效果。因此,更深入的研究本科生导师制就显的尤为迫切和重要,它能够更好的完善我国的本科教育体制,保证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健康顺利发展。
  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以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高校在对本科生实行班级制和年级辅导员制的同时,选聘一些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导师,不仅要负责学生的学习,而且要在思想,生活,心理等方面给予学生个别指导的教育制度。①它能更好的贯彻全面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的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因材施教,促进本科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彰显出高等教育的品质与价值。
  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几年来在我国部分高校的本科教育中进行的尝试,是一种新生事物,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各高校的实施类型,阶段和效果也多不一致,如从导师的指导内容上划分,现在各高校实行的类型主要有:生活导师制,实习导师制,素质导师制,学习导师制,科研导师制等,②并且随着试探的不断深入,他们各自的效果也正在不断的显现,本科生的培养质量也有所提高,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本科生导师制中师生比过高,师资缺乏;本科生导师制制度定位模糊,导师工作内容不清晰;运作管理机制缺失;学生对导师制认识不足。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制度,能很好的适应新形势下我国教育体制的发展,促进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因此,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在全国的实施是十分必要的。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适应我国本科教育改革的需要。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新的学生教育管理方式,能够更好的推动我国教育从单纯的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向转变,能够更好的从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给学生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更好的贯彻和落实学分制的需要。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对本科生采用了学分制的培养方式,它允许学生在学习进度,学习内容上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由性,能使学生更好的根据自身实际,自身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培养自己的能力。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选课时不顾及自身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一味的根据自己爱好选课,不考虑课程选择对自身能力发展的实际需要等情况,避难择易,选择一些容易取得学分的课程,从而很难真正意义上提升自身的能力。此时为学生配备导师,能够根据学生兴趣以及专业的要求,为学生制定相应的选课方案,保证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实用性,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能力。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有效弥补现行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弊端的需要。现行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中,辅导员主要来负责学生工作,但一般一个年级中只有一个辅导员,而学生数量众多,辅导员很难对每个学生有很深刻的认识,甚至在学生毕业时连学生姓名都不知道,更别说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和教育。而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一缺陷,导师所带学生数量不多,可以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学生自我处理身边琐事,加强自我管理能力,更好的实现自身发展。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更好的实现我国素质教育目标的需要。本科生导师制中,导师不仅负责学生的学习,还要负责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心理等方面,能够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教育指导,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更好的实现我国素质教育目标。
  由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可知,在新形势下,本科生导师制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对我国高校本科生培养质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2、有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教育,挖掘学生潜能,提升学生素质。3、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和科研能力。4、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5、有利于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结合。
  对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建议
  加强本科生导师制的宣传力度。目前尽管部分高校已经试行了本科生导师制,但是试行范围小,影响力不足,并没有引起导师和学生的重视,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一方面忙于上课,做作业,很少去导师的实验室从事一些研究工作,同时,他们从内心里并不看重本科生导师制,认为它只是一种形式,无法和班建制等相提并论,有问题也很少主动去找导师寻求指导和帮助。从导师方面来说,导师业务繁忙,对科研和教学工作又极为重视,而对自身角色并不看重,很少跟学生进行交流,以致在真正实施的时候,这项制度名存实亡,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导师的遴选和管理。在本科生导师制中对导师的选择极其重要,因为它不但要求导师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同时更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责任感。导师不但要在学习上给学生充分的指导,同时也要关心学生身心健康,日常生活,了解学生发展状况。因此,在导师的遴选和管理上一定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规章制度,它是能保证本科生导师制顺利有效开展的前提。
  根据高校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本科生导师制模式。中国目前的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模式有多种,并非哪一种模式一定是最佳的,而是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采用,如全员导师制,他能够保证每名学生都有导师的指导和帮助,可以大面积的培养人才,但导师所辅导的学生很多,难以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不利于精英人才的大面积出现。而优秀学生导师制,是专门为优秀学生配备的导师,导师具有丰富的学术造诣和较高的思想素质,能够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给予培养,利于精英人才的出现,但是他忽略了其他学生的需求,容易造成学生能力的两极分化。科研导师制中导师主要负责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思想政治导师制中,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工作,但他们都各有利弊,因此如何有效的运用本科生导师制,选择恰当的导师制模式就显得尤其重要,学校要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需要,采用恰当的导师制运行模式,来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
  保证导师数量资源。本科生导师制运行过程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导师资源十分紧缺,所以高校要通过各种有效渠道来保证导师资源的供给,除了靠学校固有的导师师资力量外,还可以提拔一些年轻有精力的老师来担任学生导师,同时也可以在一些优秀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中抽选一些学生来担任本科生的导师,他们年龄相近,能更好的融入学生中,给他们以指导和帮助。另外,还可以聘用那些已经退休的老师、教授等来担任本科生导师,他们经验丰富,专业知识牢固,又没有教学和科研任务,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来对本科生给予辅导和帮助。只有保证了导师的数量,才能有效的为学生配备相应的导师,给学生帮助和指导。③
  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上采用“双向选择”。不仅导师选学生,同时学生可以选导师,而且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学生可以申请调换导师,这样才能给导师一定的压力,使那些不负责或没有能力的导师被学生淘汰,以此来更好的督促激励导师积极的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从而真正有效的落实这项制度。
  明确制度定位,细化导师工作内容和方式。制度上分类明确,导师的任务,目标是什么,如何培养,采用什么方式培养,都要具体化,不能模糊定位,责任不清,导致导师、班主任、辅导员没有相应的工作内容和方式划分,使导师无所适从。
  建立系统全面的本科生导师制监督,激励和评价体制。通过建立督导组等形式,定期的对导师工作情况进行监督了解,重点考核导师的工作态度、履职情况、指导方法、工作效果等情况,同时也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将导师工作的考评情况与教师的报酬、职称评聘及职务晋升结合起来,激励导师工作的积极性。最后,本科生导师制评价机制的建立应该做到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可采用导师自我评估、本科生测评、导师组评议、所在学院考评等方法,客观评价,综合评价,以评促建,评建结合,促进本科生导师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注释
  ①刘安吾:“本科生导师制与研究生导师制的比较研究”,《湘南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②兰英,周克勇:“本科生导师制探究”,《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7期。
  ③杨晓玲:“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与思考”,《高教论坛》,2010年第9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12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