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分制述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范丽萍
【摘要】目前医学院校在实行学分制过程中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学分制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的作用毋庸质疑,但并不是教学管理制度的唯一选择。医学院校应尊重医学教育规律,理性地选择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而不应盲目跟风地选择学分制,以确保教育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医学院校 医学教育 学分制
随着上世纪80年代初学分制在我国高校的兴起,医学院校也试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这为积极探索医学院校正确实施学分制的有效途径,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带有共性的问题。由此引发我们对医学院校实行学分制的重新审视以及医学院校应该选择何种教学管理制度的思考。
目前我国医科院校实行学分制存在的问题
学分制核心特征与医学课程体系的矛盾问题。学分制的核心特征是选课制。德国费希特认为学校有“教的自由”和“学的自由”。“学的自由”是指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拥有探讨、怀疑、不赞同和向权威提出批评的自由,有选择教师和决定学习什么的权利,还包括“选择学什么(选修课程)的自由,决定什么时间学和怎样学的自由,以及形成自己思想的自由”①。学习自由成为学分制的核心理念,也是它与学年制最根本的区别。实行选课制,必须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要求课程设置量大、门类交叉、时间灵活等,才能充分满足学生选课的需要。而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兼有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双重属性,医学教育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内容多,必修课在课程中的比例较文理工科要大,且计划性强,学生是不能自由选课的。由于多年计划经济的影响,医学课程体系模式单一的情况普遍存在。同时,医学教育有严密和稳定的教学体系,课程间有先行后续的关系,不可能随意变更;医学课程总量大、总学时数多、学制长,本科学制大多为五年或六年。因此,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中课程体系设置与学分制内在要求仍然存在难于协调的矛盾,多数院校只是采取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方式来增加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远没有达到学分制要求的“学的自由”目的,因此,学分制的核心特征选课制没有真正实施。
学分制实施条件的高要求与医学教育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问题。实行学分制的直接目的是促进学生在人性或理性方面的自由发展,培养完美、自由发展的个人②。学分制通过具体的选课制、主辅修制、弹性学制、导师制等制度的实施来实现目的,它的实施需要较高的条件。一方面,选课制、主辅修制等要求开出的课程多,且更新率快,如美国加州大学课程总数达到10000门之多。美国课程研究专家曾经对100多所四年制大学和学院课程作统计,发现这些学校平均每年要淘汰5%的课程,增加9%的新课程,伴随课程的增加和更新,配套资源也不断增加。而实行导师制,如果“按照每一位导师指导学生4~8人,一所万人学生规模的高校,需要的导师数量为1250~2500人”;实行弹性学制,如果学生推迟毕业,需要增加更多的校舍、教室和实验室等才能容纳,据统计,“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室需求量是学年制的1.6倍”。另一方面,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看,由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短缺情况仍较普遍。而随着扩招,医学院校在校生规模逐渐增大,使原本紧张的教育教学资源更加匮乏。这一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严重地影响到学分制在高校的实施。
目前学分制下学籍管理出现的问题。传统学籍制度是指在学年制基础上建立的,运作过程简单而有规律的固定学籍管理模式。部分医学院校实行学分制后,对传统的学籍制度进行改革,主要有:课程成绩由百分制改为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平均学分积点反映学生的学习质量;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提前或延后毕业;允许学生有条件的转专业;允许重修不及格课程等。由于医学院校没有真正实施选课制,其根本制度仍是以学年制为基础的。因此,学籍管理的改革没有触及学分制核心。如允许学生提前毕业,由于医学课程计划性强,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学生提前毕业基本上不可能,国内也尚未发现有这方面的报道;而允许学生延后毕业,在学年制制度中同样可以实施。再如,允许学生转专业问题,在独立设置的医科院校,学校从教学资源配置以及学校长远发展规划等因素考虑,对医学中“热门”和“冷门”专业的人数,在招生时已做好计划,学生入校后不能随意转专业。因此,没有真正体现学分制下允许学生自由选择专业的价值取向。医学院校实行重修制,也因为学生几乎没有空余的时间进行重修而使重修制流于形式,重修变成了变相的补考,这样实际上违背了它的原意。事实上,在医学院校实施学分制,因管理理念、社会外部条件和学校内部条件的不成熟,使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处于两难境地,处理不当反而会对学校教学秩序产生不利影响。
医学院校应理性地选择教学管理制度
正确认识不同教学管理制度是理性选择制度的前提。学年制、学分制两种教学管理制度体现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具有不同的优势,两者实施制度亦需要不同条件。因此,充分认识不同教学管理制度,是理性选择教学管理制度的前提。
学分制是建立在以学习自由为基础上的一种教育制度,其“选择性、灵活性、个性化、指导性、竞争性、开放性”在人才培养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实施学分制要求的条件比较高,前面已有论述。学年制是建立在以计划性学习为基础上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现以社会和国家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目标上的共性和整齐划一”。其主要特征是计划性、稳定性、划一性。满足学年制实施的基本条件主要是:有科学稳定的专业计划;能满足有规律教学的师资、场所、设备等;有固定班级管理,固定的学制等。学年制模式仍然是我国高校的基本教学模式。现在很多所谓学年学分制、不完全学分制、有条件的学分制等,其实质仍是学年制。
回归医学教育特点,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管理制度。医学教育专业化程度高、实践性强、培养周期长的特点,明显区别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我国医学院校目前实施学分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值得我们反思。
首先,学分制不应成为目前我国医科院校首选的教学管理制度。我国医学教育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尽管随着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有所变化和调整,但其主要内容和方式没有改变。医学生对与专业相关的课程,都是必须掌握的和必修的。而且,作为几乎没有经验的学生个体,对专业、课程的理解没有达到精专的程度,任其自由选课势必容易造成学生医学专业知识残缺和不系统,这违背了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目标。因此,在医学院校实行自由选课是不现实的。而对于实施学分制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条件,我国医学院校在短期内也难以达到。
其次,学年制在我国医学教育中仍具有很大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医科院校大多实行学年制。学校内部一系列管理制度、管理机构、教学运行体系等,基本上是适应学年制而建立的。在学年制的框架内,制度执行成本与人才培养成本是比较低的,它适应了我国高校目前办学规模大、教学资源不足的状况。尽管不少学者对学年制教学制度的评价褒贬不一,但这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探讨和分析。目前我国仍没有关于学年制、学分制实施后人才培养质量的比较研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都实行学年制,多年来一直是美国的名牌大学;哈佛大学的学分制三兴三废,其教育质量、学术声誉并未因此而下降③。这都说明了学年制仍有很大的优势。
第三,现实条件下,学年学分制应成为医学教育的最佳选择。原山西师范大学校长侯晋川指出,应当实行以学年制为基本框架的,含学分制成分的教学管理体制……它应能较好适应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其他方面的改革还不完全配套,高等教育还主要受计划支配这样一种大系统环境,又能较好地吸取和创造性地发挥学分制具有弹性和柔性的优点,克服学年制的刻板、僵化的弊病,能够适时地、灵活地就市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做出反应和实行自我调节④。学年学分制是对学年制的改良,它既适应医学教育教学计划性强的特点,也可以用学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校内各项管理制度变化不大的状况下,实行学年学分制,更具有可操作性,优势更明显。
结 语
学分制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的作用毋庸质疑,但忽视国情校情实际,一窝蜂地选择学分制是不可取的,学分制并不是教学管理制度的唯一选择。我国医学院校采取哪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应由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目标等实际情况进行理性选择。历来没有固守不变的制度模式,各校应淡化不同管理制度的界限,取长补短,有机结合,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合高校自身实际的教学管理制度,使高校办出质量、办出特色。(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本文系广西教育“十一五”规划课题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2005B044)
注释
①王恩华:“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变迁的制度分析”,《江苏高教》,2003年第5期,第46~49页。
②刘伟:“从教育价值观角度探讨学分制与学年制的发展”,《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138~140页。
③袁祖望:“实行学分制的辩证思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第62~64页。
④韩磊磊:“中国高校学分制30年”,《高教探索》,2008年第4期,第62~67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22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