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俊玲 张素苹
【摘要】随着我国进入老龄社会,家庭代际关系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青年一代承担赡养的义务正逐渐弱化,老年人对子女的支持日益增多,出现了“啃老”等不平衡的代际交换。正确处理代际间的关系,对协调两代人的心理,形成融洽的家庭生活气氛十分重要。
【关键词】城镇老年人 家庭代际关系 特点
中国从1999年以来就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老年问题既是老年学和社会学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值得全社会关注的社会问题。其中老年人家庭中的代际关系问题是老年学领域中的重大问题,是研究老年问题的重要视角,同时也是一个多学科关注的研究领域。
家庭代际关系的主要含义
代际关系是家庭中最基本的关系。代际关系,顾名思义就是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广义的代际关系是指中年以后的一代与青少年一代的关系,它主要是指社会生活中已成年的人们与青少年一代在思想观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由于社会变迁而产生的承传与差异。狭义的代际关系则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即亲子关系。前者则是从整个社会角度而言的,后者实际上是一种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在这里,我们所要探讨的代际关系是一个狭义代际关系,讨论的对象是城市中老年人与其子女和孙子女之间的关系。
城镇家庭成员与老年人的关系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我国的家庭代际关系发生了诸多变化,表现出一些新特点,如家庭小型化、核心化以及代际关系简化等。为全面了解城镇家庭成员与老年人的关系,我们分别对生活在城镇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作为家庭核心成员的中年人以及20岁以下的未婚青少年进行了问卷调查及座谈。向老年人发放问卷365份,收回了340份。向家庭核心成员(中年人)发放问卷466份,收回了440份。向青少年发放了245份问卷,收回了210份。对每个层次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梳理与分析,发现了城镇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关系的现状。
居住模式:“分”与“合”平分秋色。老年人与家庭成员合吃合住的占被调查者的50%左右。在对老年人的调查中,60~69岁的老年人,与子女住在一起的占53.85%;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与子女住在一起的占50%;27.27%的家庭核心成员表示不愿意和老人住在一起,13.64%非常愿意,13.64%非常愿意,22.73%表示无所谓。
60~69岁的老年人非常愿意与子女住在一起的占34.62%,表示无所谓的占46.15%,表示比较不愿意的占19.23%。在对“您愿意和子女合住一套房的原因”(可以选多项)的回答时,34.61%的人选择了“生活上可以相互照顾”;30.77%的人选择了“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23.08%的人选择了“经济上可以节省开支”,34.62%选择了“可以有更多的乐趣”;23.08%选择了“其他”。
37.5%的70岁以上的老年人表示非常愿意和子女住在一起,12.5%表示非常不愿意,12.5%表示不愿意,25%表示无所谓。在回答“您愿意和子女合住一套房的原因”(可以选多项)时,62.5%的人选择了“生活上可以相互照顾”;25%的人选择了“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等。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每个年龄段的家庭成员中,愿意彼此住在一起的所占比例较高。
生活条件:父比子好。一些老年人与子女相比,生活条件好一些,甚至好很多。主要原因是老人有退休金,经济上的独立使得他们对子女的依赖程度降低。而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的激烈竞争使得当代老年人的子女没有太多的时间给老人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在对分开住的老年人群体的调查中,7.69%的60~69岁的老年人认为生活条件与子女生活条件相比差一些,认为差很多的占7.69%,认为差不多的占38.46%,认为好一些的占19.23%,认为好很多的占23.08%。70岁以上的老年人25%认为生活条件与子女生活条件相比差很多,认为差不多的50%,认为好一些的占12.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老年人比子女生活条件要好一些。
代际相处:相处愉快,矛盾不多。多数家庭的家庭成员能与老年人和平相处、相互关心,但也有矛盾。在对老年人群体的调查中,60~69岁的老年人有73.77%的认为自己能与其他家庭成员“相处愉快,互相关心”,认为与其他家庭成员“矛盾较多,经常争吵”的占10.34%。70岁以上的老年人65%认为自己能与其他家庭成员“相处愉快,互相关心”,认为与其他家庭成员“矛盾较多,经常争吵”的占15%。
代际联系:正常且没偏差。老年人与家庭成员分开居住的,家庭其他核心成员能经常看望老人吗?通过设置 “如果您与老人分开住,您多长时间去看望老人一次”的问题,调查发现“几乎每天都去”看望老人占25%,每周看望2~3次的占25%,一周看望一次的占31.82%,半月看望一次的占9.09%,一个月看望一次的占9.09%。随着经济的发展,子代对父代的精神慰藉重于经济供养,代际间的精神交换虽然无法用货币量化,但是这种精神维系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增强整个社会的向心力。
老年人关注点的变化。第一,关注点转向代际关系中的隔代关系。因为子女工作繁忙,身体较健康的老年人就承担起了照顾孙子女的责任,“隔代亲”的现象在城市家庭中比较的普遍。第二,关注点转向家庭以外的各种关系。老年人开始“重塑自我”,例如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及文化娱乐活动等。
城镇家庭中代际关系的特点分析
家庭结构稳定是家庭职能正常发挥的基础。家庭中人与人之间,代际之间关系较为密切,有利于家庭结构的稳定和家庭职能的发挥。家庭仍然是我国社会的细胞,家庭职能的正常发挥关系到社会肌体是否康健。在我国,家庭仍在不同程度上担负着物质生产、繁衍后代、生活消费、教育、娱乐、感情交往等多种职能,有些职能虽然已被社会代替了一部分,但不能完全代替。如子女教育,虽然社会要有组织地进行,但家庭终究是人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仍然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实际上我国大多数家庭的父母都能对子女进行思想品德、社会规范、家务劳动、文化知识、生活常识等方面进行教育,对子女的健康成长起到十分重要作用,这和我国家庭中代际关系密切、家庭结构稳定是密切相关的。
不平衡的代际交换――“相互依赖”与“啃老”。随着科技的进步,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一些年轻人找不到工作或觉得工作不称心而不愿工作,由于没有经济来源,以至于在经济上完全依赖父母,这类人被称为“啃老族”。“啃老”现象是畸形的,不利于两代人的身心发展,更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对子孙辈资助的形式与内容越来越丰富。过去,我国老年人对儿孙辈的帮助主要以劳务或劳务创造的实物形式呈现,如老年人利用自己有较多空余时间的优势,帮助儿女照顾未成年的孩子,利用自己技能为儿孙辈缝衣做鞋料理家务。随着出生率下降,老人对儿孙的资助越来越丰富,一是劳务资助,老年人帮助子女照顾孙辈的劳务资助在继续,这种负担的压力有增无减;二是实物资助,购买流行的衣物、玩具、甚至高档家用电器等实物的资助则变得越来越流行;三是货币形式的资助,城市有退休收入的老人通常会定期或不定期给已成家的儿女提供货币资助。
青年一代承担赡养的义务正逐渐弱化。随着世界老龄化倾向的出现,老年人的“赡养”问题使一些国家政府绞尽脑汁。在我国情况恰恰相反,家庭中代际之间关系素来较为密切,尊重和“赡养”老人不仅为法律所保证,而且为社会舆论所赞扬。尽管在少数家庭中还存在不“赡养”和虐待长辈的事情,但大多数家庭的子女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扶助和“赡养”长辈,从而大大减轻了社会负担。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尽管我们的社会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社会为老人的退养提供越来越多的福利和保证,但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政府还不能统一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大部分老人赡养的问题还要由家庭承担。因此,我国家庭中代际之间的“赡养”关系,有利于解决社会中的老年人问题,促进社会的安定和团结。但是,目前青年一代承担赡养的义务正逐渐弱化。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传统的大家庭解体,家庭结构趋向核心化,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传统的家庭赡养功能逐步弱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市场配置劳动力的结果,越来越多的劳动年龄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从贫困地区迁移到富裕地区,老年空巢家庭增多。此外,由于子女、孙子女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身经济、精神压力增大,加上老龄化日趋严重,家庭中出现几代人同老的状况,使后代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担负照顾老人的重任。
亲子传承的新特征――文化反哺。由于急速的文化变迁,年长一代在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要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技术的吸收,这一现象称为“文化反哺”。在传统社会,文化传承的方向,是由上一代向下一代传承。在家庭中,父辈总是教化者,而子辈总是被教化者。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文化传承的范式在亲子之间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子辈不再单纯是被父辈教化的对象,在思想、观念、技术等领域,他们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父辈。现在的年轻人,能够通过很多途径接受大量的并非来自父辈的新知识、新观念。他们知识面广、观念新、能快速掌握新的技术,所以,父辈向子辈进行文化技术吸收就是成为必然。
总之,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代际间的关系,对协调两代人的心理,促进两代人乃至第三代人的感情融洽,形成家庭和睦、融洽的生活气氛十分重要。(作者分别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唐山广播电视大学组织人事处处长;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家庭代际关系现状调查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B09BSH0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24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