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全民健身活动现状调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万忠玉

  【摘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农村体育发展滞后,农民的自我健身意识相对淡薄,体育锻炼场所和健身设施不完善。鉴于这种情况,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扩大宣传、普及的范围,加强组织管理的力度,营造良好的健身社会氛围,从而提高农民健康意识,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在农村地区广泛、持续地开展。
  【关键词】农村 体育 全民健身 现状 发展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对于广大农村人口来说,农村体育的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也关系到劳动力资源的质量问题。自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之后,国务院将每年的8月8日定为“全民健身日”,从2009年开始正式实行。2008年8月30日,国务院第77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全民健身条例》,本条例从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但由于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经济发展较为滞后,这使得农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受到了诸如经费、场地、健身设施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通过对我国农村健身活动现状的全面调查,本文对影响农村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进而发现当前我国农村的全民健身活动还处于起步阶段,健身项目单一,农民健身意识淡薄。最后,笔者结合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笔者随机抽取部分农村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800份,收回有效问卷1743份,有效率为96.8%。
  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一)文献法,根据研究需要,查阅和检索了有关农村全民健身的文献资料,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二)问卷调查法,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情况,针对部分问题编写了开放式问卷《我国农村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现状的问卷调查》;(三)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四)逻辑分析法,对统计结果进行归纳、分析,结合相关的理论加以阐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调查结果与分析
  农民对全民健身的认识程度。根据调查,大多数村民认为体育锻炼就是一种体力的训练,而他们平时的劳动就算是体育锻炼了,如果再花钱去参加体育活动,农民就会认为是不划算的浪费。在他们看来,参加体育活动就是浪费时间,而体育消费更是一种奢侈的行为,由此可见,农民的思想观念还比较传统,还未认识到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可以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
  农民缺乏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民的体育意识不成熟,对体育锻炼的目的、作用、意义认识不清楚;二是“劳动即锻炼”的传统观念仍制约着农村体育的发展;三是农村体育活动的氛围不强,人们对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不是很理解,甚至觉得滑稽可笑。这些调查结果揭示出,当前农民的自我健身意识相当薄弱,若要使全民健身活动在中国农村得到广泛开展,就必须首先解决这一关键性的问题。
  农民参加健身锻炼的基本情况。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除生产劳动、饮食、睡眠、做家务等之外,大部分农民在闲暇之时都会选择打麻将、喝茶闲聊或看电视,很少有人对体育锻炼感兴趣。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农活繁重,农民无精力和时间参与体育活动。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农村种、养殖业发展迅速,这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劳作任务,使得农民在闲暇时间没有精力或者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二是出于安全问题的担忧,大部分的村委会都不愿意在健身场地或者健身器材上投资,害怕造成安全事故由自己承担。在农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养成习惯并持之以恒的农民极少,多数人都没有锻炼的习惯。目前,较为普及的农村体育项目多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如散步、棋牌类、台球、游泳、健身秧歌等。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乡村经济亦是农民体育发展的基础。农民体育的发展规模、水平和速度,主要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及各种物质条件。体育健身需要经济基础的支撑和物质条件的保证,它是人们生活消费之外的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是人们生活质量变化以及消费结构合理化程度的标志。农民经济收入的多少决定着其健身消费支配能力;而体育健身消费属于较高层次消费,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对健身消费的需求就会增加,因此,经济收入水平与健身消费存在明显的正比关系。农村经济环境对农民健身的制约作用非常明显。再者,工作或者劳动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基础,关系到个人的经济收入,制约着社会个体各个方面的活动。人们活动时间的安排,都是围绕着工作这个“主轴”,其次才会考虑其它活动。目前,大部分农民除了在家种地就是外出打工,他们的经济收入依然不是很高,这就使得农民无法将有限的收入投放在无关紧要的健身消费上来。调查表明:当前农村85%以上的家庭,必要的开支包括日常生活开支、子女学费,赡养老人的费用等,如果再增加额外的其它开支(健身器材或装备)是不太现实的,甚至会使原本就很吃紧的家庭经济状况更加恶化。因此,大部分农民根本就没有能力在健身、锻炼活动上投资。所以说,相对较低的生活水平和不很宽裕的家庭收入都是制约农民开展全面健身活动的关键因素。
  农民参加健身锻炼的主要方式。由于农村体育场地、健身器械的缺乏,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有:散步、游泳、健身秧歌和棋牌类活动,等等,其中最普及的体育活动是散步,原因是散步的运动强度相对较小,且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游泳则是夏季经常进行的体育活动。另一项调查表明,有80%以上的农民认为,农村可供锻炼的场地太少,可供利用的公共体育设施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广大农民健身运动的需求。
  缺乏专业的健身指导员。健身锻炼是一种体育行为,锻炼者需要掌握一定的健身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操作方法。因此,对健身知识缺乏的农民进行科学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结论与建议
  综括全文,笔者认为目前影响农民参与健身、锻炼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农村地区每年组织和开展的体育活动较少,举办体育活动的时间主要安排在重要的节假日(例如端午节的龙舟比赛、春节的舞龙舞狮等),活动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依靠政府拨款。
  第二,分管体育的相关职能部门在农村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宣传工作不够深入,致使广大农民没有认识到健身的重要性,加上农民自我健身意识淡薄,从而影响到全民健身运动在农村难以广泛开展。
  第三,缺乏必要的锻炼场所和基础设施,农民的锻炼方式较为单一且落后。农村中小学校体育基础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不完备。
  第四,目前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农民的家庭收入还不宽裕,再加上农民劳动负担相对较重,致使广大农民没有多余的钱投入到单纯的健身活动中去。
  第五, 广大农民在从事体育健身、锻炼时,缺乏相应的专业指导,对体育锻炼缺乏正确的认识。
  基于上述状况,本文提出几条建议,以供相关部门进行参考。
  第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借助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体育锻炼的益处和相关的知识,有条件的地方可定期举行知识讲座,传授一些简单、方便、经济的锻炼方法,提高农民对健身活动的认识水平,培养参与健身活动的热情,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健身氛围,使广大农民自觉地参与健身运动中来。
  第二,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人的基本物质生活资料无法保证的条件下,就不可能产生更为高级的心理需求。改变我国农村体育的现状,促进农村体育的普及和发展,经济是关键。建议各地方政府在党中央“三农”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广大农民迅速致富。只有当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到一定的水平,“锻炼身体,促进健康”才可能成为他们的心理需求,他们才会真正地投身到体育锻炼中去。
  第三,增加资金投入,为农民体育的开展提供物质保障。场地、设施的缺乏是导致农民较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中央、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拓宽筹资渠道,积极进行社会融资,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增加资金投入,多建设一些简便、实用性强的公共健身场所,同时结合各地的实际条件,添置必要的体育健身器材,逐步改善农村地区健身设施严重缺乏的现状。
  第四,强化基层政府职能,因时、因地制宜,广泛开展体育活动,进一步发展农村体育。由于农村客观上存在场地设施少、体育器材稀缺、没有专业的体育指导人员等实际困难,所以农民的体育锻炼参与性不高,因此基层政府应建立健全农村体育管理机制,加大宣传全民健身的社会经济效应,培训专业的农民体育指导员,各地区可以利用地方独特的文化习惯和民间风俗,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活动,利用节假日(或农闲)定期组织开展一些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具有传统特色的体育活动,从而激发农村广大群众的健身积极性。
  第五,引进和培养专门的体育人才,也可以聘请专业的健身教练,或者引进体育院校的毕业生到农村进行专门的体育健身服务,为广大农民提供健身的信息咨询,以及专业的指导,确保全民健身活动在农村健康、科学、持续的发展。(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体育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24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