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大学生就业指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 晨
【摘要】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人力资源开发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不但具有理论依据,更具有可行的实践基础。高校必须重视创新工作思路,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前提,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从而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 大学生 就业指导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办学层次的提高和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渐严峻。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还比较落后,忽视了对大学生正确就业观的引导及大学生潜能的开发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应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前提,加强就业指导的力度,拓宽就业指导的途径。
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涵
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管理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是指组织提供给人们的一个教育或学习计划来帮助人们提高技能,并改变他们的态度和行为,这个过程使个人和组织都得到提升。它的核心内容包括培训开发、自我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三个部分。
从一般意义上讲,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在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的规范下,为大学生提供教育、培训、信息、咨询等系统的辅导和服务,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的一系列活动。就业指导作为高校工作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关系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其不应该局限于信息发布、就业推荐等方面,而需要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和竞争力,为今后就业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最终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就业指导延伸到人力资源开发的层面,从而保证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本在社会中的作用,发挥其价值。
因此,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就是指学校借助于教育培训、激发鼓励、科学管理、创新方法等手段对大学生的才能、活力、积极性等进行培养开发,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其职业意识和就业竞争力,为将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它具备以下一些特点:一、以人为本。在人力资源开发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强调的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与能力开发是就业指导的出发点和目标点,一切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因此它具有以人为本的特点。二、系统性。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前提的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需要全员参与,同时它也必须融入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实现横向与纵向的系统性的开发与指导。三、发展性。基于人力资源开发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对学生就业潜能与就业水平的开发,是以人力资源开发为目的的,从根本上能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和指导思路
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一、就业指导的经费投入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专业指导人员欠缺,不能为学生提供全面、高质的就业指导。二、就业指导工作部门发挥作用不够。大部分高校在院系层面上的就业指导机构不完善,职能不健全,人员配备也不齐全,导致就业指导不到位。三、就业指导的职能不全。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局限于就业信息发布、档案管理、举办招聘会等,而忽视了对学生正确就业观念的引导,在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也比较缺乏。四、就业指导方式单一,目前就业指导的形式一般以就业指导课为主,辅以专业讲座等,这样的方式比较单一,而且课程内容陈旧,甚至流于形式,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同时也缺乏对学生个体的指导,没有针对性。
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思路。
第一,全员参与,资源互补。高校本身是一个集合多种资源、各种组织团体等要素的综合体,这样就为大学生的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就业指导可以利用各种校内外资源来开展,院系之间、职能部门之间、院系与职能部门之间要在负责学生就业指导的主管部门的统筹下,发挥各自优势,进行资源互补,积极营造全员参与的局面,从而使就业指导产生最大功效。
第二,一个“依托”,一个“转变”。一个“依托”即是依托院系层面建立就业指导机构,发挥院系的就业指导作用,对学生进行更具针对性、更全面地就业指导。一个“转变”即是由主管部门单一管理向整体性就业指导的转变。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这只是主管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无关,导致就业指导比较空乏,流于形式。因此,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就业指导要依靠各级组织(各职能部门和院系)的力量,实现整体性的就业指导,从而保证就业指导的效果。
第三,全程开发,形式多样。现在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更多的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时的学期进行,由于就业压力紧迫,学生的参与性较低,就业指导作用不大。因此,基于人力资源开发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要推行贯穿始终、全程开发的方式,在学习生活的不同阶段,分别开展针对性的指导,以达到就业指导的真正目的――即开发人的才能。同时,这种全程开发的指导方式,在形式上也要多样化,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途径
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必须在“开发为导向、实现学生价值”的基础上,在“全员参与、全程开发”思路的指导下,根据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内容以及就业指导的任务目标,构建三重体系,创新一种模式,做好四个“加强”。
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功能,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三重体系。第一,培训开发体系。人力资源开发强调的是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是一种内涵型的开发。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也应以此为准则,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专业技能、特殊才能的培训与开发。该体系的工作内容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设计一系列有计划的培训、教育、开发活动,以达到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目的。活动必须有针对性,以提高学生某种素质为目的。比如举办“职场礼仪培训会”、“模拟招聘与面试”、“简历设计大赛”等等。二是根据专业特点,在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提供专业知识拓展、专业水平提高的平台,使学生的专业学习得到巩固。同时应该建立更多的实践平台,帮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具备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三是根据学生个人需求,依靠学校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分门别类的培训与教育,包括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说话能力、写作能力等等。同时,我们也应该寻求校外资源,鼓励学生有目标的选择一些校外培训,充实其能力素质。
第二,自我发展体系。大学生开发的关键是在其自身,他们是开发的内在主体。该体系的建立就是帮助大学生积极面对各种挑战,为个体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在发展过程中起到辅助和推动作用,从而保证其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它着力于两方面的服务:一是思想教育方面,其首要任务是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价值观和择业倾向)和就业观(就业态度和职业道德品质),以保证大学生实现合理就业,为社会做出贡献。二是心理辅导方面,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对就业产生了很大的恐慌,导致在平时的学习中压力过大,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也不利于能力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提供心理咨询、心里测试等方面的服务。
第三,职业生涯规划体系。该体系是为了帮助学生真正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了解职业内容,充分评估内外环境,在知己知彼的情形下从容面对竞争,实现就业目标。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进行生涯发展设计。二是开展个人和职业适应性测试,让大学生了解自我的兴趣、气质特征,确定择业的目标范围。
创新模式,全程指导,有针对性的开设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课是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一个有力平台。现在的就业指导课流于形式,内容单一,导致学生怠慢课程。因此,必须创新模式,按照分年级分需求的方式,安排丰富合适的授课内容,可以在一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课程,二年级开设综合素质培养系列课程,三年级开设专项技能培养系列课程,四年级开设就业政策与就业技巧方法系列课程。“全程开发”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以人为本,全员参与,做好四个“加强”。一、加强院系就业指导机构建设。就业指导要发挥院系的作用,各院系要建立相应的部门,配备就业指导教师,并提高其专业水平,发挥广大教师和学生干部的作用,完善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制定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为就业指导工作奠定基础。二、加强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就业信息平台包括虚拟平台(网络、手机)和实际平台(如橱窗)等形式,这不仅能提供快速全面的就业信息,同时可以在政策宣传、就业常识、就业途径等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帮助。三、加强就业实习基地建设。积极探索符合各专业实际的学生就业渠道,架起学生与用单位相互了解的桥梁,同时帮助学生开发自身实践创新能力,为今后走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四、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学校应利用各种资源,全员参与,让企业和学生相互了解,调动双方积极性,同时帮助学生更多的接触企业,为自己就业目标的制定提供现实依据。
综上,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指导有着密切联系。基于人力资源开发观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不但具有理论依据,更具有可行的实践基础,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同时也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当然,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作,也有一定难度,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结合高校实际,科学地运用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必能取得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长足进展。(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25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