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内外兼修化解中小民企融资难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安波

  【摘要】融资困难一直是困扰我国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瓶颈问题。从环境建设视角来看,企业内部环境是融资基础,外部环境是支撑。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关键是改善融资环境,加强自身环境建设,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内外兼修。
  【关键词】民营企业 融资瓶颈 环境分析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2002年在《中国民营企业发展面临五大难题》中曾明确提出,“中国民营企业还面临融资环境不良的挑战,实行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都有一定的难度。”厉以宁也在2005年提出这样的观点,“民企融资难如不解决,将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会使非正常融资得不到遏制,增大金融业风险,社会就业压力也无法缓解,国企改革将大大放缓。”①据此可以认为,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瓶颈分析及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民营企业与中小民营企业的界定
  民营企业,是指个体、私营企业、自然人和私营企业控股或由其运营的各种组织形式的企业。广义的民营企业可理解为各类民营企业的统称;狭义的民营企业是指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一般所说的民营企业指的都是狭义的概念,即非公有制企业。值得强调的是个体经济虽然属于非公有制经济成份,但由于个体户不是企业,因此,本文所说的民营企业就是指私营企业。
  中小民营企业,根据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文件和《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中的论述,对于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含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制企业)、集体企业、非国有法人出资的企业、有自然人出资但不是国家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全部由自然人出资的企业、民间中外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凡是它们所在的行业的从业人员、销售额和资产总额的指标数值达到中型标准或以下的(就业人数在3000人以下、销售额在30000元以下、资产总额在40000元以下的),就是本文所指的中小民营企业。
  中小民营企业外部环境现状分析
  金融环境。第一,现有的金融制度还不完善。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普遍存在着金融压抑现象,最突出的主要是价格和利率扭曲,现存的金融制度不能如实反映资金稀缺程度的问题尤为突出。
  第二,金融机构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与风险。目前,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仍是银行贷款,在资本市场上能够筹集到资金的企业少之又少。融资渠道的单一性,一方面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与挑战。
  第三,受商业银行管理模式所限,企业信贷门槛高。一直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实行的都是高度集中的信贷管理体制,在中小企业密集的市(县)两级行政区域范围内,金融机构往往没有对中小企业的直接贷款权,即使有贷款权,国有商业银行也对贷款范围进行严格限定,原则上是重点支持出口创汇的龙头企业或大的企业集团,或者是那些有大企业集团提供担保的客户,从而将为数众多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排除在信贷门槛之外。
  第四,提供的信贷服务单一。一直以来,大多数金融机构能够提供给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方式主要是抵押担保贷款。其他类型的服务方式,比如信用贷款、银行承兑汇票、票据贴现等较少提供,客观上也造成了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困难。
  第五,地方金融机构受资本规模所限,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地方的中小金融机构或者主观上缺乏支持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意愿,将资金大量上存或购买国债获得利息收入;或者因为自身的实际资本充足率就很低,在给中小民营企业发放贷款时心有余而力不足。
  法律环境。发达国家总结了多年来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实践操作经验,建立了一套比较健全的关于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而我国目前还缺乏一套相应的关于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及保障体系。②直到2002年6月,我国才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允许中小民营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直接融资,从法律层面上为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是在配套体系的建设上,至今还没有设置能够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门金融机构,配套的法律体系建设也有待加强。首先,法律、法规还需进一步健全。当前还没有专门针对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立法,导致中小民营企业在融资问题上缺乏平等的法律地位和权利。其次,法律的执行环境较差。地方政府可能默许或纵容企业逃避银行债务,这使得银行大大削弱了对中小民营企业投放贷款的积极性。
  政府宏观调控。我国为了搞活企业,曾提出这样的要求:商业银行应重点扶持国有企业或大企业集团,首先确保国有企业或大企业集团的信贷,这样的要求客观上加剧了金融机构对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信用歧视和信贷支持的不平等。一些银行甚至规定,对在一定金额以下或注册资本不足100万元的企业不予批准贷款,从而切断了“银行”这个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使得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瓶颈问题更加突出。
  中小民营企业内部环境现状分析
  中小民营企业总体经济规模较小。目前,中小民营企业总体经济规模小,固定资产较少,直接后果是竞争能力较差、经营风险高,进而导致抵御风险能力差,偿还贷款的可能性受到质疑,从而使金融机构对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放贷慎之又慎。③
  传统上中小民营企业独特的管理方式,导致信用度较低。传统上,中小民营企业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家族式企业,使用贷款有较大的随意性,信用程度容易受到质疑。
  中小民营企业要受抵押担保资产的限制。目前,抵押担保贷款是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但是,符合银行抵押条件的资产很有限,而且银行设定了较低的抵押率,往往只占抵押物价值的30%~50%,导致企业实际贷到的款项额度较低,限制了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
  改善内部环境、适应外部环境是破解融资难的关键
  通过以上对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现状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只有基于环境视角,积极建设和改善内、外部环境,才是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瓶颈的正确思路。任何企业生存都要依赖其所处的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由于外部环境建设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改善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因此,中小民营企业积极加强自身环境建设,通过改变自身条件,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才是走出困境的上策。换句话说,内部环境改善是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瓶颈的关键,外部环境是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支撑。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强化信用观念,建立中小民营企业内部信用机制。④首先,银行不会放弃信用好的企业,如何建立银行对企业的信任是首要的问题。为此,中小民营企业要加强内部信用机制建设,并从基础做起,切忌浮躁。包括建立规范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比如按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财务报表,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为银行提供详实、可信的申请贷款的资料。其次,提高中小民营企业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建立客户信用档案,随时记录客户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等信息,随时登记,随时补充、修改信息,实行动态管理,通过提升企业的信用水平,争取银行的信赖,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第二,对资金需要量进行预测。⑤融资不是融到的资金量越多越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不足也许会丧失很多投资机会,但也不能盲目追求融资总额越多越好,资金过剩闲置会增加机会成本,造成沉重的债务负担。
  第三,提高投资的准确性,保证预期收益。与大企业相比,银行不愿意向中小民营企业放贷的原因之一是,投资效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加上中小型民营企业抗风险的能力较差,增加了不能偿债的风险。
  第四,确定最佳资金结构。资金结构是指企业资金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最佳的资金结构是指使综合资金成本最低的资金来源。
  第五,提高企业人员素质也是内部建设的主要内容。⑥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加强培训学习至关重要。
  第六,增强财务透明度,取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任。中小民营企业可以适当公开企业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信息,使银行充分了解企业状况,提高信贷效率,这样也会降低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度。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中小民营企业的内部环境建设是其发展的基础,外部环境是发展支撑。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题的关键,最终还是要靠加强自身环境建设,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内外兼修。(作者为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刘露:“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瓶颈及路径优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6月。
  ②孙俊,杜信立:“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监管环境策略探析”,《金融论坛》,2008年第2期,第37~41页。
  ③胡松:“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及对策”,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5月。
  ④周文娟:“我国私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3年。
  ⑤高正平:《中小企业融资新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⑥谷亚芹,李玉海:“探析中小企业融资难成因及解决对策”,《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12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26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