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静
【摘要】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等学校应该有效利用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积极开展启发式、探索式、互动式教学,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学期间尝试参与科研工作和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创新型人才 创新思维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鲜明特征,其主要特点是教学内容多媒体化、教育资源全球化、学习任务合作化、教育教学管理自动化及教育教学环境虚拟化①,将引发教育方法、教育模式、教育环境和教育理念的革命,对高等教育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学校应通过推动教育信息化整合全部能触及的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启发式、探索式、互动式教学,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学期间尝试参与科研工作和科技创新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环节
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密切相关。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受到了高度重视。2004年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等教育信息化被列为行动计划中六项重大工程之一。做好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硬件环境的建设非常重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在硬件的实施上有两个部分非常必要,一个是校园网的建设,一个是图书馆要转变部分职能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发挥作用。
校园网。建设校园网的目标是为学校内部教学(科研)、管理、通讯和服务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校园网络组网简单,易于实现,同时具有距离短、延时少、相对成本低和传输速率高等优点,其下端连接各个部门办公室、图书馆及各教学网,为教学、科研、管理和通讯提供了良好的服务环境。
在教学上,利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形象直观地进行教学讲解,提供高速、方便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扩大了学生与外界的联系。现代化教学软件的应用也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与教学环境。例如,VOD服务器实现网上直接点播课程功能,电子邮件服务器为师生提供电子邮件服务,数据服务器可提供网上办公及网上图书管理,这些都为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另外,还可以发展远程教育,克服地域和学校规模的限制,适宜于有分支的教育机构实现资源共享。
在学校管理方面,发展教育信息化包括统一管理学校资源,如学生档案、教学资料、考试成绩、各种器材等。同时,能够实现高校行政办公自动化,增强各部门协调能力,提高工作效率。还可通过先进的交互式动态信息远程发布网站,建立起有关高校的一个方便快捷的高效宣传平台。
通讯方面,通过校园网络可以实现网内电脑之间各种信息的传递,为整个校园网络提供各类教学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综合管理。也可以通过电子社区系统,建立起一个师生学习交流的交互平台,方便师生共同研究讨论问题。
服务方面,服务的本质是实现信息资源的有向、有效传递,通过校园网可以享受WEB服务器上的相关数据及Internet的丰富信息资源,可查阅到世界各地的各类教育和学习资料,为教师的备课、课件制作、进修与学生的自主、交互、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图书馆。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为学校人才培养服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图书馆的支持。高校图书馆作为课外学习的主要场所,为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以及个性发展提供了自由空间,学生可以在这里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他们想要获取的知识,并在这一领域进行系统而深入的钻研。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逐步学会利用网络来捕捉最新学术信息、下载科研文献资料技能,帮助学生进入学术前沿,掌握研究方法,形成创新意识,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为创新型教育提供的服务。
总结硬件建设的这两个方面,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育资源文献信息中心,收藏着大量的书籍、期刊、缩微胶片、声像资料及电子读物,是校园网上最大、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信息,是校园网下的主要二级节点。离开了图书馆这一主要推动力量,校园网的建设就存在缺陷。校园网是一条信息高速公路,而图书馆是信息车辆,文献信息是公路上运输的源源不断的货物。没有车辆和货物这条公路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将校园网建设和图书馆信息化工作更加紧密联系,从而两者相互利用,发挥更大功效。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教育信息化软件建设环节
软件建设是相对于硬件建设提出的,它包括教育理念、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等一系列指导思想和方法。在教育信息化硬件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这些软性因素是调节、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性因素,硬件设施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下述软性因素方面的合理调动和影响,以达到硬件和软件的良性互动。
教育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首先明确何为创新型人才,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者认为,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该首先将其培养目标定位于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②学生是否做到全面发展、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很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就是是否具有信息素养。所谓信息素养,是指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何处检索信息、如何评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③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使学生更有条件接受开放式教育,养成不断关注、有效获取专业发展前沿信息的信息素养和对学术研究的兴趣,为提高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说,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这段话说明了最好的教育就是以成才为目标的教育。缺乏以成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会导致教学、管理、服务各个环节的不相协调,导致整个教育过程的脱节。因此,以推进创新教育在于营造进行创新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也就是说创新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理念创新。
教育环境。通过教育信息化所引发的教学改革,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由此逐步改变原有的教师和学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了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教育环境。信息化教育条件下教师的教学模式将从主要为课堂讲授转变为课堂指导,将专业知识与教育资源结合,提供给学生全方位的知识信息,指导学生合理利用各种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利用信息,让学习成为一种自发的思考探索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由此得以培养和提高。
教育模式。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我国的高等教育最初借鉴苏联的教育模式,以培养专业化人才为指导思想,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参与新中国的建设。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种过分专业化的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逐渐显现出知识面窄、综合素质低、适应能力差的弱点。④因此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所具备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永无止境的创造欲望、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较强的创造才能,以及独立完整的个性品质和高尚情感等素质。⑤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其成果的应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学生可以方便地获取和利用各种知识信息,可以在课堂之外的时间和地点与教师进行思想、情感和知识的交流,可以跨专业、跨学校甚至跨国界学习感兴趣的内容等等,这些条件使学生可以真正地从兴趣、爱好和专长出发进行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都能得以充分发挥。
教育方法。传统的教育方法采取的是一种单一化、灌输性的教学方式,重视知识的获取和储存,强调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这种教育方法导致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强而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学习方法多为死记硬背,学生的发散思维不能被顺利激发,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在传统教育方法的基础上,高校应综合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和各种软件系统,实施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虚拟现实教学、计算机模拟教学、网络教育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推进现代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实现教育信息化。
结 语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领域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高校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做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最佳的实施环境,转变传统教育中不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方法、教育模式以及相应的教育理念等,树立智力和非智力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教育观念,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注释
①吴志功,郭孝锋:“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创新型人才观探究――基于对‘985工程’大学的关注与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6月,第245~246。
②⑤“什么是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中国教育报》,2006年10月9日。
③蒋笃运:“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光明日报》,2002年6月27日。
④李静:“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研读与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8月,第35~36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30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