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施有效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学伟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谈的比较多的话题。实施新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说到底,就是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四川省著名的教育专家肖成全教授认为,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在一定的时空内,其效率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就叫做有效教学。我以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呢,下面笔者从教师层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教师要不断通过学习、实践,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要用先进的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俗话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只有这样,你才能高屋建瓴,教学才能游刃有余。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要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没有反思,就没有改进,也就没有进步。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二、充分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相信学生,不能事事包办,还是老一套,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学生被动知识的局面,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能力的发展。新课程要求要实现向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根本性转变。要改变过去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强调探究、发现式教学,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家斯宾塞曾说:“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课堂注意力的催化剂,因而教师要做到熟练地驾驭教材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进一步优化课堂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是课前的准备要充分。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好的备课要有明确的目标、适度的内容和有效的教法。目标明确、具体,教学才有方向,才有重点;内容适度,才能既保证学生吃饱,还要能消化;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教法,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是课堂的组织要科学。要学会调控课堂节奏,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的主次要分明;教师的语言要准确、简练,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要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三是课后的练习要有效。要充分了解学情,因课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四、科学地评价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自身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如果在课堂上得到正面评价,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外界的承认,成就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会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慰,随之而来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渐渐提高。相反,如果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就会产生消极影响,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自信心受到挫伤。因此,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宜。提问时,对积极性不高的,要提些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其信心。对成绩较好的,可以提些稍难的问题,在表扬的同时要指出其不足,以防止产生骄傲情绪。回答问题即使错了,教师也不可指责,而应态度和蔼地指出或加以适当地提示,以免让难堪而破坏课堂气氛。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捕捉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热烈紧张的状态下,学习掌握好各科知识。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关于课堂有效性的积极思考。我相信,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深入实施,我们的教学理念会得到进一步的更新,教学的思考会进一步的深入,课堂的有效性会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70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