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课改背景下的初中体育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蒲艳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7-0170-01
  
  随着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 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新的《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公布,体育教学改革也不断推进。作为中学体育老师的在深刻领会《新课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初中体育教学从教学理念、师生关系、内容选择、学习评价等方面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体会。
  
  1 树立现代学校的教育观念,提倡“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
  当前学生健康状况堪忧是不争的事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孩子的健康状况和长远利益也投去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初中体育教学工作者应牢固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观念,并将其反映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消除传统体育教学观与应试教育重技能培养的影响。在课程内容和结构上,不以运动项目划分教学内容,而以认知、技能、情感和行为来划分,并按“健康第一”的要求,将生理、卫生保健、心理、社会、营养等与体育相关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吸纳进来,使健康的要求能够得到落实,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层次清晰,不把初中体育看为一个是孤立的层面,而把小、中、大学体育教育看作一个整体,多考虑到教材的连贯性,不重复开课。另外学校体育作为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不能仅仅追求教育的效果,而忽视体育的过程,在教学的重点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观、体育兴趣、爱好、习惯等,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使其养成自觉主动地从事体育活动的习惯。
  
  2 尊重学生主体性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
  关于教学活动中孰为主体的问题,在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存在着主体说、双主体说、复合主客体说、主导主体说、动态主客体说等多种观点。一直以来,由于受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思想影响,教师中心论的教学思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教学实践中都是主流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初中体育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始终让学生去适应教材、适应教师的教学、在选择练习的时候,也不考虑学生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其弊端是只能“授人以鱼”而不能“授人以渔”; 其直接的后果就是教师不愿教,学生没兴趣学,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新课标强调:今后的体育课程和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在教学中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和互动,从而达到沟通、启发、补充、创造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在研究教材本身的规律、特点的同时,了解学生兴趣能力和态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如倡导“三向”交往的教学模型,采用配乐方法进入体育课堂等,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教法、步骤、训练内容、组织形式等去适应学生,为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发展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如给女生训练的内容应偏重体操等柔韧性和协调性要求高的项目。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主动,才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会在将来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之后,自觉参与体育活动。
  
  3 落实新课标,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完善直接关系到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再像以前教学大纲那样有统一规定,是灵活多样的。因此广大基层体育工作者应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使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及艺术性。那么如何安排体育教学的内容,我们认为应当根据体育教学的目标、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我国的国情来确定,应贯彻健身性与文化性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继承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实践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的原则。首先,考虑到民族、地区及城市与乡村差异依然存在,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从实际出发,挖掘适合当地教学的乡土教材和民族传统教材,突出自身的特色。如在民族地区开始骑马、摔跤等当地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在农村中学开设一些与生产活动相关的体育教学活动。同时在传统体育内容中融入一些现代元素,如增加娱乐体育、舞蹈健美、艺术体操和医疗保健体操等项目,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其次,教学内容应向重点化方向发展。重点化方向的教学模式在一些发达国家开展的比较好,事实证明其教学效果是较好的,有利于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近几年我国初中体育教学进行了教学内容重点化的一些尝试,如上海育才中学的男拳、女舞就是一例。
  
  4 以新课标为导向,完善初中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的教学评价体系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而忽视了评价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的功能; 过于注重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评价,而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忽略了教学评价中督促与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及通过反馈改进学习的功能。学生学习评价的过程也由教师一人操作。这种评价体系导致教师与学生大多追求分数,其直接后果是分数与实际能力脱钩,这显然不利于发现与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也不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确立自信,相反会大大损伤了学生的自尊,扼制了学生个性。鉴于此,新的课程评价体系主张我们在评价的过程中既要考评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效果,又要关注学生身体发展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促使中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的过程中,要贯彻“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以及学生互评相结合”原则,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强调对所学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了解与运用,使评价体系尽可能地反映出学生情况,评断更趋于科学。另外,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进行评价,即把学生的成长当作一个过程来进行评价,更多关注学生学习进步的幅度、努力的程度,以更好地体现评价的调节、导向作用。总之,新课程改革为初中学校的体育教学带来了一场革新,作为基层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领会《新课标》中的有关精神,转变观念,准确定位,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并将其贯彻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87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