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实现高中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群亚
摘要:传统教育通常把学生当作被灌输知识的容器,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妨碍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形成,压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现今知识经济时代,又要求教育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现有课题教学进行改革、优化和创新。
关键词:新课标 背景 实现 高中 语文 角色
记得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如何使课堂教学成为实施创新教育的阵地且真正达到减轻学生负担,如何在课堂中建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变客体为主体,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创造意识和创新思维,为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奠定好坚实的基础呢?
我从下面几个方面做了粗浅的尝试。
1、 尊重潜能生,鼓励支持冒尖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难教育的是那些品德行为差、学习困难、有心理障碍的“潜能生”,虽为数不多,但却是“老大难”。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师生关系。如何挖掘“潜能生”的潜能,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必修课。其实,只要我们走近“潜能生”,关注“潜能生”,我们不难发现:“潜能生”也并不是真的无药可救,真的就甘于居后。潜能生比优秀生更希望进步,更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肯定,关键是老师能否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内心,理解他们。
在尊重潜能生的同时,我也鼓励支持冒尖。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首先,我能理解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思想和行为,对于学生的探索活动“异想天开”“标新立异”的想法,既不认为是“胡思乱想”“痴心妄想”,也不给他们的思维套上陈旧的模框。我相信并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欲望和能力,更努力为学生多方面营造氛围和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彻底转变观念,切实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为学生主动发展“铺路搭桥”“排忧解难”“当好参谋”。
2、 政变角色,树立新的教师观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深知只有开启知识的源头活水,不断开拓进取,终身学习探索,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践行“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苯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的思想。关爱每一位学生,“花开百样红”,考虑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因此生施教,促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3、 大胆创新,改变教学观念
有人说:“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一种艺术。”我也有同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力改传统的教学方式,努力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知识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质疑,勤于探索,勤发现。鼓励学生大胆的超越课本,超越教师,超越课堂。每篇课文,我都拿一定时间让学生认真阅读,让他们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读出具有个性特点的体会来,努力营造百花齐放、春色满园的创造性课堂氛围,激励学生超越课本。我鼓励学生不只是说句激励的话,而更是从方法上进行指导,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4、 恰当评价,树立新的质量观
当我们走进每一节课的时候,都会听到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对他人的评价,对小组的评价,但在评价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虚荣心特强,当别人给予好的评价时高兴得不得了,当别人给予较低的评价时,都觉得很不好意思,并且在以后的发言中很少举手,这就给我们做教师的一个启示,即我们应当怎样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别人的评价,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不能只接受好的评价,却承受不了坏的评价。接受别人的评价要虚心、谦逊,这样的课堂才有意义,所以,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心理积极引导,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评价态度和习惯。
另外,质量不仅是指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认知水平,还包括通过学校教育所获得的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应具有的各种素质,如敬业精神、合作与竞争意识、环境适应能力等。我深知决不能继续沿袭过去的凭分数来评定学生优劣的单一做法,一次考试定终身,那样会埋没大量的人才,同时又会带来一部分高分低能的残次品,造成人才的浪费。身为教师,需要更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新的、活的知识与技能。
5、 拓展渠道,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解放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并创办了学校,把他的教育理论付诸实践。后来张学纯先生又提出了“大语文教育”的思想:“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发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各种场合学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因此,在倡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首要目标的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不仅重要而且必要,他必将是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是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立足于课内,放眼课外,课内辐射课外,课外拓展课内的教学主张,把课外和课内放在同等地位看待。课内与课外被刘国正先生形象地比喻为语文教学的“双翼”,展开双翼,才能腾飞,这一指导思想的确立引来了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奠定了“联系生活,突出能力,灵活动用,取材课外”的坚实基础。我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计算机网络等学习资源,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获取知识,开拓视野,增强独立思考、鉴别和研究的能力;组织文学社团,让学生自己创办文学报刊,在文学创作中激发自己的灵感展示自己的才华;举办演讲赛、辩论会,让学生在演讲辩论中训练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创造性思维;我还激发学生走访各界人物,开展调查研究,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学会自己选择对象、搜集材料、确定主题、发表见解、增强创新实践的能力。从而拓展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各种渠道与呈现方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04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