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与理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杜学通
摘要: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要注意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词和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只有理解了文中的词句,才能感受和体验所蕴含的情感,才能带动学生对听、说、读、写能力的的全面学习和训练。那么教师如何对那些直接影响课文内容的字、词、句作点拨引导,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理解
一、转换词语,让学生在换一换中辨析
用别的词语把文中的某个词语替换,以此启发学生思维,领略这个词特有的情味.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用“摆”字代替“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中的“堆”。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摆”是一个挨一个地放,而“堆”不仅有摆的意思,而且是一层摞在另一层上面。说明数量之多。这么多的花圈说明了什么?说明送花圈的人多。送花圈的人多又说明了什么?说明鲁迅先生得到了许多人的爱戴。这样通过对“堆”的挖掘,加深了学生对整句话的理解。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了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爱戴和深切怀念的感情,实现了从词到句再到文的理解过程。
二、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那么,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呢?首先,要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另外,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学习,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大提高。再次,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我设计了一些表格进行每月评价,在学期结束时,对每月评价制作统计表来向学生展示小组学习的结果。作为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三、利用预习提示
利用预习提示的策略是指利用每一篇课文前的预习提示帮助个体理解课文。其作用是在课题预测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阅读理解的目标和重点。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预习提示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想一想课文讲了鲁迅先生哪几件事。如果学生在课题中曾预测:“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作者写了他伯父什么事?”的话,那么,预习提示就与预测内容基本一致,这种一致性不仅使阅读目标明确,阅读重点突出,而且对于激活与该类课文图式有关的知识,以及使个体产生偷快的情绪体验,都有积极的意义。有时预习提示与预测可能出现不一致的地方,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的预习提示是这样写的:“本文的作者是邱少云的战友,他亲眼看到了邱少云在烈火中壮烈牺牲的经过。预习的时候,注意当时的环境,想想火是怎样烧到邱少云身上的,把描写邱少云在烈火中表现的句子划下来。”预习提示都是围绕一件事的经过来提示阅读重点的。如果学生在预测时曾估计是一篇写人的文章的话,这里的提示就可能对原先的预测给予修正,同时激活有关写事文章的有关知识。
四、自主阅读,写下批注,初步感悟为引导学生有效阅读,可作如下提示: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较深的段落。中年级要注重培养学生抓住重点段落理解课文的能力。这篇课文的心理活动描写丰富而细腻,反映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学生自主阅读的时候。教师应引导学生画出相关的段落,认真体会。
2、联系课前写的观察日记,试着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课前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打开思路。可提示学生:你记录下了生活中哪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你能理解“我”和克莱谛心里的那种复杂感受吗?通过自主阅读课文,每个人对课文内容都有了自己的认识,接下来可安排学生分组交流,以便相互补充借鉴,丰富体验。
五、运用有关词语、句子、段落所显示的标记,理清文章线索的策略。
1、表示时间的词语。按时间发展顺序组织内容的课文,时间的词语往往可以帮助个体理清文章的脉胳。例如“早晨、中午、晚上”“过了几天、昨天、第二天”等等。
2、表示地点、方位的词语。在一些根据地点转移组织内容的课文中,表示地点、方位的词语往往可以帮助个体理清文章的线索。例如“在街上、旅馆前、马路边”,“东面、前方、南面”等。
3、表示观察点转移的句子。以观察点的转移为线索展开叙述、描写的课文,表示观察点转移的句子,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例如《参观刘家峡水电站》一文的一些句子:“下了汽车,我们登上大坝……”,“我们从坝顶乘电梯下了大坝,钻进水电站的心脏……”等等。
六、精心设计阅读的形式
指导学生读书,形式应灵活多样,做到因材施教,恰到好处。为了让学生获得整体印象,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教师应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当教材中出现了句子长、结构复杂或文章难懂的片断,教师采取领读的办法,引导学生读通;读顺、突破难点,为了让学生从不同声调、音色上感知和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也为了便于大面积检查、了解和训练,对于篇幅较长、自然段较多的课文,可由几个人或全组、全班学生接续读。为了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和序目理清文章脉络,捕捉关键词句,可引导学生细心默读,在读中思考句子。为了诱发想象,形成意境,发展形象思维,对于画面集中、含义深远、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的地方,教师可指导学生小声自读。为了提高兴趣,深入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表情,对故事情节对话较多的课文,可进行分角色表情朗读;对于句意连贯、句式复杂、内在联系紧,逻辑性强的句群、句组或段落,可采用层层点拨设问,步步引读的形式。为 了强化记忆,激发灵感,活跃气氛,对于诗歌、警句或精彩的句段也要齐读。当然还可以让学生听录音进一步体味朗读的技巧。
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多向互动、多边对话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情感体验和审美需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须做到四个“注重”,即注重在“活动”中学习,注重在“自主”中发展,注重在“合作”中增知,注重在“探究”中创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有效实施一定能使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呈现活力、展示才华、提高素养的广阔舞台。
参考文献:
[1]唐利民.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M].湖南教育,1999,(11)
[2]黄绍业.阅读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方法[M].广西教育,2005,(28):34
[3]蔡楠荣.课堂掌控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杨九俊.小学语文课堂诊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07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