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歌唱共鸣的训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瑜
共鸣这种物理现象,是一个力撞击物体,发出基音后,经由空气或其它物质传导,把原来的声音扩大许多倍的现象。例如,把标准音叉打响后,放在一块平板上,不会太加大它的音量,但如果把它声音扩大了许多倍,这是由于琴音箱的共鸣作用。歌唱共鸣也是这个道理,从声带发出的基音其实是十分微弱的,只有通过人体共鸣腔体的共振,声音才会变得优美、丰满、宏亮,这种基音在共鸣腔体内引起的共振作用,就称为共鸣。因此,我们要学会正确的运用共鸣器官。
人声的共鸣腔体主要包括:胸腔、喉腔、口咽腔、鼻腔和窦等,这些腔体一般又分为不可调节共鸣腔体与可调节共鸣腔体两类。不可调节共鸣腔有:头腔(包括额窦、筛窦、上凳窦、蝶窦)、鼻腔、胸腔;可以调节的共鸣腔有:口腔、喉腔、咽腔(包括鼻咽腔、口咽腔、喉咽腔)。
共鸣器官又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以软口盖为界,上面发球上部共鸣器官,下面属于下部共鸣器官,口、咽、喉为中部共鸣器官,所以人声就可分为头声区、胸声区‘混声三个音区,也即是我们一般认为的头腔共鸣、胸腔共鸣、口咽腔共鸣。其中口咽腔共鸣还可以细分成口腔共鸣、咽腔共鸣,鼻腔共鸣等等。
我们知道歌唱共鸣关系到歌唱的音色、音量和表现力。生理结构上的共鸣腔体,还不能自然地就产生良好的共鸣效果。要想充分发挥共鸣腔体的作用,达到良好的歌唱共鸣效果,需要做歌唱共鸣的训练,有意识去“打开”这些腔体,调整内壁达到适当的紧张度,从而使共鸣腔产生共振。
以鼻腔共鸣为例。我们知道鼻腔共鸣是在口咽腔共鸣的基础上,扩大并丰富歌唱共鸣的必不可少的共鸣区域,也是建立头腔共鸣不可少的桥梁。蝶窦等共鸣体就在鼻孔的上前方,鼻腔声音的频率直接影响这部分较小的空间产生共鸣,获得较高频率的振动,产生歌唱中需要的“高位置”现象,我们常常会在鼻子上方眉心处寻找“共鸣点”。要得到良好的鼻腔共鸣,得到这个聚集般的“共鸣点”,鼻腔内部就要一定人为的“打开”,扩展鼻腔空间,使鼻窦通往鼻窦的气流通道通畅,使之产生更丰富的泛音,而引起它上方蝶窦空间的响应。这个时候,口腔也必须适度地“打开”,这样才能产生比较理想的美好的声音。但如果鼻腔内部、口咽腔都不适度地“打开”,只把声音往鼻腔里灌,那么得到的一定是一种灰暗的懒洋洋的鼻音(病声),达不到良好的共鸣效果。
比如唱低声时版面强调胸腔共鸣,就容易出现下压喉头,声道僵硬不畅,发音空洞无光泽,这种强制扩大胸廓,会使胸腔形成状态,这种状态下不可能发出动听的声音;唱中音时,版面强调口腔共鸣,声音就容易喊叫,形成“白声”;唱高音时,片面强调口腔共鸣,就容易产生尖锐刺耳的声音。因此,在训练时,我们必须采用各个共鸣腔体贯通的方法,即“混合共鸣”的方法。这是歌唱训练必须贯穿始终的中心思想。
在“混和共鸣”的基础上唱低、中、高音时,要使声音产生良好的共鸣,就要使共鸣腔得到灵活的调整。如:从中声区向头声区转换时,应将下腭自然放下,口腔适度打开,喉头稳定,并增加呼吸压力,调整声带的张力,逐渐增加头腔共鸣,当唱到一定高度时,便进入“换声点”,即转入头声区,此时头腔共鸣便成为主要共鸣,而口腔共鸣则降为次要共鸣。其它声区之间的转换,也就应该同样的方法,才能使声区得到统一。
要使共鸣腔得到灵活的调整,口腔、咽腔、鼻腔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三个共鸣腔的配合是否恰当,又与下腭、舌、咽部肌肉和软腭的动作密切相关。发声时,口腔应当根据的高低适度打开,音越往上走,下腭越放下,口腔就要适度地开大,若口咽开得不够大,口腔共鸣就会受到影响。但口腔开得过大,下腭降得太下,则会挤压喉头,妨碍喉头的正常位置,所以,下腭必须放松,舌部特别是舌根也不能紧张。如发“a“音时,舌应放在口腔底部,不可弯曲成抬高,喉头要稳定(指喉器不要上提或有音压低),软腭自然向上,才能使口、咽、鼻三个腔体混合起来,发出正确的声音。
比如,在唱a母进入头声区时,就可以逐渐加入o母音的色彩和感觉,但绝不是变成o母音,而是a+o的混合体。而唱o母音进入头声区时就可以逐步加入u母音的色彩和感觉。同样,不是变成u母音,而是o+u的混合体,这也是通常习惯说的“关闭”方法。用a+o,a+u混合体演唱,声音变圆变暗或遮盖一些,那这个“关闭”就是正确的了。假如不是这样就不对了。有的人用母音变换规律唱上了高音,并且很嘹亮,也有人唱上了,但不嘹亮,关键就是有没有打开鼻腔。
有一次看到一本声乐书上这样写到:假如唱香字时,如果听到瞎字,就没有打开鼻腔,从头到尾都听到这个香字才算到家,决不能出口是香,到字腹时还听不到昂,等到归韵,收尾时才很生硬地使劲一昂,这就是没有打开鼻腔。这段话给我很大启发:唱歌的人总也说不清的高位置,不就是指这打开鼻腔的位置吗?简单地说,这个安昂的位置,就是鼻腔共鸣的位置。打开鼻腔的感觉找对了,就找到了鼻咽腔的感觉,找到鼻咽腔的感觉,就找到了头腔共鸣的通道,这样就会使软腭、口、舌根、咽壁所形成的咽腔共鸣管道有变细变窄的感觉。在发安昂的位置那里,其它的字也在那个位置上发出,这就是头腔共鸣的地方。这样,正确地实现头腔共鸣就简单多了。
另外,哼鸣唱法也是解决头腔共鸣声音位置低的问题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用哼鸣练习时;上、下牙关不要咬紧,双唇松闭,提起软腭,放松下腭注意气息支持,永远保持抬重物的感觉,从而获得气与声的对抗感。
歌唱是一种声乐艺术,歌唱者的声音必须经过训练、锤炼,不但要做到各种字音准确,还要求富有表情,声音能充满剧场,能传得比较远,同时要圆润、优美、动人。因此,对声音的共鸣训练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关于歌唱共鸣的训练问题,从道理上可以讲很多,但在运用共鸣的自我感觉上,除了有“共鸣腔打开”和“声音充实”的感觉外,没有什么更玄妙的东西,但要恰如其分地做到这两点都并不容易。最美好的技术状态,要靠坚持最平凡的练习来获得。多练、多思考,逐渐积累心得,逐渐熟悉,熟能生巧,就可以进行得心应手的二度创作,这也是提高声音质量、练好共鸣的必备条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15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