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向桂平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也是调动积极性的一种“能源”,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首要条件。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形成获取知识、探索未知的最佳心态。
  目前,在我们的教学当中,有部分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轻视语文
  轻视语文的学生,其具体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他们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甚至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有的就干脆不去理睬。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自己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把大量的学习时间放在其他科目上,直到考试临近再搞突击。于是,这部分学生就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就会产生学得再认真,在考试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的思想。
  2、敷衍老师,欺骗自己
  迫于中招考试和老师的压力,一部分学生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仅仅是为应付当前而已,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他们从不对语文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了,语文学习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
  3、忧心重重却无从下手
  部分学生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学习上付出了太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仍不见明显提高甚至出现倒退或者滑坡。于是,他们便对语文的学习失去了信心,对能否学好语文产生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又极度紧张。到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4、部分学生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而是认为初中语文考试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中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试题和资料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碰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使语文课堂兴趣盎然呢?
  1、教学内容新颖性
  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如果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更新与变化,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如果总是采用同一种或相仿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压抑。即使某一种教学方法比较好,但如果在教学实践中使之程式化,这种教法也就停滞了,缺乏活泼的生命力。为此,我们设计各种体裁的课文的教学,要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学习课文的愿望和现有语文能力的情况出发,采用多种方法组织教学内容,使每个专题、每个板块、每篇课文的学习都有新意、有新鲜感。
  2、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课要有趣味性,使学生迷恋。教学的趣味性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里所说的“趣味”,绝不是庸俗低级或故弄玄虚,而是与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紧密相连。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对高一新生有巨大的吸引力,了解并熟悉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渴求知识的心态,紧扣课文的特点,以知识的清泉浇灌,学生往往就会被吸引,沉浸在求知的氛围中。
  3、教学内容的情感性
  文章不是无情物。我们所学的课本上的许多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蕴含着作家丰富的思想和情趣。如《西湖的绿》的静美淡雅,《最后一课》的忧伤悲凉,《散步》中透露的浓浓亲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的亡国之恨……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要用自己的真情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我们可以用饱含深情的导语去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例如,我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先放了费翔演唱的一首《故乡的云》,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情感带进了队故乡的无限畅想与怀念之中。这时,我又适时的加上一段情感的独白;相思是一首古老的歌,背井离家的游子们从古唱到今,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席慕容感叹;“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同学们,你们有些也是远离故乡的人,有没有想起故乡那绿草如茵的山坡,苍翠欲滴的小树林,漫山遍野的蒲公英?如此充满深情的话语,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共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其次,我们可以借助课文本身的情感力量来拨动学生琴弦。如我在教《出师表》时,第一个环节就是满含激情的把课文背了一遍,背诵结束时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被推到了高潮,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教学内容的思想性
  学习内容能激发学习兴趣,而学生智力活动本身能激发学生更浓的兴趣。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实用性和肤浅性虽占有一定的位置,但由于他们的大脑功能进一步完善,接触事物进一步广泛,他们对事物的本质、规律性和知识会产生探讨的愿望,故而我们要高度重视他们“思”的锻炼和发展。
  虽然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但只要我们正视学生实际,从语文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捷径,努力开掘有利因素,重视培养、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会在我们带动下,对于语文课感兴趣,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20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