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习兴趣 享受数学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碧莲
[摘要] 从融洽师生关系、巧设问题情境、加强动手动脑、注意因材施教等方面阐述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力求真正达到“享受数学,快乐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元素教学 兴趣 快乐学习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很多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厌学情绪严重,从而很难实现国家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数学教育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改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快乐地学习数学。
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这样就有利于学习的成功,而成功的满足感又会进一步激发新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进入良性的循环轨道,从而才能真正达到“享受数学,快乐学习”的境界。下面是笔者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方面的几点做法。
1 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培养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样他们的学习才更为有效。所以老师应注意全面关爱学生,多给他们表扬和帮助。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民主,让学生敢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这样就能促使他们快乐地进行数学学习。
数学知识不象语文知识那样容易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笔者在所任教的班级,给了他们一个宣泄感情的平台,叫做“数学单元反思”。每个章节一次,可以是数学知识的领悟、理解与总结,可以写学习数学的心得和困惑;可以向老师求助数学题的解答;可以向老师提出教学建议。每次的“数学单元反思”,都认真地批改,给他们写上温馨的评语,让他们带着老师爱的叮咛去学习、生活。也从中找到了做教师的幸福与感动。如有的学生写到“虽然学得不好,但是我很快乐!”;有的学生写到“老师,我会努力的,这次期末考不会令你失望的”;有的同学写到“我喜欢做全等的几何题,喜欢间接条件带来的既有挑战性又不容易失败的刺激与兴奋,喜欢在单调拘谨的三角形旁边填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喜欢看着一条条边、一个个角如此自然的交错相通,喜欢大括号里一个个条件列队站好、静候指令就像受检阅的士兵,更喜欢拐了个弯后终于得出题目结论的归属感与成就感。至此,喜欢就不再是一种喜欢了,是一种享受,或是别的什么。真的感谢‘全等三角形’这个单元。”……学生产生兴趣后,即使老师不在身边,他们都能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而这种转变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增强学习兴趣、走向学习成功的过程。
2 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很多中学生感到数学科目枯燥无味,对数学课较为冷漠,缺乏相应的学习愉悦和激情,心理上与数学课产生距离。而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悬念,是解决这些困难较好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亲临其境,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快乐学习。
如:在学习《函数》时,巧用生活体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取得很好的课堂效果。笔者的开场白是:今天老师在途中,发现所骑的摩托车没有汽油了,于是就到路边的加油站去加油。在加油过程中,发现显示器上一些数据很有趣(边讲边画显示器的草图),如5.93元/升一动不动,而两个小窗格的数字却不停地跳动着,这两个数字表示什么呢?(生:一个是加油的油量,一个是应付的金额)为什么这两个量要一起跳?(生:因为进油时,油量会发生变化,油量变化了,金额也跟着改变了)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 “变量与函数”。单价5.93元/升在加油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我们把它叫做“常量”,油量和金额会发生变化,把它们叫做“变量”。又因为油量先发生变化,金额才跟着变化,所以油量叫做“自变量”,金额叫做“自变量的函数”,因此,金额就是油量的函数。如果所加的油量是x升,要付的金额为y元,那么y与x的关系如何表示?
“函数”这个令学生头疼、令教师困扰的概念,在这种情境创设下,学生轻松地接受,又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新的学习兴趣。
3 加强动手动脑,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的学习是通过思考后进行的,没有学生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而学生的思考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才能让他们有更多的体验感悟和实践的机会。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初中生形象思维为主以及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操作、手脑并用,以动促思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性质》时,先要求学生把准备好的一张长方形的纸一剪子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来。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都能把长方形的纸对折,一剪子剪得一个直角三角形,展开即得一个等腰三角形。接着就提出问题:从刚剪下的图形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学生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沿折痕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归纳、概括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时,告诉学生只有验证是不能说明性质的正确性,必须通过严格的逻辑推理。然后,就启发学生:验证的过程中,你对这个等腰三角形进行了动手操作,这个操作过程中是什么帮助你得出你的猜想?当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时,在他们充分思考、观察的基础下,很快就找到添上底边的高线、中线或顶角平分线的三种证明方法。由于让学生动手、动脑,找出不同的证明方法,学生的情绪高涨,相关知识就很容易被他们快乐接受,也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 注意因材施教,增强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如果要用同一教材、同一方法来授课,将不能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无法让他们享受数学,快乐学习。所以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把学生分成A、B、C三组,分别为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
在教学上主要是通过下面几个环节来落实:对于不同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安排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题;布置难度各异的课后作业。
如在学习《乘法公式》时,根据教学目标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出共同要求和不同要求,共同要求是:利用公式进行乘法计算;不同要求是:A组是理解公式间的区别和联系,并能应用解题;B组是能将公式应用于具体数字计算;C组是利用公式进行乘法计算。让层次不同的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在课堂提问上,设计基础题,如:计算 等题目让B组学生或C组学生来回答它的算理。对于逻辑思维较强的问题,如:用几何中拼图的方法来推导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这样能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课堂练习的安排上:对于C组学生,只要求他们完成课本课后配套的练习题,并给予更多板演的机会;对于B组学生,要求他们以“力求准确”为目标,用自己最快的速度完成这些练习题;而对于A组学生,则引导他们对习题进行变式,让他们掌握公式的实质。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训练和提高。在课后作业方面,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多设计一些拓展练习来提高他们的能力。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获得成功。让他们在成功中树立自信心,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然而中学生正处在情绪多变的年龄,容易产生兴趣但不能持久。只要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在课后用心总结修改,就一定能发现、创造出许多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服务于我们的数学教学。而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逐渐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参考文献:
[1] 朱庆云.巧设情境问题激发学习兴趣[J].福建中学数学,2007,(7): 4-7.
[2] 高吉芬.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跨世纪,2008, 16(8): 214.
[3] 谈玉华.论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8): 73-7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37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