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兰 臻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看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对提升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是非常有益的。如何使我们的教师形成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该文通过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审视和研究,提出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以期让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能够焕发出真正的活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程 阅读教学 有效性
  
  课改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从课程理念到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新旧思想、新旧模式大碰撞、大变革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改革在学与教的关系、课堂模式的改变与创新、评价的方式等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语文阅读教学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但是课改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尊重传统、用科学的发展观学习和发展传统,切实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改面临的新课题。
  
  1 小学语文传统教学的辩证思考
  
  作为一线的教师,对传统小学的语文教学有比较科学的认识,那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一定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所谓的传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对待传统语文的教学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对其精华之处应加以整理发扬,对其不足之处则要加以调整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小学语文教学新大纲》。明确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即小学语文是基础工具学科,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在“文道统一”的思想指导下,提出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加强语文双基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和成功经验;提出应重视课堂中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等等都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当然,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更多地强调智育,忽视了对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培养;课堂中学与教的关系没有摆正,学生更多地是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体现;语文学科中人文性和工具性严重分割,造成语文课出现了成为语言文字训练课或者是政治思想教育课的倾向。
  
  2 小学语文传统阅读教学的反思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既有许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合理性,但面临新课程的挑战也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下面择其一些主要做法进行简要分析。
  2.1扎实的“双基”训练。抓好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小学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大特点。语文本身就具有工具性,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打好了双基,才能积累与运用,因此这个传统的“法宝”是不能丢弃的。“双基”是三维目标中的第一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条件。所以我们必须辩证地对待“双基”,既不能只抓双基,也不能虚化双基。
  2.2阅读文章的精讲。传统的语文阅读课是以教师的“精讲”为主的。从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重点段的剖析等,教师非常细致地一一加以讲解。这种方法虽然存在着把一篇文章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淡化了对文章整体感悟的缺点,但是也不能否认在某些重要篇章、重点难点,教师的讲解也是非常必要的。不要谈讲色变,认为讲了就是“包办”,就是“满堂灌”,而是应该明确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要讲到点子上。
  2.3注意讲练结合,传统阅读教学非常注重讲练结合,有句子的仿写、词语的扩展、段的练习等等。合理的讲练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要把握好度,不要让练习冲淡了或者破坏了文章感悟的完整性;练习也应建立在对文本一定理解的基础上;练习的量要适度,不要搞机械操练,造成学生过重的负担。
  2.4重视朗读的指导,传统阅读教学也很注重对文章的阅读,但是阅读的形式和方法比较单一。比较忽视学生的自读自悟,更多的是教师一种强化的、硬性的给予。例如:用高兴的语气读;要读出伤心的样子等等。而没有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真正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只有学生体会到了情感,情感才能由心而发,自然流露。
  
  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基于对以上诸多问题的思考,笔者认为当前在新课程理念下,提升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有效性是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什么是有效教学呢?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是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一些教师还没有真正领会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存在着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转变,对语文教学中“人文论”和“工具论”不能辩证地理解等等,致使语文阅读教学陷入了一种华而不实,繁而无效的误区。
  因此,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双边关系
  3.1.1找准教师在课堂中的定位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找到作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评价的参与者、学习反馈的矫正者”这样的新定位。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分享了选择权、决策权。例如: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喜爱的读书方式;可以选择学习内容;可以参与制定学习目标等等。
  3.1.2把握好“导”和“放”的度
  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和教师分别是学习的主体和教学的主体,它们是互为交融的。而教师作为课堂的调度者在课堂上应该不仅能放的得开,更应该收得来。
  教师应巧妙地把握“导”与“放”的度,帮助学生树立“我要学”的学习观,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教学《可贵的沉默》一课中,对这样的长文,我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质疑问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共同讨论,这样既能避免面面俱到、泛泛而读,又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太阳是大家的》这首诗歌时,我抓住课文中的“?”“!”几个标点,巧预设、重生成,引导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激发火花……有心的教师在课堂中是一个智者,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3.1.3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优良品质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具有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和动机。自主学习的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流于形式的自主是假自主,不能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文本以及学生的实际做教学中的有心人、引路人。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自主学习,首先教师应该区分哪些知识适合以直接学习方式,哪些适合自主探究的形式;其次教师要处理好全班讲解、小组活动和学生个体体验的平衡关系;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上营造鲜活的、富有挑战性的、主动参与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主动探究的心态进行学习。
  3.2倡导合理的多元解读教学模式
  3.2.1多元理解应以教师为先导者
  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首先要求教师能做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因此,教师要吃透教材,用心解读文本,单凭看教参,而没有自己的意会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专业素养。如一些古代文学作品的精选文章,如果教师对作者的背景、人物的认识缺乏了解的基础,那么引导学生多元理解就是空话。
  3.2.2多元理解应以启发引导为基础
  多元的理解不等于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只有通过教学活动,来提升他们的认识水平,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启发,教师在观念上要改变传统一言谈的课堂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让学生真正做到与文本、与教师的平等对话。
  3.2.3多元理解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新课程倡导学生多元阅读,语文教学不是学生单方面接受文本的意义,而是学生与文本通过对话建构新的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多元阅读允许有差异存在,允许有不同视角……但是必须建立在合理性的基础上,特别是在价值取向方面教师应该加以引导。
  3.3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把教育意图蔽隐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可见人文性和工具性应该是水乳交融、不分彼此的。
  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果只谈工具性,那么语文课就剩下孤立的字、词、句、篇的语言训练,那么语言文字就失去了它真正的美丽内涵,学生也就不能真正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人格美、语言美。反之把人文性过于强化,那么语文课就失去了学科本身的特点,成为了一种说教。二者之间应该是水乳交融的,在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自然而然就有人文的教育因素存在,学生为情所动了,心灵有了触发,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因此,教师应该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去寻找二者之间最好的结合点。
  简言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科学地审视和研究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语文阅读教学返璞归真、简单实用,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真正的活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39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