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研究生诚信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大伟
[摘要]诚信是社会发展对研究生提出的基本要求,需要引起广大研究生的关注和重视。社会转型期信用体制的不完善、研究生学习目的的功利化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究生诚信道德的失衡。文章在透视高校研究生诚信失衡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研究生诚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研究生;诚信;失衡
[作者简介]宋大伟,广西壮族自治区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助理研究员,广西南宁530021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7-0140-04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经过逐步的改革和发展。在招生规模和在校生人数等发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00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首次超过10万人、2002年超过20万人、2004年超过30万人、2006年接近40万人、2007年达到42万人,在校研究生已达到120万人,2010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人数为47.2万人,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对我国发展社会经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研究生招生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研究生培养质量和诚信问题也备受社会关注。众所周知,研究生规模的迅速扩大,给导师带来了较大的压力,目前,一个导师带好几个研究生的现象很普遍,更有甚者。有的导师带研究生数量达十几个。师资紧缺必然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源出现多层次的特点,出现了部分生源素质下降的现象,影响了研究生整体的道德水平。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诚信意识淡薄、诚信行为失范等行为影响到了我国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的进程。因此,研究生的诚信问题不容忽视,亟待解决。
一、诚信的内涵
所谓诚信,是指诚实与守信。“诚”即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信”即守信,就是讲信誉,守信用。诚信作为人类最重要的品德,是各种社会交往得以正常进行的前提,同时也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石。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中国历代儒家经典中有颇多论述。左丘明在《左传・昭公八年》中写到:“君子之言,信而有规,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征,故怨咎及之。”孔子在《论语・学而》中写道:“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从诸多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诚信对于自我修养、齐家、交友等,都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美德,可见诚信在人类社会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
二、研究生诚信现状分析
近年来,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研究生群体中诚信道德失衡现象频频发生,直接影响了社会大众对作为高素质人才的研究生的认可度。
(一)法律诚信的丧失
法律上的诚信,是指作为法律原则的诚信,可简称为“法律诚信”。法律诚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方面社会的诚信有所缺失,另一方面人们又意识到诚信的重要,于是以法律的形式对诚信加以保护,以具体的法律、制度为载体,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与监督,使社会不至于过分陷入信任危机之中,让社会诚信保持在一个社会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研究生考试诚信丧失是目前研究生在法律诚信问题方面最主要的表现形式。研究生凭借其扎实的知识功底,替人考试,充当“枪手”、“帮手”的现象并不少见,每逢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自考等大型考试前夕,校园中、网络上都会有各种研究生替考的信息出现。而作为对考试作弊和违纪行为处理的《国家教育考试法》已于2005年起草完毕,依照草案,在国家教育部门组织的教育类考试过程中的违纪作弊、徇私舞弊行为将视为违法甚至犯罪行为,结束了我国对考试作弊和违纪行为处理“无法可依”的时代。但由于法律意识的淡薄和缺乏,部分研究生竟然认为充当考试“枪手”、“帮手”只是将个人的知识以物质的形式展现出来,未意识到这是种违法行为。
(二)学术诚信的失范
学术诚信,就是在学术研究中不弄虚作假,求真务实。当前研究生学术诚信的失衡大有泛滥之势,具体表现为学术造假、利用他人成果不言明引用、一稿多投等方面。
研究生学术论文的创作是在大量的学术研究基础上完成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更是需要作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深入的分析思考。然而,一些研究生受不良风气的影响,不能脚踏实地地从事学术研究,为了完成论文写作任务,在写作过程中弄虚作假,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并且,互联网络提供了快速查阅资料的平台,这也为剽窃者提供了捷径。有些研究生小到课程论文,大到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都是从各种文献资料中摘抄相关内容,东拼西凑而成,更有甚者,有的是全文照抄只改掉原文作者的姓名,或对原文的题目或小标题稍加改动。
在论文创作过程中,引用他人的学术成果、数据、思想时应注明出处,但有的研究生在文章中引用他人成果、数据时,却故意掩饰,不加注释,只是在论文之后以参考文献的形式笼统地罗列出来,“模糊”处理被引用文献的细节。还有一些研究生把没有研读过的参考文献也列出来添加至论文之后滥竽充数,以显示自己查阅了相关领域的大量文献,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多数院校要求研究生在毕业前要在正规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而这对于不能脚踏实地从事学术研究的一些研究生而言无疑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想着法子一搞多投,并将同一篇学术论文略加修改又拼凑成新的论文,巧妙伪装后再次投搞发表。据相关调查,81.8%的作者不知道一稿多投有可能违反了《著作权法》,93.7%的作者不知道《著作权法》对投稿的有关规定。在高校中,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并不了解一稿多投的情况违反了学术诚信。
(三)经济诚信的失衡
经济诚信缺失是指研究生在处理与自身相关的经济领域问题时出现的不诚实现象。现今,拖欠国家助学贷款的现象在高校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为了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以保障其顺利完成学业,研究生在校期间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并且可以享受优惠政策。研究生申请贷款无需抵押,并且在校期间政府给予全额贴息,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权利和义务认识不清,致使研究生恶意拖欠贷款的现象频频出现。
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在申请助学贷款的研究生中,部分研究生没考虑到还款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先贷到款再说,以后的事情走一步算一步”,而关于“个人资信制度”,一些研究生表示根本没有听说过。部分研究生为了达到贷款目的,故意隐瞒家庭真实情况,通过各种渠道出具虚假经济困难证明。目前由于各高校生源来自四面八方,对贫困学生的认定往往只能通过个人申请、户口所在地政府出具的证明等方式来核实,这样一来,贫困证明成了一些部门做顺水人情的工具,一个班级甚至有80%的学生都可以拿到贫困证明,出现假贫困现象。这种状况给教育部门甄别哪些学生是真正的贫困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致使资助学生的资金
很难全部用于真正贫困的学生。
三、研究生诚信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研究生诚信失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研究生诚信教育的不足,显露出研究生的诚信教育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社会转型期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还未完全建立,制度与法律上都存在着一些漏洞,这就导致了公民的道德观念淡漠,法律意识不强,信用基础比较薄弱。由于一些不守信用的人也能获得利益,使得想取得相关利益的理性的人也选择了不守信用的方式。在这种社会诚信不良环境的影响下,不守信用慢慢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而研究生作为社会活动的参与者,必定会受到种种不良现象的影响。
由于学校没有对研究生信用评估和失信惩罚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应对机制,而相应的信用保障体系也尚未建起,社会对于研究生信用缺失的惩罚措施不到位,各项制度执行力度欠缺,通常仅靠一些道德说教来约束研究生遵守诚信,社会整体诚信环境的不和谐使得研究生诚信问题也就成了空谈。
(二)研究生学习目的功利化
近年来,高校连续扩招,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也逐年急剧扩张。2010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为47.2万人,远远超过2009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在以往的考取研究生的人数中,参加了工作之后又读书的考生占有较高的比例,而目前的招生中,没有工作经历而直接从本科考取研究生的考生在录取人数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没有工作经历直接从本科迈入研究生行列的学生,由于很少参与现实社会实践活动,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加之社会心态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物质利益诱惑和驱动,出现世俗化、功利化的心理。当前学校对研究生诚信教育的缺失,使得许多研究生认识不到不讲诚信的危害性,因此,出现诚信意识淡漠,诚信行为失范。
研究生阶段与本科生阶段的学习特点不同,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这就使得一些跨专业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在论文写作时出现因不了解所学专业基本情况而出现的一些甚至连专业学术用语都搞不清楚的低级错误。而研究生按照规定要完成相关专业的论文写作,在这种情形下,很多研究生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根本不可能完成合格的学术论文。部分研究生身上弥漫着浮躁、浅近、轻飘的学风,研究风气淡薄,思考能力下降,缺乏真才实学、没有独立见解。更有甚者,连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都不能独立完成,而是下载大堆相关资料拼凑堆积,学术造假。
(三)学校诚信教育偏差
研究生教育阶段偏重于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诚信教育没有得到重视,一些高校缺乏对研究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记录和考核,也没有有效的惩戒措施来处理研究生违反诚信原则的行为,这都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失信行为的发生。研究生顺利毕业的条件也只是关于学业成绩和论文的完成状况两部分,并没有对诚信水平有硬性要求,这就导致了研究生诚信教育的缺位。诚信教育的缺失造成了研究生对于诚信理解的偏差,致使部分研究生诚信意识较差,缺乏行之有效的自律和他律,还款意识不强,把国家的资助当成了国家对自己的一种义务,产生了“不贷白不贷”的思想。
目前,学校对于研究生诚信的缺失制衡手段仅限于学校层面的宏观监督与校内惩处,但是,由于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动机,学校层面的惩处力度不能从根本上遏制研究生诚信缺失现象的蔓延,这就导致了这种手段不能有效的督促贷款学生履约还款。例如有部分学校将学校中拖欠贷款的研究生的姓名和身份证号公布曝光,但由于我国目前个人信用体系的不健全,这一做法对于督促研究生及时还贷的作用也不是很大。所以,诚信教育的偏差也是导致研究生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学校应该高度重视诚信教育。
四、研究生诚信教育的对策分析
当前,研究生诚信教育问题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研究生诚信的观念还存在偏差,诚信的行为也远远不够。我们要意识到诚信教育对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针对诚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诚信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加快信用立法。加强诚信教育制度管理
失信行为之所以成为社会公害,制度不完善是根本原因。当失信有利可图时,必然会产生失信倾向。没有制度约束,缺少具有影响力的信用监控机构,就必然会导致信用的缺失,加剧信用环境的恶化。因此,很有必要建立一种信用制度来惩罚失信者。
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消除管理制度上的诚信漏洞,才能使得研究生管理制度走上诚信化道路。研究生的诚信道德问题已扩展到各个领域中,部分已经触及法律底线。仅靠个人良心、正义等道德自律是不够的,需要以法律的形式对诚信道德进行规范。同时,诚信教育制度的有效实施需要通过加强监督、惩处等方式来予以保障,只有加大对失信行为的监督和惩处力度,才能使研究生在思想上认识到诚信道德缺失的危害性,并尽量避免失信行为的出现,从而有利促进诚信环境的好转。
因此,针对当前诚信的缺失,相关部门必须进行法制建设和创新,强化法治,加快诚信制度的相关立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优化高校诚信环境,充分发挥导师作用
当前研究生学术诚信的失范与高校诚信教育环境和导师教育有着必然联系,良好的高校诚信教育环境对于研究生学术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导师在“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严谨务实、勇于求真、不欺不诈等科研道德对研究生科研诚信品质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肥沃的“土壤环境”。这些都能有效的制约研究生学术诚信失衡。因此,高校要注重诚信文化氛围和校园风气在高校校园中的构建和导师教育的重要性,努力为研究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研究生学术风气净化。
高校校园中诚信道德的调控,要依靠学校诚信道德价值取向的建立来完成,建立起良好的诚信教育环境可以使研究生在学术创作方面无形中受到诚信道德的规范。针对跨专业学习的研究生,学校可以组织相关同学在业余时间进行专业知识的补习,让研究生了解现在所学专业的学科背景和研究领域的最新状况,帮助其能准确认识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并且能脚踏实地从事一些专业相关的学术研究,最终使其了解如何搞科研、怎样做学问,让他们自觉遵守学术道德,恪守科学精神。导师教育的重要性从研究生培养模式中能得以体现,其学术作风、治学态度、道德素养等对研究生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导师自身要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真正的体现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三)加强研究生诚信教育,建立诚信档案
学生的诚信集中表现在学术诚信和归还国家助学贷款上。学校作为研究生申请贷款的纽带,同时也是借款研究生的管理者,应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使有效的管理制度能在学校确立起来,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加深研究生对于助学贷款的资助对象、资助办法等具体事宜的了解,对办理贷款存在的错误认识一一解答,保证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进行,聘请专业教师开设信用教育课程,加强研究生的信用教育,引导其养成诚实守信的品德。
社会信用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庞大的系统,涉及到很多方面,目前我国还未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为了便于管理,降低风险,银行建立了个人诚信系统。建议学校在研究生诚信教育基础上建立研究生个人诚信档案,把诚信教育和学校制度结合起来,从制度上约束研究生的信用风险。诚信档案内容可以从个人基本情况、学习成绩、科研成果、信用简史以及获得荣誉和处分等几个方面来建立,对于遵守诚信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对于诚信缺失的行为要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并记录在案,以示警示。
[责任编辑:钟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55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