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戴贞标
[摘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大改革。在这种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进行创新是一个全面的挑战。文章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容模块、主体、机制的创新进行论述,以期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作者简介]戴贞标,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广东广州510635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5-0139-03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也给高职院校如何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做好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课题。笔者认为,要做好这一工作,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四个方面的创新。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
“工学结合”,就是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交替安排学校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实习工作,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它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工学结合”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新的价值取向,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在脱离校园环境条件下如何更新教育理念的全新课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念的创新。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已由原有封闭的学校教育环境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环境。高职生走出校门,活动的空间由课堂与宿舍过渡到企业和社会,空间与环境的变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开放性、多样性。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尽快适应这种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走出围墙式的教育模式,改变过去高校“墙院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方法。探索既不同于以往校内环境也不同于高校普通社会实践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制、新路径。
(二)社会环境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对学生思想工作带来的冲击。学生步入企业和社会,给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一是现实的岗位体验会触动学生的利益追求心理。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学生实习有补贴和劳动保护等,学生获得的合理劳动报酬可补贴他们的生活费甚至学费。这种看得见的经济利益和他们感受到的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基本法则,使学生萌生了追求经济利益的冲动,有少数学生学会了用经济利益来衡量一切。二是学生受社会大环境的诱惑,给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与外界社会接触增多,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增多,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潮、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人际关系对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等都会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在这种动态情景中,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此作出全面的预测、分析和判断,研究新的工作生活环境、社区环境、经济环境、治安环境、信息环境、生态环境等给“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思想工作带来的利弊影响。可以说,教育环境理念的转化是有针对性地做好参与“工学结合”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前提。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一次根本性变革。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教育定位。因此,实现“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模块的创新,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必须凸显以下两重心:
(一)职业素养教育。职业性是“工学结合”的一个显著特征。职业素养的养成和培育,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职业素养是高职生胜任岗位需要,完成特定职责所必备的一切内在素质的综合。学生进入企业,在生产一线参加劳动,接触社会,可以进一步培养其劳动观念、思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为其增加一定的社会生活与工作经历,促使他们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调整。如向工人师傅谦虚主动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请教;在生产中一律站立进行操作,给工人师傅主动让座等。在教育过程中,可以让企业技术人员结合具体工作和亲身经历,用真实的事件教育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和岗位紧密联系起来,与学生的职业素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觉进行与职业相关的职业道德、操守等方面的自我教育。这比起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易被学生接受和印象深刻。通过工学结合,学生可以接触到最新的机器设备,了解到最新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以及行业产业的前沿发展动态,掌握第一手专业资料,这必将大大地加快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使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增强、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个人融入社会步伐成熟度增加。学校和企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机构,各自的运行规律和追求的目标不同。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繁重的生产劳动以及严格的企业管理都是身处校园中的学生需要慢慢适应的。企业里的条例、准则、守则和规章制度等能够直接规范和约束实习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如严格的上下班时间、苛刻的产品工艺标准;对于全勤者和业绩突出者每月月底进行奖励,而对于偷懒和不认真工作的则适当进行物质惩罚与通报批评等。将实习学生与企业员工同等对待、同样要求,会真实地影响学生对自我认识和行为的调整。工学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顶岗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企业文化教育。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形成的一系列为企业员工接受和认可的基本价值观、思想认识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等。这是用一种共同的价值理念和温馨和谐的文化氛围把全体员工凝聚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舞员工的士气,培育员工的技能,凝聚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具有导向、激励、感化、约束、凝聚功能,是企业发展之魂。作为一个组织中所有成员共享并作为精神层面的一种东西,企业文化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学校要把企业文化的教育纳入到班级日常的工作管理之中。如用企业名给班级冠名,就是一种对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的认同和宣传。其次,企业聘用员工的要求和标准,企业优秀员工的表现,都反馈出大量的企业文化气息。企业对员工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等方面的考核,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积极的影响。良好的企业文化使学生在社会现实与理想之间能够找到一个契合点,在学生与工人之间较为自由地转换自身的角色,为培养其较高的职业素质、制定切合
个人实际的职业目标与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今后顺利就业或创业夯实了基础。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创新
高职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渗透性,就是要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出发,把思想政治工作拓展到与大学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在教学管理、服务和文化活动等各个环节,形成宽泛而多层次的教育主体。因此,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结构中,既有专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师,也有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的辅导员、班主任,同时,专业课的教师也承担着育人的功能。工学结合的模式要求把工厂里的师傅即实习指导师傅也列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之中。与传统教育模式下单纯由学校教师担任教育者相比,实习指导师傅在教育时间、培训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差别。因为他们身兼两职,不仅仅是学生工作业务上的指导老师,也要与学校教师保持联系,在实训任务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既成才又成人。另一方面,利用他们在企业多年的工作经历和丰富的经验,定期开展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宣传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又学会做人。一般来说,担任高职实习指导的师傅,都是经过层层选拔在业务技能和人品都算得上过硬。这样的师傅往往能给学生以很大的敬畏感和敬佩感,由此带来人格魅力上的吸引,更易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校企双方共同承担全社会育人的责任,将形成更大的教育合力,切实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四、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
“工学结合”模式能否顺利进行,教育机制的创新是关键,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创新也不例外。为此,要使“工学结合”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行之有效,需要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认真分析研究“工学结合”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制,实现教育机制的有效创新。
(一)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统一的、科学有效的领导新机制。由于“工学结合”地域空间比较扩散,要把分散的思想政治工作统一起来管理,学校党委要起主心骨作用。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和完善既有纵向支撑,又有横向连接的、决策科学、信息灵敏、反馈及时、统一协调、规划与布局的领导与协调机构。建设一支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能在“工学结合”环境下懂知识、会技能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学生管理队伍,培养具备“双师”能力和结构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二)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在“工学结合”环境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作用。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管人,建立与“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思政课教师聘任和培养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弹性学分制度、学生实训思想表现与行为规范的评价与考核等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师和政工人员从事“工学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和教书育人的激励机制、专兼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定期培训制度;积极探索构建高校与属地管理的地方政府、社区及学生家庭的沟通联络制度,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真正构建成符合“工学结合”特点的创新教育机制,使制度建设成为“工学结合”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
(三)重视学前准备与学中跟踪,构建高职“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防与矫正机制。由于工学结合中高职学生生活场所的开放性、所接触对象的不确定性、企业利益追求与社会消极伦理与价值倾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加之高职学生初入社会,思想相对单纯,对社会关系及陌生环境的复杂性估计不足。如果缺乏全面的预防与跟进及跟进中的及时矫正机制,不仅会动摇高职学生的校园教育积淀,使好不容易积累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虚化,更严重的是还会干扰整个校企合作的良好进程,使工学结合举步维艰。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工学结合”运行的复杂性及全面思想政治教育在工学结合中的重要地位。在高职学生正式进入企业前,应针对工学结合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高职学生进入企业的相关情况作专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选拔和组建思想品德过硬的工学结合教师或职工队伍;学生进入企业后,思想政治工作要同时跟进,通过定期会议、个人感想、小组讨论、师傅反馈等方式,强化工学结合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亮点,及时矫正消极影响,使高职学生德技并举、和谐发展。
(四)加强学后总结与反馈,构建高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工学结合学习期满后,应及时召开有各施教主体参加的总结大会,表彰先进,强化亮点,固化工学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设立高职学生工学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个人特别档案,把工学结合中企业及学生个人带班师傅的评价反馈留存为学生档案材料,并作为高职学生工学结合中思想品德表现评价的核心指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巩固措施,评价机制不可或缺。
[责任编辑:荷 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63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