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效衔接的途径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 林

  [摘要]目前,职业技能鉴定已成为评价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如何将职业技能鉴定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效衔接,已越来越受到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传媒类高职院校,从建立工作运行机制、“课证”结合、考评师资队伍及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技能鉴定;衔接;途径
  [作者简介]朱林,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湖南 长沙 410100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6―0173―03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与国家制定的职业标准相适应,实行“双证书”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实用型人才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综合体现,积极稳妥推行“双证书”制度,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笔者所在的学院结合举办传媒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纳入常规教学管理中,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常态化研究与实践,提高了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认识,推动了教育教学工作与职业技能鉴定的深度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依据传媒类职业院校的特点,建立起职业技能鉴定的长效运行机制
  
  (一)建立起合理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院、系两级管理组织体系
  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管理机制和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是实施“双证书”制度的重要保证条件。笔者所在学院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挂靠在教务处开展工作。所长由院长兼任,教务处分管实训工作的副处长任副所长,配备一名专职工作人员和两名兼职工作人员,负责对全院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进行统一管理,规范培训、鉴定工作的各个环节,协调、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对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进行全程监控;在此之下,各教学系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站,由系主任兼任站长,分管职鉴工作的副主任兼任副站长,配备两名兼职工作人员,负责本系职业技能鉴定的宣传发动、报名、组织培训等,从而构建起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院、系两级管理组织体系。
  
  (二)健全了保障职业技能鉴定健康发展的管理制度
  笔者所在学院严格执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各项规章制度,并根据国家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有关规定,结合实情制定整套切实可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如《职业技能鉴定所管理办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关于学生计算机、英语和职业技术等级的认证规定》《关于在教学活动中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规定》《职业技能鉴定考证项目与专业对照表》《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等等,从鉴定队伍、考核条件、测评方式、考务组织、鉴定结果、证书管理六个方面建立相应的质量监控体系,按照职业资格证书等级标准严格考核,积极维护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
  
  二、将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内容纳入课堂教学,促进课程建设,保证职鉴内容成为专业教学的基本内容
  
  为保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落到实处,笔者所在学院要求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与该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认证作为学生毕业条件之一,开设相应的考证课,将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内容纳入课堂教学,深化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效衔接,促进课程建设。
  
  (一)遵循高职教育规律,从培养目标出发,构建以岗位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为导向、体现传媒产业从业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模式课程体系
  为了主动适应我国传媒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更多更好的掌握先进传播理念和现代传媒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学院在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大势的宏观把握、对学院历史沿革与现状的认真分析基础上,明确将自己的办学目标定位为:立足湖南,面向全国,突出传媒特色,培养适应传媒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综合素质高、传播能力强、拥有国际竞争力的岗位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基于这一培养目标,学院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人手,充分考虑传媒职业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精神文化产品的二重性对文化从业人员的独特要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的内在逻辑关系和职业成长规律,构建以岗位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为导向、体现文化产业从业要求的课程体系――综合职业能力模式课程体系。
  
  (二)深化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效衔接
  1.根据职业技能考试大纲要求,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大纲。一是每门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打破学科特性,按职业课程特色设计;二是教学内容安排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接轨,强调知识与能力的融合;三是课程内容按职业要求更新,保证在行业内领先。注意按职业要求,针对传媒特色,将最先进的、最新的知识及时纳入课程之中。例如,影视动画专业,根据市场对动画绘制从业人员的要求,将全电脑无纸二维动画技术及时纳入影视动画二维制作课程内容;电视节目制作专业将当前生产中先进的Adobe视频编辑技术纳入电视画面编辑课程之中等,以上课程内容同时也是动画绘制员、影视后期制作员职业资格考证的重要内容。通过进行上述有效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体现当前传媒业先进水平和传媒职业岗位标准要求,突出了传媒高职教育特色。
  2.根据职业岗位能力标准要求,选编教材。在国家非常缺少传媒高职教材的情况下,学院加强了自编教材建设。近三年来,按照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标准的要求,编写《影视动画设计与制作》《朗诵艺术指要》《计算机应用》《电视画面编辑》等24门课的特色教材。在教材开发中引入行业标准,将相关职业岗位所需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手段反映到教材中去,提高教材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三、积极探索与职业技能鉴定相衔接的教学方法、考试考核方法改革,保证职鉴模式成为专业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一)针对不同生源基础特点、专业特点,积极探索分层次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
  学院的专业课教学广泛实行“整体计划,分段教学”,即改变传统理论课学习的周课时习惯,将每学期分成几个时段,每个时段集中学习一门对应于某种岗位技能的课程,提高学生对理论的掌握程度。教学中还十分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训室融为一体,实现真实情境下的教学做;广泛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结合项目进行,项目纳入课程教学之中;设置单独的实训环节,在第3、4、5学期末安排1周的时间进行课程综合实训,强化学生核心职业能力。这种多样化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二)积极探索考试、考核方法改革
  在考核中,学院加大实践考核的比重,加大实

践能力、动手能力考核的比重;对一些核心课程,把相关项目制作、作品获奖情况作为考核评定的重要依据。通过考核形式的改革,逐步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常规考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试、考核方法体系,并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人才市场就业准入的培训考核制度接轨。
  
  四、依照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的标准,建设师资队伍
  
  考评员是实施“双证书”教育的关键条件,为此,学院十分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实施“双师素质”强化工程
  努力实施“双师素质”强化工程――建立专业教师轮流挂职锻炼制度,鼓励教师下基层顶岗实践,直接承担或参与产品开发、技术服务、项目合作和员工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或专业技术职称,强化教师的职业能力;鼓励引导教师在实践中进行高职教育理论研究,开展课程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提高课程开发、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能力,进而提升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劳动部门及行业的培训考证,获取职业考评员资格。
  
  (二)实施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工程
  实施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工程,具体而言,就是创新兼职教师的校企“共享”机制,聘请行业、企业中的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聘请具有技师以上技能等级证书或行业专长的能工巧匠担任实习和顶岗实习指导老师,将兼职教师编入教研室实施一体化管理,为学院的实践教学、职业技能鉴定提供宝贵的人才支持。
  
  五、按照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建设实训基地,保证职鉴所需设备条件成为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项目
  
  为实现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效衔接,笔者所在学院通过“3个计划”的实施,普遍建立了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校内实训基地和可以满足学生顶岗实训并就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从而具备了较完善的软、硬件实践教学条件。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的实训基地建设,就是通过“3个计划”实现“3个一体化”。“3个计划”:一是原有校内实训基地的改造主划;二是校内实训基地拓展计划;三是校内实训基地运行制度建设计划。通过这“3个计划”的实施,实现“3个一体化”,即课堂与工作岗位一体化、学生与员工一体化、教学与生产一体化。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的实训基地建设――也通过“3个计划”,实现“5结合”。“3个计划”:一是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计划;二是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计划;三是校外实习基地内涵建设计划。“5个结合”,即学生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实习、顶岗实习相结合,训练与生产相结合,岗位技能与职业素质相结合,学校管理与实习单位管理相结合,实习与就业相结合。
  由于学院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高度重视,坚持将其作为常规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常态化,并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学院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对外科技服务不断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学院技能教学的开展,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招生就业两旺。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马建福.职业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陈梅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6867.htm